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的分寸和时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舆论监督的分寸和时机
摘要舆论监督是通过舆论揭示问题,从而引起政府的重视,达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目的。

抓好监督报道,除了要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敢讲真话的勇气,还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学会抓住时机和把握分寸这两个要素。

关键词舆论监督;时机;分寸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3-0014-01
舆论监督是通过舆论揭示问题,从而引起政府的重视,达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目的。

笔者认为,抓好监督报道,除了要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敢讲真话的勇气,还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学会抓住时机和把握分寸这两个要素。

抓住时机,即抓住最佳的报到时间。

这是根据监督报道对实效要求的特殊性决定的。

监督报道的时机,应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以促进安定团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凡是有利于安定团结、既促进问题解决又密切党群关系的,就是报道时机;凡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的,则不是报道时机。

怎样才能抓住时机?一是靠记者本身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二是要善于运用辩证法来研究分析矛盾,看看主观是否符合客观,看看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是个别现象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笔者的体会是只有吃透“两头”,“上头”即党的方针政策要学习的透彻,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下头”即对老百姓的意愿、情况了
解的清楚,时机才能抓的准。

监督报道实质就是抓矛盾促转化。

抓好监督报道是记者肩负的一项“化干戈为玉帛,变失败为成功,取教训为经验的特殊工程。

这项“工程”从动工到竣工,是揭示矛盾、促使矛盾向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方向转化的过程。

说话做事要讲分寸,促进矛盾转化更应把握分寸。

一是选择报道角度的分寸。

问题报道牵扯到许多揭露社会存在的不正常或不健康现象。

在反映这些问题时,应慎之又慎。

作为一种有选择的公开批评,必须有针对性和普遍意义,实践证明,“凡是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实际工作中的难点,也就是批评报道的重点”(见胡正荣《新闻理论教程》249页)作为一名记者,要选择社会生活中那些带有苗头性、前趋性的东西进行监督;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概括;选择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用事实说话,这样监督才能有据,监督才能有力。

二是精心运用材料和选择语言的分寸。

材料和语言的运用,都要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

在一些比较敏感性的报道中,在行文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准确把握语言分寸,有些话应说到什么程度,应限于什么范围,一定要仔细斟酌,不能粗枝大叶,更不能感情用事。

对于动态的问题,不要急于介入,适时而说,适时而评,适时而报。

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应放在有利于解决问题上,放在有利于改进工作上,,放在有利于改革和发展上。

记者是事件记录人,不能越位,
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要分清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多数和少数的区别、在复杂事物面前要冷静,要顾全大局,以理服人。

要做到用词恰当,逻辑严密,不能刻意渲染。

在舆论监督中要讲究表现手法,恰当使用同期声,让事实说话,虚实结合,抓住实质,切中要害,从而达到监督目的。

2003年10月,西安区灯塔乡的个体户高女士找到我们《周二话题》栏目,诉说她在灯塔乡开办一家饭店被乡政府长期吃喝赊账倒闭后,3年时间讨要未果,最后寻求法律的保护时,可法庭却不给立案,当时正是全市发展经济,扶持第三产业,鼓励个体经济、治理软环境的关键时期,记者立即到西安区法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证明了高女士反映问题完全属实,我们一边把情况反映给有关部门,一边精心地制作出专题片《白条何时变钞票》,在15分钟的节目里,采用大量同期声,用事实说话。

节目播出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干预下,高女士手中攥了多年的白条子终于变成了数万元的钞票。

舆论监督报道,使电视新闻工作为稳定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的经济环境、扩大百姓的民主生活、加快国家法制建设的步伐发挥独有的功能,有力的配合党委、政府的工作,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称赞。

参考文献
[1]高玮.采编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