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芣苢/插秧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芣苢/插秧歌
芣 苢1 《诗经·周南》 采采2芣苢,薄言3采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采呀快快采些来。 采采芣苢,薄言有4之。[1] 茂盛的车前草呀,采呀采呀采到了。 {1芣苢(fú yǐ):车前草。2采采:茂盛的样子。3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 义。4有:取得,获得。} 层解 泛写一群妇女结伴去采集车前草。
(2)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的生活场景、精神状态, 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的生活理念,即没有战争、暴政,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丰衣足 食;《插秧歌》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图,表现了农家人吃苦 耐劳的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二、写法赏析 《芣苢》
节奏鲜明,极富音乐性 叠词、叠句、重章的妙用,使全诗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采采”是 叠词,“采采芣苢”一句又六次反复,如天籁自鸣,一片好音,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 节奏。而这种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又与采摘芣苢时轻快的动作节拍和谐一致,形 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品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 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 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 善用白描,语言清新活泼 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然后用雨水予以烘托,形象清晰 ,意境显豁,接着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使诗读来耐人寻味。人们都说杨万里的 诗多是即兴创作,口语入诗,生动活泼。这首《插秧歌》似脱口而出,却又不失耐 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由于本诗表现的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 取来的劳动场景,因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显得逼真而又自然。
尽管《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表现 手法和思想主旨上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答案 (1)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直接把妇女们采 集车前草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反衬等手法,展现了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 辛。
评点赏析 [1]诗一开篇,就像舞台拉开了帷幕,观众眼前出现了一片绿色的原野,一群衣着
朴素、容貌各异的农村妇女身披朝霞,脚踏晨露,兴致勃勃地向田野中走去。她们 边走边唱,那清脆的歌声里饱含着欣喜之情。“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表现了这 群妇女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则流露出她们采到车前 草时的喜悦之情。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 小儿拔秧大儿插。[1] 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笠1是兜鍪2蓑3是甲4,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铠甲(,但似乎没有什么用), 雨从头上湿到胛5。[2] 雨水从头顶上一直湿到肩胛。
唤渠6朝餐歇半霎7, 招呼他停下来吃早饭并歇息一会儿,
是怎样具体表现的? 答案 妇女们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在诗中是通过重章叠句的旋律里动词的变
换具体表现的。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发生变化。诗歌通过这六个动词 的变化,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的动人劳动场景。“采”即可采得,也就是“有”, 这 是 概 略 地 叙 述 采 集 劳 动 。 接 下 来 ,“ 掇 ” “ 捋 ” 和 “ 袺 ” “ 襭 ” 具 体 描 写 劳 动 的 过 程 。 “ 掇 ” 即 拾 取 、 摘 取 ,“ 捋 ” 即 从 茎 上 成 把 地 取 下 ;“ 袺 ” 即 提 起 衣 襟 兜着车前草 ,“襭”即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着车前草 。这样写,将整个劳动过程 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4]七、八句模拟农夫的口吻,说:“秧苗根部尚不牢固,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 毕。”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我怎么能歇得下呢?”同时嘱咐妻子一定要看管 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农家人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 话语中。
一、重点剖析 《芣苢》一诗生动地描写了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这一劳作过程在诗中
采采芣苢,薄言掇5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一棵一棵拾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捋6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一把一把取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7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襭8之。[2] 茂盛的车前草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5掇(du ō):拾取,摘取。6捋(luō ):从茎 上 成把地 取下。 7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 西。8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层解 详写妇女们采集车前草的情景。
[2]田野里散发着青草味,妇女们穿梭来往,不停地寻找着、摘取着。紧张劳动的 热情伴随着抒情的歌声,使整个劳动场地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由“掇”到“捋” 再到“袺”,表明她们愈采愈快、愈采愈多,劳动热情也愈来愈高涨。通过对她 们弯腰拾取、成把取下和提起衣襟兜起等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她们的心灵手 巧、动作娴熟。
低头折腰只不答:[3] 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根未牢莳8未匝9,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照管鹅儿与雏鸭。”[4] 一定要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 { 1 笠 : 斗 笠 。 2 兜 鍪 ( m óu ) : 古 代 打 仗 时 战甲 : 铠 甲,古代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5胛:肩胛。6渠:他。7半霎:极 短的时间。8莳(shì):移栽、种植。9匝:布满、遍及。}
评点赏析
[1]一、二句写一家老小插秧的繁忙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 既准确、具体、平实,又暗示一家人分工明确。
[2]三、四句写雨中抢插的情形,表现了插秧的艰苦。雨势甚猛,尽管戴“笠”披 “蓑”,一家人还是被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 想而知。
[3]五、六句写农夫劳作到忘我的程度,家人招呼他吃早饭并歇息一会儿,他半天 不回答。“朝餐”点出农夫早起出工,直到有人招呼他吃饭歇息时他还水米未 沾,写出了插秧时节劳作的紧张。
《插秧歌》一诗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 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
答案 天公不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人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 衣。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铠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也是为 了向读者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人正像全副武装的兵士 一样在天地之中奋勇战斗。同时,这两个形象化的比喻的叠用,化板滞为飞动,形 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