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文本三:坛庙及陵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坛庙
坛庙是一种祭祀建筑,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遵从“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类型,也称为礼制建筑。
古代非常重视坛庙的建造与祭祀,历代都有礼官设立,专门从事祭祀活动。
古人由于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产生对大自然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以及山川草木的神秘崇拜。
在崇拜自然和祭祀祖先的下,人们要进行多种多样的祭祀上天、土地和祖先的活动,修建与此相关的礼制性建筑来供奉和参拜这些神灵,以求保佑和赐福。
坛,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
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坛既是祭祀建筑的主体,也是整组建筑群的总称。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
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别覆以三种颜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
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礼记·曲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可见其重要性,皇家宫殿“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将祖宗置于社稷之上,以强化“宗法血缘〞礼仪的家天下文化传统。
庙是古建筑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建筑,主要用于祭祀祖宗、圣贤、山川,其建制类似于宫殿,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帝王诸侯奉祀祖先的建
筑称宗庙,也称太庙。
祖庙开展到明朝才允许庶民设立宗祠,从此就大量出现,普及各地,形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古代帝王亲自参与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
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祭天,皇帝例行于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基也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
祭天的起源很早,但真正采取周制祭天那么是魏晋以后的事。
是明清时期的祭天建筑。
〔三〕陵墓
陵墓建筑作为封建皇帝的地下王国,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局部。
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开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君王的坟墓称“陵〞,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开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当时君主的坟墓造造得越来越高大宽阔,状似山陵,坟墓因此被称为“陵〞。
最早称墓为陵的是?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35年赵肃侯“起寿陵〞。
陵墓建筑是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
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
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在古代等级制社会,坟墓的具体规模也有等级之差,不可逾越。
?礼记?说:尊循礼的法那么,就应该在各方面遵守量的规定,比方棺材的厚度、坟堆的大小等,都要等级清楚,越尊贵的才能越大越多。
在陵墓中,表达等级的最重要的就是坟堆的大小。
体量,从来就是建筑艺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在感染手段上的一个重大不同,就是建筑有无可比较的巨大体量。
古人从自然界的崇山大河、高树巨石中体验到超人的体量所含蕴的崇高,从雷霆闪电、狂涛流火中感受了超人的力量所包藏的恐惧,把这些体验移植到建筑中,巨大的体量就转化成了尊严和荣耀。
所以君王的坟堆就特别高大,特称为“陵〞或“陵墓〞。
一般人的坟堆较小,称为“丘墓〞、“坟墓〞或“冢墓〞。
丘、坟、冢原意为土丘或土堆。
从秦汉直到明清,帝王陵墓顶上都有巨大的土堆。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是秦汉陵墓规模最大者。
在陵园东墙外发现一批兵马俑,数量极大,有高18米的武士俑数千身,还有许多长2米的马俑,排成向东的方阵,气势雄伟,是陵园的地下守卫,表现了秦代高度的造型艺术水平和秦皇的赫赫武功。
唐代是继秦汉以后第二次陵墓建设。
包括武那么天在内唐共21帝,除武氏与高宗合葬,末代的两位皇帝葬在河南、山东外,其余都在陕西渭水北岸,号称“关中十八陵〞。
唐代在
结合自然环境方面有很高成就。
唐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整个陵区模仿都城,陵园规划和都城一样,渗透着严格的礼制逻辑,以突出皇权的尊严。
唐代帝陵大都“依山为陵〞,就是利用自然孤山穿石成坟,其气势磅礴。
如高宗和武那么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主峰为陵山,高出陵前神道约70米,各陵以层峦起伏的北山为背景,南面横亘广阔的关中平原,与终南、太白诸山遥相对望。
渭水远横于前,泾水萦绕其间,近那么浅沟深壑,前望一带平川,更衬出陵山主峰的高显。
唐陵继承了汉陵四向开门的传统并有所开展,形成表征帝居的宏伟构图:在陵丘四周建方形围墙,称为内城,四面正中为门,设门楼,四角设角楼;南门朱雀门内建献殿,举行大祭典礼;朱雀门外是长达三四公里的神道,最南端以一对土阙开始,阙后为门,由此向北离朱雀门约数百米至一公里是第二对土阙及第二道门,再由此门通向朱雀门前的第三对土阙。
在第一、二重门之间的广阔范围分布众多的陪葬墓,太宗昭陵的陪葬墓最多,达167座。
整个陵区范围十分宏大。
昭陵和宣宗贞陵的范围周达60公里,超过了长安郭城。
乾陵次之,周40公里,相当于长安。
以下各陵周10公里至30余公里不等,各陵以乾陵保存最好。
唐陵的石刻也很精采:在神道两侧列石刻,以乾陵为例,由第二道门向北,自南而北列华表一对、翼马一对、浮雕驼鸟一对、石马各附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
此外,乾陵在石人和第三道阙之间还有无字碑、述圣记碑各一通,在第三道阙和阙北朱雀门前石狮
之间左右共列六十一王宾石像。
内城东、西、北三门与南门一样,门外也有石狮一对、土阙一对。
北门土阙外又加立马三对,号为“六龙〞,说明是帝宫的内厩。
陵区广植松柏槐杨,将石刻衬托出来。
这些石刻无疑丰富了陵区内容,扩大了陵区控制空间,比照出陵丘的高大,对于渲染尊严和崇高的气氛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