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知识核心讲义-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下)【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知识核心讲义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考查要点】
1.态度的特点、成分;
2.态度的形成;
3.态度转变的模型、影响因素以及理论。

【内容详解】
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

由态度出发,向内可研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因此,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历史和领域中,也许没有一个其他的概念比态度更接近中心位置。

有的学者甚至把社会心理学视为研究态度的科学。

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2.对象性: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

态度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观念等等。

3.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转变。

(二)态度的成分
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种成分。

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

2.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3.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由于上述三种成分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为C(cognition,认知)、A(affection,情感)、B(behavioral tendency,行为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三)态度与行为
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态度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为态度决定行为,通过态度可以预测人们的行为。

但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日常行为常常与态度不一致,而且这种不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比如,很多人认为抽烟有害,但仍然吞云吐雾。

态度与行为关系比较复杂。

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是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四)态度与价值观
1.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务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

2.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

3.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评价是核心要素。

评价即确定价值,就是确定态度对象对个体的社会意义。

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

当个体认为它有价值时,就会持有肯定态度;认为没有价值时,就会采取否定态度;介于二者之间采取中性态度。

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

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4.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

(1)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

(2)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5.个体的各种价值观根据价值选择的重要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同样,人的各种态度也会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态度体系。

越是接近价值体系中心的价值,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态度,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越大。

二、态度的功能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D.Katz,1960)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心理功能。

(一)工具性功能
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

一种对象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越大,个体对它的态度越积极;一种对象越是不利于个体需要的满足,个体就越倾向于对其形成拒绝
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二)自我防御功能
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

这种防御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价值的确立,并能减少焦虑,减少消极情绪。

(三)价值表现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强调个体被动保护自我形象与价值,而态度的价值表现功能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

(四)认知功能
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

个体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找到一个应付新情境的向导。

已经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的情境的认识。

三、态度的维度
(一)方向
即态度的指向。

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是否定指向。

在态度测量中,大多涉及的是这个属性。

它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等等。

(二)强度
即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

大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

(三)深度
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卷入越深。

(四)向中度
某种态度在个体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四、态度的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H.C.Kelman,1958)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一)依从
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

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

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

(二)认同
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属于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

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三)内化
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

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最后成为不易转变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这个过程称态度转变。

态度转变就是说服的过程。

一、态度转变模型
1.美国学者霍夫兰德
等人(C .Hovlzand ,1959)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如图5-1所示。

图5-1 态度转变的模型
2.从这一模型可以看出,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

(1)传递者: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
(2)沟通信息:态度转变是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
(3)接收者: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一切说服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
(4)情境因素:沟通和说服是在一定背景中进行的,所处的情境不同,个体的情绪状态的差异,都会影响态度转变的效果。

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