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长春市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长春市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娱乐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词之为体的双重价值
“诗言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中的一个传统的观念。
就《诗经》而言,它在古代诸侯外交中是被用来“言志”的,这就赋予了《诗经》以神圣的光环。
“言志”的功能与古代诗人自觉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共同铸就了诗歌的严肃面目。
综观历代诗歌,伟大的诗人无不以胸襟和抱负而彪炳千秋,如屈原用诗歌歌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贞,杜甫用诗歌抒发兼济天下的博爱精神,李白用诗歌表达对仕途的渴望与无奈。
与诗相比,词就轻松得多。
它是用来助兴的,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轻松、愉快、悦人的。
再加上歌妓的女性身份,更使词有一种软媚的情态。
如身为一朝重臣的欧阳修,在作诗与作词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面目,不单单是其人格分裂使然,也是诗与词两诗体的不同体性造成的。
词的这种娱乐性的天职,使得欧阳修等词人在作词时可以抛却思想内容方面的顾忌,而专注于艺术技巧的锤炼。
从史的角度来看,词的思想性的发展是比不上其艺术性的发展之快、之深、之精的。
宋代的词选大多数反映了这种倾向,这是由其娱乐价值所决定的。
然而,任何文学样式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词亦然。
南宋时期,民族矛盾渐趋激化,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词来抒写这种民族激情,爱国词人大量涌现。
爱国词篇放射出耀眼光芒,使得选词者不得不睁眼面对现实,于是《花庵词选》以比较新的面目在词坛上出现了。
在《花庵词选》中,辛弃疾一人就入选四十三首。
他那些被张炎等认为“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的慷慨激昂的爱国词作,纷纷入选。
这表明了爱国词的地位得到了词坛的承认,一部分词论家已经开始重视词的思想性了。
黄昇介绍张元幹时,特别指出:“绍兴戊午之和,胡澹庵上书乞斩时相,坐谪新州。
仲宗以词送行,后并得罪。
”并全录了他送胡铨、寄李纲的两首《贺新郎》。
黄昇评论吴激在金国所作的两首感怀故国的词《春从天上来》《青衫湿》时说:“右二曲皆精妙凄惋,惜无人拈出,今录入选,必有能知其味者。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他重视作者人品、重视词的思想内容、认识到词作为一种文体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清人焦循曾针对朱彝尊等人一味抬高《绝妙好词》而压低《花庵词选》的言论大发感慨:“周密《绝妙好词》所选,皆同于已者,一味轻柔润腻而已。
黄玉林《花庵绝妙词选》,不名一家。
其中如刘克庄诸作,磊落抑塞,真气百倍,非白石、玉田辈所能到。
可知南宋人词,不尽草窗一派也。
”到了宋元之际,偏重艺术性和兼重思想性两种倾向又糅合而生出了一部奇特的《乐府补题》。
这部词集,从思想内容看,有学者认为是为元僧杨琏真迦发掘宋陵而作,抒发着遗民亡国的哀思;而从艺术风格看,则又是雕琢章句、用典使事。
它回环曲折地吐露
着某种不敢直言的感情,正如朱彝尊所言:“身世之感,别有凄然言外者。
”这比之南宋初年咏物词选《梅苑》算是更进了一步。
总之,宋代词体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不仅仅被当作娱宾遣兴、应宴佐欢之具,还被当作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诗体来看待,从而取得了兼具娱乐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效用。
(选自丁放等《宋元明词选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的严肃面目相比,词是用来助兴的,并且它是轻松、愉快、悦人的,因而词有一种软媚的情态。
B.从史的角度看,宋词的娱乐价值决定了词的思想性发展比不上其艺术性的发展之快、之深、之精,词选都反映了这种倾向。
C.南宋时期,因为爱国词的地位得到提高,使得词选者也不得不选择重视思想性的词,这也催生爱国词人及词篇大量出现。
D.《乐府补题》回环曲折地吐露着某种不敢直言的情感,相比南宋初年的咏物词选《梅苑》算是更进了一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体论证了宋代词体文学在时代变化过程中渐渐取得了兼具娱乐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效用。
B.第一段作者举屈原、杜甫、李白诗歌的例子,是为了更好地论证伟大的诗人都是以胸襟和抱负而彪炳千秋的。
C.第二段黄昇评论吴激在金国所作的两首感怀故国的词的言论,说明他认识到词作为一种文体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D.作者对《乐府补题》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的评论,重点论述了编者偏重艺术性和兼重思想性的特点,逐层深入,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等词人作词时能抛却思想内容方面的顾忌,而专注于艺术技巧的锤炼,表明北宋时词的创作要比诗歌轻松愉悦得多。
B.在清人焦循看来,朱彝尊等人一味抬高《绝妙好词》而压低《花庵词选》,是因为《绝妙好词》所选重视作品的思想性。
C.黄玉林《花庵绝妙词选》,选了些“磊落抑塞,真气百倍”的作品,说明南宋人词中有重视作品思想的内容。
D.宋代词体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单被当作娱乐之具,还被当作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诗体来看待,可见词这种文学样式在创作上也会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
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
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
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一考两用”。
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
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
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
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
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
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
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
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
“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
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
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
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
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
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B. 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C. 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D. 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6. 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
为何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
敦煌引人关注是由其地位决定的,敦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汉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西北,对外交往的通道主要就是丝绸之路。
不论丝绸之路分几条道路,或作为网络状不断变化,但敦煌都是唯一不变的吐纳口,故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
通过敦煌,来自异域的物种和文化传到了中国,如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等物产,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以及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
中国的丝织品、钢铁,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也经敦煌传入天山南北和中亚,并经中亚远播欧洲。
敦煌在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赋予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
能产生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敦煌学,则主要缘于敦煌文献的发现。
1900年,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藏经洞,里面有中国中古时期的各类文献6万余卷。
这些文献以佛教典籍为主,还有道教、景教和摩尼教典籍。
除了宗教文献,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医学等诸多方面的资料。
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当代人基本上不修当代史,多是后代修前代的历史,当后世修前代历史时,主要利用前代留存下来的官方实录等各种档案文献,史家对这些档案文献进行提炼、考释,并根据官方意识和史家个人的史德、史识进行取舍分析,再加上所处的位置及政治倾向的限制,还有史书体裁、体例和字数的局限等,可能大部分是提纲挈领的记述。
如魏晋隋唐时的均田制,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是简略的提纲,缺少具体内容,从而使史学界怀疑均田制是否实行。
敦煌所发现的文献,就是未经后世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其中有许多关于实行均田制的具体细节,如授田、退田、给田等,退田包括老退、剩退、婚退等。
通过对这些文书的解读研究,我们知道均田制确实实行了。
至于授田的数量与均田令的规定不一致,一方面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情况不同;另
一方面是制度规定与实际执行的问题,即令文的规定是最高的限额,不是一定要达到的数额。
敦煌文献包含范围非常广泛,被称为“学术的海洋”、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
敦煌文献在敦煌发现,也主要是敦煌的地域文献,但它绝对不仅仅是敦煌的地方文献,而是全国的文献,要跳出敦煌,放眼全国。
还有中国以外的文献,如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等,反映了中国以外的历史文化,是了解、研究世界历史文化的绝好材料。
敦煌学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敦煌的石窟。
这是“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
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从4世纪到14世纪,人们在这里连续开窟造像,形成了南北长1700余米来的石窟群。
作为中国西部的边郡敦煌,能够产生如此宏伟的石窟艺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从汉代开始,尤其是魏晋时期中原文化在敦煌积淀,中西文化交流趋于繁荣。
作为丝路“咽喉”,敦煌最先接触到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文化艺术,使佛教艺术与文化在敦煌落地生根。
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而佛教艺术源于印度、并经中亚传入中国。
所以,在敦煌石窟中必然会有许多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
如莫高窟是建筑、壁画、雕塑结合的产物,仅就壁画的内容而言,它描绘了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情况,如生产劳动、风俗礼仪、民族关系等。
因此,法国人将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除了佛教,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如敦煌壁画上发现的玻璃器皿,表现了萨珊波斯的艺术风格,由此可以探讨西亚地区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
虽然敦煌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源头也在印度,但敦煌文化却有独特的地位。
莫高窟的创始者乐僔是敦煌本地人,这就说明,敦煌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材料二:
作为一个名词或历史概念的敦煌学,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使用者在遵守命名学原则的基础上,都可以有自己的界定,每个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见仁见智、人见人殊。
一般意义上,敦煌学的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的文献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辅。
敦煌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它不仅与其他相关学科部分地重叠交叉,而且各部类之间也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
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大辞典》的“敦煌学”词条中,主要依据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确定敦煌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李正宇则认为敦煌学“是包容了诸多单体学科,兼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意识形态科学的特殊学科”。
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文学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
数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
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
但是,敦煌学不是其所涉及十几个学科的简单综合,更不是把它所涉及的十几个学科的全部内容统统包揽收容,变成一个多种学科的联合体,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摘编自郝春文《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丝绸之路是对外交往的通道,而敦煌则是其吐纳口,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
B.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对均田制只是简略记述,而敦煌文献则全面详细地记载了均田制实行的各项具体措施。
C.敦煌艺术深受佛教影响,石窟艺术具有明显的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而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只能在壁画中见到。
D.敦煌学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对其界定更是见仁见智,如季羡林先生与李正宇有关敦煌学的定义就有所不同。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史实在史书中只是提纲挈领地记述,这和后代修前代史时受官方意识、个人史德、史书体例以及字数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B.中原文化的积淀、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敦煌出现了“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石窟艺术。
C.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但在佛教这一主题之外,还有其他内容,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壁画上的玻璃器皿等研究佛教之外的内容。
D.后世研究敦煌学时,重视其石窟造型艺术、出土文献、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和高昌一带的文物等,因为它们是敦煌学内涵的主体。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敦煌文献具有不可替代学术价值的一项是()
A.敦煌文献未经后世加工改造,是原始文献。
B.敦煌文献在研究全国文化时具有参考意义。
C.敦煌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具有特殊地位。
D.敦煌文献范围广泛,可以了解研究世界文化。
10.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敦煌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B.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C.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D.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3. 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A. 儒家经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文中提到的《书》是指《尚书》它和《诗》、《礼》、
《乐》、《春秋》并称为“五经”。
B. 君子,是指才德出众的人,古籍中有时也指地位高的人或用于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C.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D. “朋友”这个词在古代是指“同门和同志”,同门而学曰“朋”,志同道合曰“友”。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段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接着阐述“学”和“问”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而从反面论述“问”的重要性。
B. 第2段着眼于“问”的对象,表明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
C. 第3段从问的内容、问的对象两个角度正面论证,批判世人学而不问的错误态度。
D. 第4段进一步论证“问”的重要性,并指出对待“问”的正确态度。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寓驿舍①
[宋]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
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
皆馆于是。
”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17.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
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