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市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音调越高的声音越大
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C.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品
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3.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①雾的形成②蜡烛滴“泪”③
冻衣服晾干④露珠的形成
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
4.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人体感舒适温度在35℃B.一支普通圆珠笔的长度约40cm
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 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1min
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分别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情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沸腾是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剧烈汽化现象
B.“白气”是液态小水滴,它是水汽化形成的
C.甲图是水沸腾前的情景,乙图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D.乙图中气泡变小,是气泡中的水蒸气液化导致的
6.下列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日环食现象
B.海市蜃楼
C.水中倒影
D.雨后彩虹
7.如图甲、乙所示是光线经过甲、乙两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图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图丁是一款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改变的镜片。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透镜的折射光线会聚于一点,说明甲透镜是凸透镜
B.乙透镜的折射光线是发散的,说明乙透镜是凹透镜
C.该人的视力缺陷是近视眼,矫正时应选择镜片Ⅰ
D.该人的视力缺陷是远视眼,矫正时应选择镜片Ⅱ
8.如图所示是我们看远处物体的示意图,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过眼睛晶状体后在视网膜上形成()
A.正立、缩小的实像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虚像
9.天明在窗前做作业,看见小狗花花正在树下晒太阳,不一会小明再向窗外望去,发现花花已经趴在院墙下,天明笑着说“花花跑的真快”,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花花B.树下奔跑的小孩
C.院墙D.空中飞着的小鸟
10.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A.135m/s
B.168.75m/s
C.2.25m/s
D.2.81m/s
二、填空题
11.各种管乐器在演奏时,乐音是管中空气柱的______产生的。
在进行管乐器的演奏过程中,当用手指堵在管上不同位置的孔时,就改变了部分空气柱振动的______,从而改变了所产生乐音的_________。
12.如图所示,铅笔斜插入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从侧面看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光的_____现象。
水中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上的部分要粗一些,这是因为盛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_____透镜,成的_____(实/虚)像。
13.我们看到树叶是绿色的,这是因为绿色的树叶只_____绿光,(选填“吸收”或“反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这说明白光是由_____混合而成的。
14.花露水主要由酒精、水和食用香精配制而成;“花露”初见于宋词“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花上露水和草丛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的;喷洒在手臂上,香气弥漫,清凉爽肤,这是因为酒精容易______(填物态变化)会
______(填“吸热”或“放热”)的缘故。
15.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
若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则该眼是 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应配戴______透镜矫正。
16.如图中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cm,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的性质工作的,如图体温计的示数是 ______。
17.某小组同学在进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AB 上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
一位同学很粗心地仅画了三根光线,没有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
请帮助其判断:入射光线是______,光线OG是______折射角为______度,AB的右侧是______(选填“空气”或“玻璃”)。
18.小华同学骑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第3分钟至5分钟小华的运动状态为_________,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
三、作图题
19.(1)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平面镜上时发生了反射,OB为反射光线,请在图中作出其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2)在图中的虚线框中画上适当的镜子。
四、实验题
20.在学习二胡,琵琶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2
/mm
A铜600.76
B铜600.89
C铜60 1.02
D铜800.76
E铜100 1.02
F铜1000.76
G铜80 1.02
H尼龙80 1.02
I尼龙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可以选用编号为:A和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可以选用编号为:A和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三,可以选用编号为D和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21.小明和小亮同学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两人组装的实验装置均如图甲所示。
(1)安装实验装置时应先固定___________(选填“A”或“B”)铁圈。
(2)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
数,实验中某时刻的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_____℃。
(3)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丁所示,则图
___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4)小明和小亮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分析
图像可知,两人实验时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_℃,小明在实验中的水比小亮实验中的水先
沸腾,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5)小明和小亮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①沸腾是在液体表
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②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③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2.小亮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按规范要求,在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调节铁圈2的高度时,________(选填
“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_____热水中,不要碰到烧杯的
底部或侧壁;
(2)当水温升到92℃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当观
察到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时,表明水正在沸
腾;
时间/min012345678910水的温度/℃9293949596979898989898
“升高”“降低”或“不变”),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
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空气中出现了“白气”,这是
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小水珠。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要注意不要被水蒸气烫伤,这是水蒸气
和开水的温度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液化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所以实验
时要注意安全。
23.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直放置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
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直放置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
蜡烛为成像物体: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呈接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填“虚”或“实”);
(4)小红将点燃的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的大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
如图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后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最好选择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便于确定观察________(选填“蜡烛A”、“蜡烛B”或“蜡烛A的像”);
(2)放置好蜡烛A后在平面上移动蜡烛B,能够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现象说明平面镜成的像________;
(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从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5.小明和小亮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将焦距为10cm的A 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好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后,光屏上恰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未画出)。
(1)图甲中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与 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
成像特点相同;
(2)接着,小亮用不透光的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他 ______;(选填“能”或
“不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完整的像;
(3)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A凸透镜换成焦距为15cm的B凸透镜,要想在光屏
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4)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了图乙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
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是 ______。
①光屏下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26.某实验小组用硬纸板搭建了图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
(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用___________测量出小
球各段的运动时间。
(3)从A点开始计时,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
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
下表中。
路段距离s/m运动时间t/s平均速度v(m·s-1)AB50.000.45
BC50.000.60
CD50.000.75
DE100.000.93
BC CD
(选填“>”“=”或“<”);③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在___________点的速
度最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详解】
A.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频率太低,超出了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音调高和响度大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故C错误;
D.我们能区分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
A、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A正确;
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中减弱噪声,而不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B不正确;
C、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品不同的原因,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品来辨别主人的.C正确;
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D正确.故选B.
3.D
【详解】
①雾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②蜡烛滴“泪”,是熔化现象;
③冻衣服晾干,是升华现象;
④露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①④。
故选D。
4.C
【详解】
A.人的体温在36℃~37℃之间,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普通圆珠笔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7c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10次脉搏的时间约10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详解】
A.沸腾是一定温度下,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不只是在液体表面,A错误;
B.“白气”是液态小水滴,它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错误;
C.水沸腾前,温度不均匀,下面的水温度较高,上面的水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气泡从水底往上升时,遇冷会液化为水,气泡会变小,所以乙图是水沸腾前的情景;而水沸腾时,下面的水和上面的水温度都一样,气泡从水底往上升时,水的压强变小,气泡会变大,所以甲图是水沸腾时的情景;C错误;
D.由上述可知,乙图中气泡变小,是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导致的,D正确。
6.A
【详解】
A.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雨后的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详解】
A.光线经过甲之后,折射光线推迟会聚了,即甲透镜有发散作用,故甲应为凹透镜,故A 错误;
B.光通过乙透镜后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向主光轴靠拢,即乙透镜有会聚作用,因此乙为凸透镜,故B错误;
CD.丙图像成在视网膜前方,所以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即矫正时应选择镜片Ⅰ,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8.C
【详解】
眼睛的成像类似照相机,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C。
【详解】
ABD.参照物不能选择物体本身,奔跑的小孩和空中飞着的小鸟相对地面都是运动的,花花相对于地面也是运动的,所以不能判断出小狗跑的真快,故ABD不符合题意。
C.小狗花花从树下跑到院墙下,以院墙为参照物,小狗与院墙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小狗跑的真快,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
由图象可知1200m到1500m之间有两个格,图线指在1200m和1500m中间,所以整个路
程s=1350m,时间t=10min=600s,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
1350m
600s
s
t
==2.25m/s.故选C.
二、填空题
11.振动频率音调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乐音是管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3]当用手指堵住管上不同位置的孔时,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12.折射凸虚
【详解】
[1]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时,从上面看上去,水中的部分比实际位置高了,所以看起来像折断了,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引起。
[2][3]圆柱形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具有放大镜的功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铅笔在水中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上的部分要粗一些。
13.反射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的光
【详解】
[1]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它反射了绿光。
[2][3]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说明了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14.液化汽化吸热
【详解】
[1]花上露水和草丛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2][3]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时吸热。
花露水中含有酒精,喷在手臂上清凉爽肤,这是由于酒精容易汽化,汽化时从皮肤吸热的缘故。
15.远视凸
【详解】
[1][2]由图象可知,看近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之后,所以该眼为远视眼,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提前会聚,所以应该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16.15 热胀冷缩 37.6℃
【详解】
[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则物体A的长度是
l=5.15cm-3.00cm=2.15cm
[2]常用温度计中装的是液体,温度计是跟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3]图中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示数是37.6℃。
17.EO折射光线 45 空气
【详解】
[1][2]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故入射光线是EO,光线OG是折射光线。
[3]∠AOG=45°,折射角∠DOG为45°。
[4]反射角为30°,入射角也为30°,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变大,故图中分界面AB的右侧是空气。
18.静止 2.5
【详解】
[1]由图象可知第3分钟至5分钟,小华通过的路程不变,所以小华的运动状态是静止的。
[2]图象中1200m到1500m之间有两个格,图线指在1200m和1500m中间,所以整个路程是1350m,时间
t=9min=540s
整个过程平均速度
v=
1350m
540s
s
t
=2.5m/s 三、作图题
19.(1);(2)
【详解】
(1)[1]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60°,则反射角为30°,由光的可知入射角也为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入射光线。
(2)[2]由图可知,水平的平行光线经过镜子后竖直向下传播,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了90°,则镜子为平面镜,如图。
四、实验题
20.BC DF G 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的力拨动琴弦,比较音调的高低
【详解】
(1)[1]要验证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不变,而琴弦的横截面积不同,所以要选择A和BC琴弦。
[2]要验证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需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琴弦的材料不变,而琴弦的长短不同,所以要选择A和DF。
[3]要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需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琴弦的长短不变。
而琴弦的材料不同。
所以要选择H和G琴弦。
(2)[4]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需要使用同一种琴弦,且控制拨弦的力相同、弦的松紧程度不同,来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21.B 96 丁 98 小明组的水的质量比小亮的小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详解】
(1)[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遵循自下而上的顺序,因此应该先固定B铁圈。
(2)[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96℃。
(3)[3]水在沸腾前,水温较低,底部少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冒出时,又同时有一部分水蒸气会马上液化成水,所以气泡少,且会在上升过程中变小,因此图丁是沸腾前的情形,水在沸腾时,水温都达到沸点,水在各个部位同时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加之越往水面液体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因此图丙是沸腾时的情形。
(4)[4]由图像知,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8℃。
[5]水的质量的多少、水的初温的高低都能影响水沸腾的时间,小明发现自己组的水比小亮组的水先沸腾,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是小明组的水的质量比小亮的小(或小明组的水的初温比小亮的高)。
(5)[6]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前面的图象还可以得出: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2.需要浸没在变大 98 不变液化放热
【详解】
(1)[1]在调节兜圈2时,需要点燃酒精灯,才能确保用酒精灯有外焰加热物体。
[2]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3]水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
(3)[4]由图乙知,水在第6min温度保持不变,为98℃,即此时水开始沸腾,所以水的沸点为98℃。
[5]水在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6]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白气,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7]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差不多,但被水蒸气烫伤会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热量,则传递给人皮肤的热量会更多。
23.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相同垂直相等不能虚不变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
(2)[2]两支相同的蜡烛A、B,点燃A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 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可以得知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3][4]通过观察刻度尺上蜡烛A、B的位置和数据,可以发现:物和像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3)[5][6]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光屏不能上接到蜡烛A的像。
(4)[7]由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小红将点燃的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的大小不变。
24.蜡烛A的像与物体等大 B
【详解】
(1)[1]实验应选择在较暗环境下进行,这样更便于确定观察蜡烛A的像,当环境较暗时,点燃的蜡烛A所成的像更清晰,且环境干扰更少。
(2)[2]移动蜡烛B让其与A的像完全重合,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3]移动蜡烛B,在A所成的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应在B侧观察光屏,才可确定光屏上能否承接到像,因为平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成像,在A侧观察时,总有光线反射到人眼中,那么总能观察到像,这样便无法确定光屏上是否承接到像。
25.照相机能右③
【详解】
(1)[1]此时物距为
u=50.0cm﹣20.0cm=30.0cm
大于二倍焦距,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2)[2]用不透光的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只是被折射会聚成像的光线减少了,因此影响到的是像的亮度,而不影响它的完整性,因为整个物体上的任何一点都有光能透过透镜而折射后会聚成像。
(3)[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将A凸透镜换成焦距为15cm的B凸透镜,焦距变大,光线会聚的点会向右移动,所以光屏应该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4)[4]如图乙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像移动到光屏的上方,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光屏向上移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③。
故选③。
26.
s
v
t
=秒表 dm > D
【详解】
(1)[1]该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
s
v
t =。
(2)[2]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体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用秒表测量出小球各段的运动时间。
(3)[3][4]长度测量值的最后一位为估读,所以使用的钢卷尺的分度值是1dm;BC段与CD段
的路程相同,但后者的运动时间较大,则根据
s
v
t
=可知v BC>v CD。
[5]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将小球的动能转化为小球的重力势能,小球速度变小,而从B点到D点的过程中,由于阻力作用,小球的速度又逐渐变小,当小球从D点到E点的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小球的速度逐渐变大,因此D点的速度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