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评课不说话的“朋友”_苏教版-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评课-不说话的“朋友”苏教版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心理品质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自我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的构建性,侧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

今天,在上海宝带实验小学听了吴中区学科带头人苏州名师沈玲芳的一堂课《不说话的朋友》就真正体现了叶澜教授的“5个实”。

首先,这是一堂“扎实”的课。

沈老师是个基本功扎实的教师。

从课堂的节奏的掌控、衔接语等等可以看出教师有深厚的功底。

其次,课堂内容充实。

课一开始的活动是“认识朋友”,接着是“说说我的朋友”,“夸夸我的朋友”,“关心我的朋友”,“帮助朋友说出心里话”等活动。

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学到知识,动的道理,要“爱护公共设施”,就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第三,这堂课“丰实”,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我觉得精彩就精彩在学生的发言,他是灵动的,自主的,这就是“丰实”。

第四,这是一堂“平实”的课。

沈老师的课,很实在。

我听了许多的课,有的课听的时候觉得非常好,可实际自己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这是怎么回事呢?其中固然有教师本身的因素,可我认为最大的因素是这堂课的可操作性不强,有很多花哨的东西,别人就容易去学,很难推广。

沈老师的课真可谓“平平常常”“实实在在”,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和学习。

第五,这堂课“真实”。

何谓“真实”,有缺憾就是真实。

如果一堂课让你找不到一点改进的地方,完美到极点,那这会是一堂好课吗?我说不是,这其中很多一部分是在做戏,是演给听课的教师看的。

就有失真实了。

沈老师的课生成的东西多,正因为生成的东西多了,产生的问题也就多了。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情感体验是丰富的,
课堂是灵动而精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