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
实验报告
1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实验报告
实验一: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探究性实验。
【研究问题】橡皮筋如何发出声音?【我的猜测】拨动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实验步骤】
(1)如图 1 所示,分别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然后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如图 2 所示,我们轻轻地用手去弹拨橡皮筋(也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此时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
如果能听到声音时,请仔细观察橡皮筋的状态,它是否振动?将观察和听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想办法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此时,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然后将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
(1)我们用手去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听到声音。
(2)当我们轻轻地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3)我们发现橡皮筋振动停止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的是否振动有关,振动是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实验二
空气及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研究问题】空气、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我们的猜测】空气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实验材料】闹铃、玻璃罩、真空泵等。
(1)把闹铃调成发出响铃状态,然后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紧接着我们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此时注意听声音的变化。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到玻璃罩中,此时注意声音的变化。
(3)实验现象:我们发现随着玻璃罩里的空气被抽出,闹铃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我们几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而当空气又进入玻璃罩后,铃声又逐渐增大。
(4)实验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三
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研究问题】固体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我们的猜测】固体能够传播声音【实验器材】实验室桌子即可【实验步骤】
(1)小组内同学进行二次分组,本次我们将两个同学分为一组,其中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长
2 桌子的一端,同时耳塞或用手堵住另一侧的耳朵。
(2)此时另一个同学轻轻地敲击桌子的另一端,或者用手指去抓挠桌面,然后记录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情况(是否听到声音等)。
(3)第三步,将耳朵离开桌面,记录此时听到的声音情况,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之处。
(注意此时是耳朵不贴着桌子)
(4)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桌面或抓挠桌面的声音,当耳朵离开桌面后,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甚至听不到声音。
(5)实验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四
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研究问题】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我们的猜测】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实验材料】大水槽、音叉、水等。
(1)首先往水槽里装入约 3/4 的清水。
(2)小组内有序实验,一名同学用橡胶锤轻轻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迅速伸入水槽中水面之下。
(3)此时,其他同学依次将耳朵紧贴在水槽外壁上,用耳塞或另一只手堵住另一侧耳朵。
(建议每个人都听一听)
(4)实验后及时记录声音的情况以及观察音叉伸入后水面的情况。
(5)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水槽外壁上能够清晰地听到音叉的声音。
音叉伸入水面之下后,以音叉为中心水面出现圈一圈的水波,并不断向远处传播。
(从两个方面去看待问题,一是声音,而是水面的情况)
(6)实验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而且我们发现声音是以类似于水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实验五—1 1
了解耳郭的作用
【研究问题】耳郭有什么作用【我们的猜测】收集声音【实验材料】一张A4 纸。
【实验步骤】
(1)首先,将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听微弱的声音。
(2)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同一个声音。
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实验现象:用纸喇叭听声音,听到的声音感觉更大一些。
(4)实验结论:耳郭具有收集声波并把声波导入耳道的作用。
实验五—2 2
模拟鼓膜的振动
【研究问题】鼓膜振动的情况【我们的猜测】
【实验材料】塑料杯、橡皮筋、音叉(带橡胶锤)、气球皮、细沙或碎纸屑等。
【实验步骤】
(1)首先我们准备一个气球皮,然后把气球皮放在塑料杯口上面绷紧,用橡皮筋固定好。
这个时候,气球皮相当于人耳的鼓膜了。
(2)然后在“鼓膜”的上面放少量细沙或碎纸屑。
(3)接下来我们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
观察“鼓膜”是否发生振动,同时在记录表中记录观察结果。
(4)实验现象:用小锤敲击音叉,把音叉靠近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时,气球皮上的细沙或碎纸屑跳起来。
音叉离气球皮的远近和敲击音叉力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细沙或碎纸屑跳动的幅度的大小。
3 (5)实验结论:鼓膜会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声音的远近和强弱等条件不同,鼓膜的振动也不同。
实验六—1 1
钢尺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问题】钢尺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猜测】钢尺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高;幅度越小,音量越低。
【实验材料】钢尺(建议长一些 30CM)。
【实验步骤】
(1)首先将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 20 厘米,然后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外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并注意它发出的声音。
(2)第一轮实验以后,这次用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并注意它发出的声音。
(3)注意!以上实验重复操作 3 次以上,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4)实验现象: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此时声音弱;
用力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5)实验结论:声音的强弱和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实验六—2 2
橡皮筋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问题】橡皮筋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猜测】橡皮筋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高;幅度越小,音量越低。
【实验材料】木板、钉子、小木棍,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将橡皮筋系在木板上的小木棍的上端,距离小木棍顶端约 2 厘米。
(2)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其振动幅度的变化。
(3)注意!以上实验重复操作 3 次以上,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4)实验现象: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弱时,其振动幅度小;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强时,其振动幅度大。
(5)实验结论:声音的强弱和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实验七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研究问题】尺子的音高和什么有关系【我们的猜测】尺子露出桌面长度有关,越长越低、越短越高。
【实验材料】钢尺或塑料尺。
【实验步骤】
(1)根据尺子的长度确定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分别为 5 厘米、10 厘米、15 厘米、20 厘米。
(2)将尺子的一端露出桌面 5 厘米,用手用力压在尺子上面。
(3)用力拨动尺子,反复 3 次,仔细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然后记录下来。
(4)把尺子依次伸出桌面 10 厘米、15 厘米、20 厘米重复以上的实验过程。
(5)实验现象: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声音的高低不同。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长,发出的声音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短,发出的声音高。
(6)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4 实验八—1 1
弦的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研究问题】弦的长短和音高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猜测】音高和弦长度有关,弦越长越低、弦越短越高。
【实验步骤】
(1)手指按在一根琴弦上并上下移动,使弦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识别音高的变化。
(2)换另外几根琴弦,重复上面的操作。
(3)实验结果:手指按在同一根琴弦上不同位置时,音高不同,弦振动的部分越长,音高越低;弦振动的部分越短,音高越高。
实验八—2 2
弦的松紧与音高的关系。
【研究问题】弦的松紧和音高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猜测】音高和弦的松紧有关,弦越紧越低、弦越松越高。
【实验步骤】
(1)手在这根弦上的位置不变,拨动琴弦,识别音高;调节这根弦的松紧程度,拨动琴弦,识别音高的变化。
(2)换另外几根琴弦,重复上面的操作。
(3)实验结果:同一根琴弦,松紧不同,音高不同,弦越松,音高越低;弦越紧,音高越高。
实验八—3 3
验证弦的粗细与音高的关系
【研究问题】弦的粗细和音高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猜测】音高和弦的粗细有关,弦越粗越低、弦越细越高。
【实验步骤】
(1)手指在多根琴弦上连续移动,识别音高的变化。
(2)重复 3 次上面的操作。
(3)实验结果:琴弦的粗细不同,音高不同,弦越粗,音高越低;弦越细,音高越高。
想不到这么优秀!
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
三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实验步骤:100ml量筒、一定量的水。
实验过程:
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
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实验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
实验步骤:
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
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实验三:观察一杯水
实验器材: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
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
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
3、用嘴巴尝(无味道)。
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
四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
1、正确折叠滤纸。
2、组装实验装置:
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
(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
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5、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实验二: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
实验步骤:
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
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搅拌能使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不搅拌杯中的食盐溶解较慢,说明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4、将等量的食盐分别同时放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中,都不搅拌,观察现象。
5、实验结论:热水中的食盐溶解的快,冷水中的溶解的慢,说明用热水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实验三: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材料:浓盐水、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火柴。
实验步骤:
1、将适量浓盐水倒入蒸发皿中。
2、先在三角架上放石棉网,再把蒸发皿放在上面。
3、点燃酒精灯(注意使用过程中要用酒精灯外焰,灯帽放置方法),加热至蒸发皿内的盐水基本变干。
4、熄灭酒精灯(注意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火焰,别摸三角架)。
5、实验结论:加热能分离出溶解的食盐。
实验四:观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钢尺、橡皮筋、鼓或锣、音叉和装有水的水槽。
实验步骤:
1、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
观察现象:钢尺振动并发出声音。
2、拨动橡皮筋,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观察现象:橡皮筋振动并发出声音。
3、轻轻击打鼓或锣,让其发出声音。
观察现象:鼓面振动并发出声音。
4、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
观察现象:音叉的振动导致水面产生波纹。
5、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年级实验
实验一: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材料:激光笔(或手电筒)、中间有等高等大孔的卡纸3张、白纸屏1个、支架4个。
实验步骤:
1、将3张有孔卡纸和纸屏用支架固定,按顺序摆放好。
间距大约15厘米左右,摆放时有孔的3张卡纸必须放在同一直线上,纸屏放在最后。
2、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透过3张卡纸上的小孔后射到纸屏上)。
3、移动带孔卡纸的任何一个,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最近的一张卡纸上的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不能透过三张带孔纸屏照射到最后的纸屏上)。
4、实验结论: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冷热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实验材料:小的岩石块、酒精灯、火柴、镊子、绒线手套、烧杯、冷水。
实验步骤:
1、正确使用酒精灯给小的岩石加热。
2、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岩石放入烧杯时要注意不能砸坏烧杯底部)。
3、观察并描述岩石的变化,说出结论。
实验三: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测力计,小重物(钩码或者文具盒等)。
实验步骤:
1、使用前先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零,不指零的要调零。
2、用手轻拉测力计,读出用力的大小(读数视线要与指针相平,用力要轻)。
3、用测力计测量一个小物体,读出重力大小(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提起,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实验四: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钩码、小盒子、测力计、线、粗砂纸、细砂纸等。
实验步骤:
1、预测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2、不改变物体重量,只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对比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运动时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改变物体重量,不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对比观察现象。
5、实验结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运动时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六年级实验
实验一:杠杆的秘密
实验材料:杠杆尺、支架、钩码。
实验步骤:
1、组装杠杆尺,并说出三个作用点:中间支点,左边为阻力点,右边为用力点,并将杠杆尺调平衡。
2、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共做六次:小于、等于、大于各两次),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3、实验结论:
①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②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 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时,杠杆省力。
③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 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时,杠杆费力。
实验二:轮轴的作用
实验材料:钩码、轮轴、支架、细线。
实验步骤:
1、组装轮轴,并指出哪是轮、哪是轴。
2、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试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轮和轴上挂的钩码数使轮轴平衡)。
3、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2次。
4、实验结论: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
实验三:斜面的作用
4 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滚轮。
实验步骤:
1、先用测力计直接提起滚轮,测量用的力(测力计使用前调零,读数视线与指针相平)。
2、利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支架,盒面)组装三个不同高度的斜面,用测力计拉着滚轮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观察各用多少力?并读出三种情况下力的大小。
3、实验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实验四: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电池(3节)、电池盒、大头针若干。
实验步骤:方法一:
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接通电。
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
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用一节电池,在铁芯上先缠若干匝线圈,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3、用同一节电池,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线圈匝数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方法二:
1、制作一个电磁铁。
接通电,接近大头针时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
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在铁芯上缠若干匝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3、用两节、三节电池,不改变线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也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磁力就越大。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试题
实验一: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
实验过程:
1、将一定量的水倒入()。
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水中,不能碰到()的底与壁。
3、视线与()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或()时准确读数,注意读数时()不能拿出水面。
实验二:用什么方法辨认铁制物品
5 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木块、橡皮、塑料尺、卡纸、铁钉。
实验步骤:
1、预测以上物品是否能被()吸引。
2、用磁铁验证,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能被磁铁吸引。
实验三:辨别没有标记磁铁的南北极实验器材:有、无标记磁铁各一块。
实验步骤:
1、指出有标记磁铁的()极、()极。
2、用()标记磁铁的任一端接触无标记()的一端,观察现象,再检验另一端,多次验证。
3、辨别出无标记()的南极、北极。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试题实验一: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实验材料:小灯座、电池盒、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
实验步骤:
1、组装电路:
①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②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确定能使小灯泡()。
③将()安装在小灯座中。
④打开开关。
⑤用导线将灯座和()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2、接通电路:闭合(),观察小灯泡的变化。
3、拆分器材:断开开关,使小灯泡()。
实验二:检测导体与绝缘体
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和()两组。
实验三:选择两种连接方式点亮小灯泡实验材料:小灯泡、电池、导线。
实验步骤:
1、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①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②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③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2、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实验四:辨别食物的营养成分
实验材料:花生米、瓜子、馒头、面包、土豆……白纸、碘酒、滴管。
实验步骤:
1、辨别脂肪:
①去掉花生米的种皮,用它在白纸上()、滑动,观察现象。
②去皮的瓜子在白纸上挤压、(),观察现象。
③花生米、瓜子在白纸上留下油渍说明它们含有()。
2、辨别淀粉:
①掰一小块馒头,在馒头上滴1-2滴(),观察现象。
②将()滴在其他食物上,观察现象。
③淀粉遇碘会变(),馒头、土豆等食物变成蓝色,说明这些食物中含有()。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试题
实验一:橡皮泥由沉变浮的秘密
实验材料:油性橡皮泥、刻度杯、20__ML水、记录表。
实验步骤:
1、把()实心团放入20__ML水中观察沉浮,并记录排开的水量,再捏成实心的其它形状,完成同样操作(再捏一种实心形状即可)。
2、把橡皮泥捏成能浮在水面上的多种形状:
①把橡皮泥捏成碗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②把橡皮泥捏成盘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③把橡皮泥捏成船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④把橡皮泥捏成盒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⑤……。
3、得出结论:橡皮泥由沉变浮的原因在于它的()不变,而是排开的水量()了。
实验二:验证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装有红色液体的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烧杯、冷水、热水、记号笔、锥形瓶、气球。
实验步骤:
1、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验证液体是否有()现象。
2、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验证气体是否有()现象。
3、实验结论: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的现象。
实验三: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材料:金属棒、蜡烛、凡士林、塑料小棒或火柴棍。
实验步骤:
1、把热学实验盒中的()支好。
2、把塑料小棒的一端用凡士林依次粘在()上。
3、用蜡烛给金属棒加热。
从离蜡烛最近的一端塑料小棒()落下。
4、实验结论:热能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的部分。
实验四:摆的快慢有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秒表、不同轻重的摆锤、不同长短的摆绳、铁架台。
实验步骤:
1、摆锤与摆绳一端连接,摆绳另一端()在支架上。
2、摆绳长短不变,改变()的重量,观察记录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做三次)
3、摆锤重量不变,改变()的长度,观察记录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做三次)
4、汇报结果:摆的快慢跟摆锤的()无关,跟摆绳的()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摆绳越(),摆动越快。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试题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
实验步骤:
1、()手握住镜臂,()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上。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
),
3、调节载物台下的(),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4、观察:调节粗准焦(),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上,用()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
5、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为止。
实验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细木条、火柴。
实验步骤:
1、说出小苏打和()的使用比例约为1∶3。
2、把小苏打小心地倒入杯底、再把白醋沿着杯壁()地倒入杯中(顺序可互换)。
3、马上用毛玻璃片盖上()。
4、多角度地观察实验现象:有很多()冒出,杯壁变凉等等。
5、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火焰()。
6、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一种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
)
同意作者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