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库时代 ·279·
智者论道
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王钊仲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710063)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语用学理论对一些文本以及句子的作用,从而探究其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翻译和语用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语言及其含义的研究,两者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语用学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得出在今后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够让译文变得更加得体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实践;翻译;作用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1-0279-002
一、引言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一带一路”的发展,翻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然而,在翻译的学习和运用之中,尽管很多时候译者都在运用一些翻译的理论和方法,但翻译的效果却未尽如人意。
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侧重于对语言本身的规律和结构进行分析,而当今的翻译,随着文化的相互交融,越来越需要译者从源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源语言的内在体系和使用规律上来进行。
而语用学正是研究由社会各种条件所决定的人类交际中的语言使用,它可以对人类的言语行为提供更充分、更深刻、更合理的解释,并且有些语言现象只能通过语用学的分析才能说明问题。
[1]
所以,在当今的时代环境下,译者要想让自己的译文更加地贴近源语言,就需要将一些翻译理论和方法与语言学的运用相结合,通过语言学的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加强对源语言的分析,更好地提高译文的水平。
二、语用学理论
语用学是通过建立一定的情景,对相应的话语进行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懂得在各种交际环境当中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准确地应用语言。
[2]也就是说,语用学就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
对于语用学的学习,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理解和使用语言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很多时候一些语言,都有着表面和内在两方面的含义:说话人的含义,有时往往需要听话人根据所处的不同环境,以及对说话人心理不同程度地揣摩来去理解,也就是对语境和意义的分析,很多时候语境的不同对意义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语用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
语境理论。
语境就是语言提出时所处的环境,上下文的联系以及不同文化的背景,这时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
语境决定着语言的运用,而语言的运用又体现着其中不同的含义。
语用学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语境的不同,去研究和了解不同情境下语言的含义。
言语行为的要素主要有三个:发话者、受话者、话语内容或传递的信息。
言语行为有三种类型: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以及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言外行为,就是用说话来体现发话者意图的一种行为;言后行为,是指受话者听了发话者的话语之后所受到的影响,也就是话语带来的后果。
言语交际的基本准则有合作原则、会话礼貌原则等。
而这些都是在不同的语境之中来体现出来的,在不同的交际之中、不同的作品之中,一些言语行为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所以很多时候译者在翻译时都需要结合一定的语用学理论来进行分析。
[3]
这就如同丈夫在工作了一天之后,回家对妻子说:“I’m very tired.”按照句子表面的意思应该译为“我很累”,但妻子没有对丈夫的话进行回答,或者是交谈,而是给丈夫端来了一盆热水让丈夫泡泡脚。
这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意图,也就是不同的语境,作出判断达到交流的目的。
丈夫的语言表面是表达自己的状态,但是内含也引导听话人去做一些事。
而妻子通过语义识别明白了丈夫的言外之意。
[4] 在翻译时,有时需要译者根据不同的语境,来思考语言之中的言外之意。
三、语用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译者需要融入到特定的语境之中去推断说话人
的真实意图,否则译文可能无法真正地体现出文章之中的具体表达。
在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之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很多时候译者需要融入到作品的文化背景、人物的刻画之中,才能明白不同的语言,和对话之中的含义,才能让译文更好地体现其文学色彩,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
在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之中有这么一句话,顾曼桢对沈世钧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5]如果译者直接翻译这句话,“We can’t go back any -more.”这样很多读者看了会不解其意,甚至会错误地理解原文的整体意思。
这时,就需要译者来结合原文的具体背景,说话人当时的语境,以及上下文来理解这句话,它要表达的是:顾曼桢和沈世钧两个原本相爱的人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双方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他们虽然相爱可是却再也无法在一起了。
所以,其实“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指的是我们无法在一起了,无法结婚了。
当理解了这层意思之后,不妨将原文译为“We can’t marry.”或者“We can’t be together.”让译文更能被读者理解和接受,让译文更加的遵循语境。
当然,有时候在语境之中,尽管译者理解当时所处的情景,以及上下文的关系,但也并不一定需要将内含的意思翻译出来。
如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曾说“I’m hon -ored by you proposal, but I regret that I must decline it.”[6]如果直接看这句话的话,不难译为“您的提议令我感到很荣幸,但令我遗憾的是我必须拒绝它。
”[7]当译者结合上下文和当时的语境时,就可以得知,这是柯林斯在向伊丽莎白求婚后,伊丽莎白对他求婚的拒绝,这时很多译者会将“proposal”
智库时代
·280·
智者论道
译为“求婚”,但这样译出来,难免会使文章丧失掉一定的文学气息。
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伊丽莎白其实已经明示了自己的意愿,而柯林斯也从伊丽莎白的话语推测出了其对自己的回答。
这其实就是语言的推理过程,而如果译者将自己所理解的意思译出来,这时候反而使得读者缺少了对文章的一种思考和推理。
所以此时不如直译出来,让读者自行去推测和理解,这样会更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就需要译者在结合语用学理论时,不仅要让译文遵循语境,还要进行一定的逻辑贯通,有时原文的语句保留有一定程度的含义时,也是其文学色彩的体现。
通过两种不同的译文不难发现,应用语用学来帮助译者在理解和进行翻译时,除了对语境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的理解,明白语言之中暗含的含义之外,译者也需要从整个文章的全局来进行思考,还需要结合文章的实际表达效果,在语用学的基础上,把握整体的作用,这样就会使译者能够更好地顺应原文,将原文的文学艺术更好地体现出来,这样不会让译文有翻译断层的感觉,使读者更为喜欢和接受。
这就是译者运用语用学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的,作者是希望含蓄地表达还是直接明示,根据不同的态度需要译者采取不同的方式。
当然,语用学对翻译的作用,除了更多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在日常交际之中也更是如此。
由于中外文化的不同,所以在人们日常交际之中的语言有着很大程度的不同,并且受到不同传统习俗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当前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很多网络用语也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了人们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么很多时候,我们在翻译一些人们交际的话语时,为了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实现等效翻译,就需要将语用学引入翻译之中。
而且,在人类的语言交际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时候根据语境的不同,译者需要考虑说话人是希望含蓄地来表达自身的观点,还是希望直接明示。
在语用学中不同的语内行为,主要分为阐述类、指令类、指示类、表达类、宣告类等。
译者在对不同类别的语言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说话人所表达的心理状态、身份等方面来进行理解和翻译。
比如“James:Do you like my new jacket?Jean:It’s yellow.”当译者看到这段对话时,如果没有对之前的句子进行理解,对人物进行分析,译者很难对回答人进行翻译,因为回答人没有直接回答喜欢或者不喜欢,这时候需要有一定的假设前提在其中,才能帮助译者进行回答。
或许回答人的某件物品是黄色的,表明自己也喜欢黄色,这时候回答人的话语就是表示喜欢的意思。
也可能说话人是回答人的好朋友,知道回答人喜欢黄色或不喜欢黄色,来进行自身对回答人话语的判断。
所以有时译者的翻译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甚至需要了解双方的一些喜好,来进行翻译。
当然,面对不同的语言,说话人身份的不同,译者的翻译也应该是不同的。
比如,“上司:最近怎么样?员工:还需要继续努力。
”而“朋友:最近怎么样? 自己:过得还不错。
”当面对上司和员工之间的对话需要译者采取严肃的语言进行翻译,而在与朋友的对话则可以采取一些轻松的词汇,这样可以显得亲切,比如朋友之间的对话,可以译为“A: Hi, bro, how’s it going? B: I’m fine. How about you?”这里的bro 这个词,是在近期的选秀节目上流行起来的网络用语,它其实相当于“brother”这个词的缩写形式,但是当使用时,不难发现“bro”相比起来更加的亲切。
但是也需要注意在一些书面语,正式场合是比较少用的。
[8]
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来选取不同的词汇,语言来进行翻译。
尤其是对于网络用语,译者还是需要一定的谨慎,虽然网络用语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仍然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进行翻译。
当然语用学除了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之外,语用学也可以帮助译者很好地理解一些外语文章。
在当今文化交际日益发展的时代,将中国文化更好地为外来文化所接受,除了采取一些翻译方法之外,曹明伦教授还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对外自扬中国声音,译者需要学会“借帆出海”。
[9]
也就是说,有时在翻译中,可以采取一些目标语言中已有的,可以与源语言相匹配的来进行翻译。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了解本国的文
化,还要加深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比如说对中国的一些四字成语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进行一定地了解。
同时也需要对外来文化,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运用到语用学,并在一定程度上找到相符合的一些词汇和句子,让译者的译文更加为读者所接受。
四、结语
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翻译是对不同语言的转换,通过对源语言的理解而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
而语用学也是对源语言的分析、理解和推断。
随着文化交际的日益密切,很多翻译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利用语用学则可以帮助译者进行很好的分析,从而结合不同的语境得出合适的译文。
同样,语用学也可以帮助译者去理解不同的文本,为不同的语言转换找到一个等效的表达,使译文更好地为读者接受,从而不断推进翻译的发展和实践。
【参考文献】
[1]Jocob L.Mey.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李蓓.浅析语用学教育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9(9):129.
[3]李连. 言语行为及其基本准则[DB/OL]. https:///view/d2bb0dd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08, 2019.03.18.
[4]陈晨.语用学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10):49-50.
[5]张爱玲.半生缘[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
[6]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7]许泽芳.语言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人物语言赏析[J].科教导刊,2019(20):25-27.
[8]易晓萌,韩婷,张佩,李丹,别容.语用学视角下英语网络用语的语境义分析[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9(4): 58-61.
[9]曹明伦.关于对外文化传播与对外翻译的思考——兼论“自扬其声”需要“借帆出海”[J].外语研究,2019(5):77-84.
【作者简介】王钊仲(1995-),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