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
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不尔/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
B是:这是。
C言:话/认为。
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
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
2.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
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1)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不逾矩”的意思是“不会超过规矩”,“逾”的意思是“越过”;“乐”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2)“故”“以”“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
老师了。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割席断交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
②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3)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一同或一起。
“故”:从前或原来。
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子”是“你”之意。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⑵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⑶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
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
解答此题要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
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把这片黄金看的同砖瓦石块一样毫不介意,照旧挥动锄头锄地;华歆却拾起黄金握在手里看了看然后才把它丢掉。
又有一次他们俩同在一起读书,听到一个贵官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
管宁和他绝交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千载高谊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①之友也。
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皆不就。
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
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某亦往。
”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
凡留燕三年潜③造一椟④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后,火其尸,拾骨置囊。
南归,付其家葬之。
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注】①文山:文天祥自号。
②辟:征召。
③潜:偷偷地。
④椟:木匣。
(1)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至吉州城下/过中不至
B.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尊君在不
C.凡留燕三年/吾日三省吾身
D.文山之友也/下车引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3)结合文章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千载高谊“高”在何处。
【答案】(1)A
(2)凡留燕三年 /潜造一椟 /文山受刑后/ 即藏其首
(3)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解析】【分析】(1)A到。
B不/不,通假字,通“否”。
表疑问的语气词。
C三年/约数,多次。
D助词,的/代词,指友人。
(2)根据句意: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
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
故停顿划分为: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3)“文山贵显,屡以官辟,皆不就”,意思是说文天祥显贵发达的时候,多次征召张千载为官,张千载都没有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
文中提到张千载侍奉文天祥三年并料理后事,可见其“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之高尚情操。
故答案为:⑴A;
⑵凡留燕三年 /潜造一椟 /文山受刑后/ 即藏其首;
⑶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
【附参考译文】
张千载,字毅甫,文山的朋友啊。
文山富贵时,多次请他出山不出.直到文山从广东衰败(被贬)回来,到吉州城下,千载暗地出来与之相见,说:“丞相去燕地,我张千载也去。
”到了就住在文山牢房的附近,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
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火化了尸首,这样之后收起白骨放入囊中,带着装头的匣子一同回到南方,交给他的家人安葬。
生死之交,千年才出的一位高洁之士。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③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④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
(选自《唐语林》)【注】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直:同“值”。
④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但无出水处耳/止增笑耳
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不尔/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选自《唐语林》。
作者:王谠。
年代:北宋。
(1)A:在/对;C:埋怨/说;D:表否定/通“否”。
故选B。
(2)这句话的意思是: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
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从“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不尔,是欺之也”可以看出陆元方的诚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 B;
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
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卖了换钱,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
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
”买(房子)的人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刻拒绝不买了。
子侄们埋怨了他几句,陆元方说:“不这样,这是欺骗对方了。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
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方与客对弈②,见其神格③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④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
(选自邹弢《三借庐笔谈》)(注释)①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②弈:下棋。
③神格:神色与气质。
④厅事:指大堂。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时为放风筝之戏/元方时年七岁
B.庄直入索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童子何来/将复何及
D.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选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描写的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
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
示例二: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
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
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时”分别为“时常”和“当时”;B.选项中的“入”的意思都是“进去,进入”;C.选项中的“何”分别是“哪里,什么地方”和“怎么”;D.选项中的“因”分别是“于是”和“趁,乘”的意思。
故选B。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与下文的“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是对联。
据此知,正确的句读是: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也依据句意来句读。
(3)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及分析能力。
从两篇文章所叙写的内容: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完成将军所出的对子;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批驳。
可以看出,庄有恭和元方都是聪明睿智、才思敏捷的孩子。
两文中所写的将军和友人,都是对孩子不尊重,少礼貌的人。
这可从“遽诘之曰”和“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可心看出来。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
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
示例二: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
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
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用词语意思的掌握和积累,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要求考生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和概括,要抓关键语句和相关的描写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
(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
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
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
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罢了,这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将军认为他自大并且夸张,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
”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
7.文言文阅读二
贾胡买石
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
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一日,重洗磨,冀增其价。
明日,贾胡来,惊叹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①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②也。
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
【注释】①红蟢(xǐ)子:这里指石上自然形成的像红蜘蛛一样的东西。
②日晷(guǐ):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欲买之________ ②何所用之________ ③不顾而去________
(2)请为文中划线句用“/”标出朗读停顿。
(限断二处)
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至宝,惜无所用矣!
(4)文中主人的做法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为什么?
【答案】(1)想要;代石头;回头看
(2)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3)这块最好的宝贝,可惜没有用处了。
(4)弄巧成拙(多此一举,画蛇添足拔苗助长),因为主人自以为石头洗过之后,更有价值,却想不到自己的做法让石头失去了价值。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之”这里做代词。
(2)这句话的大意是:(西域商人)去了好几次,那石头的主人故意抬高石头的价格,所以一直没有卖出。
根据题目要求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至:最好;惜:可惜。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块最好的宝贝,可惜没有用处了。
(4)根据短文内容分析,石头的主人本来能把它的宝贝石头卖个好价钱,但他偏偏不卖,而是将石头洗刷打磨一番,希望能够增加它的价值,结果费了不少气力,石头竟然不值钱了。
这不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吗?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想要;代石头;回头看
⑵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⑶这块最好的宝贝,可惜没有用处了。
⑷弄巧成拙(多此一举,画蛇添足拔苗助长),因为主人自以为石头洗过之后,更有价值,却想不到自己的做法让石头失去了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汇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⑷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
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并用合适的成语把启示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江宁有一个西域商人,看见一户人家的几上有一块石头,想要买下它。
西域商人去了好几次,那石头的主人故意抬高石头的价格,所以一直没有卖出。
有一天,石头主人将石头洗刷打磨一番,希望能够增加它的价值。
第二天,西域商人来了,大吃一惊说道:“这本是一块非常的宝贝啊,可惜现在一钱不值了!石头上排列有十二孔,按照十二时辰,每到一个时辰,就有红蜘蛛在上面织蛛网,后一个网结好,前一个网随即就消失了。
这是天然的日晷啊。
现在蜘蛛磨损,还有什么用处呢?”西域上人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