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9年级上册 4.4 能量的获得(教师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代谢与平衡
4.4能量的获得
目录
(1)
(3)
(4)
(6)
(10)
1.氧化供能(有氧呼吸)
(1)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富含能量,它们是动物体获得能量的来源。

(2)呼吸作用:食物中的这些有机物只有在被氧化为更简单的一些物质或者是被彻底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时,才能部分或者全部地把贮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呼吸作用。

(3)分类:细胞的呼吸作用根据是否需要氧气,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贮存在食物中的能量主要通过有氧呼吸的方式释放出来,无氧呼吸只是作为一种暂时补充,它释放的能量比有氧呼吸要少得多。

(4)有氧呼吸:指在氧气的参与下把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空气中的氧气经呼吸,通过循环系统传送到每一个细胞,然后营养物质在细胞中的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分解作用,释放出能量。

如:
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糖类+氧气−−→
(5)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每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大多来源于糖类,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脂肪,极少数来源于蛋白质。

2.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无氧呼吸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
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急需大量的能量,但仅靠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需求,所以细胞就会进行无氧呼吸。

(2)无氧呼吸的实例
实例一:人的肌肉在暂时缺氧的情况下会进行无氧呼吸,释放出一些能量。

酶乳酸+能量(少量)。

反应式:葡萄糖−−→
实例二: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也可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少量
酶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的能量。

反应式:葡萄糖−−→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关系
①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的呼吸形式是无氧呼吸,原因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②有氧呼吸是高等植物和动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③无氧呼吸只提供少量能量,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无氧呼吸不是生命活动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它只是对能量需求的一种暂时补充。

(4)微生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微生物获得的能量有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呼吸类型。

其中微生物的无氧呼吸被称为发酵。

举例:如酵母菌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的情况下则进行无氧呼吸。

3.多样的呼吸器官
动物需要依靠氧气和食物维持生命,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获取氧气的方式也不同。

生物的呼吸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低等水生动物无特殊呼吸器官,它们依靠水中气体的扩散和渗透进行气体交换。

在较高等的水生动物中,鳃成为主要的呼吸器官。

陆生无脊椎动物以气管或书肺(即肺囊)交换气体。

而陆生脊椎动物中,肺成了唯一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哺乳类的呼吸系统除肺以外还有一套通气结构,即呼吸道。

各种动物呼吸器官的情况总结如下:
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专门具有呼吸功能的器官,如对虾用鳃呼吸、蝗虫用气管呼吸等。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的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并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

大多数生物均以这种有氧呼吸作为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

有氧呼吸是指在氧气的参与下,有机物的分解较为彻底,并释放出较多的能量。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急需大量能量的供应,这时,虽然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增加了,但仍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需求,以致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于是细胞就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产生少量的能量。

2.无氧呼吸和发酵的比较
(1)发酵是仅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动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

如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叫做乳酸发酵;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称为酒精发酵。

二者不是同一概念。

过程: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通过无氧呼吸把葡萄汁中的糖类物质发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2)无氧呼吸产物的判断
①并不是所有植物的无氧呼吸都产生酒精,像马铃薯块茎。

甜菜的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

②如果有乳酸产生,那么一定没有二氧化碳产生;如果有酒精产生,那么一定有二氧化碳产生。

③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大量积累对植物有毒害作用。

【常考1】了解呼吸作用的含义,正确区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例1 如图中能够表示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和短跑结束后血液中乳酸浓度变化曲线的是()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答案】C
【解析】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尽管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地增加了,但仍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需求,以致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骨骼肌细胞就会进行无氧呼吸,葡萄糖不能被彻底分解,产生乳酸。

跑步结束后,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乳酸,体内积累的乳酸将不断被氧化分解或转移到肝脏中转化为肝糖元,所以跑步结束后血液中乳酸浓度随之下降。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只有c 曲线乳酸的浓度在短跑时升高,短跑后逐渐降低。

方法归纳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乳酸是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可以被继续分解或转化为肝糖元储存。

对于无氧呼吸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运用细胞呼吸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例2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分析有错误的是()
A.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原因之一是人体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积累大量的乳酸和二氧化
碳,会使肌肉产生酸胀乏力的感觉
B.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部会因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酒精的毒害作用,而使根系变黑、腐烂
C.人体成熟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从而获取能量
D.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可以避免厌氧病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
【答案】A
【解析】人体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部会因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酒精的毒害作用,导致根系变黑、腐烂,因而稻田需要定期排水,B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器(无线粒体、细胞核等结构),只能通过无氧呼吸供能,C正确;由于氧气的存在能抑制厌氧病菌的繁殖,所以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可以避免厌氧病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D正确。

【常考2】了解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获得能量的方式与呼吸器官。

例3 将下列动物与它对应的呼吸器官连接起来。

A.昆虫类①用气管呼吸
B.鱼类②双重呼吸
C.两栖类③用鳃呼吸
D.鸟类④用肺和皮肤呼吸
【答案】A—①B—③C—④D—②
【解析】昆虫类的呼吸器官是气管。

鱼类在水中生活,含氧量低、鳃丝内富含毛细血管,可以更好地吸收水中的氧。

两栖类成体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由于肺不发达,皮肤辅助呼吸。

鸟类飞行需大量能量,气囊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

方法归纳动物需要依靠氧气和食物维持生命,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获取氧气的方式也不同。

生物的呼吸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分清动物类别是关键。

1.煤矿发生事故时,及时向被困人员输送营养液很重要。

在某次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钻了两个“生命之孔”,向被困人员输送营养液,该营养液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
A.水
B.葡萄糖
C.维生素
D.氯化钠
【答案】B
【解析】葡萄糖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2.人体吸收的氧最终用来( )
A.构成组织
B.与血红蛋白结合
C.分解有机物
D.交换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人体吸收的氧最终用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3.氧气进入人体,最终在什么部位被利用( )
A.肺
B.血液
C.细胞
D.心脏
【答案】C
【解析】氧气在组织细胞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需要。

4.制作泡菜时,必须将泡菜坛口封严,其作用是( )
A.为了保持菜坛内湿润,防止水分蒸发
B.为了防止蔬菜中的营养物质散失掉
C.为了营造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以利于乳酸菌的生存
D.为了保持菜坛内酸性环境,抑制微生物生长
【答案】C
【解析】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泡菜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

因此制作泡菜的坛子必须密封,主要是为了让乳酸菌在缺氧的环境下发酵。

5. 3000 米赛跑后,小哲同学觉得肌肉酸痛是由于()
A.无氧呼吸造成的B.肌肉疲劳造成的
C.有氧呼吸造成的D.肌肉受伤造成的
【答案】A
【解析】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急需大量能量的供应。

这时,虽然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地增加了,但仍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需求,以致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于是进行无氧呼吸,使产生能量的效率大大下降,还产生了乳酸等物质,从而使人体觉得酸痛。

6. 天空中飞翔的蝙蝠和老鹰()
A.都能用肺呼吸B.都能用肺和气囊呼吸
C.都能用气管和气囊呼吸D.分别用肺、气囊呼吸
【答案】A
【解析】蝙蝠和老鹰都能在空中飞行,但不属于同类,蝙蝠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
用肺呼吸;老鹰是卵生,属于鸟类,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可见A项符合题意。

7.制作面包需要面粉和酵母菌等原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制作面包需要严格的无氧条件
B.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C.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变成酒精
D.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变得膨大松软
【答案】A
【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及无氧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发酵。

有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旺盛,将葡萄糖转化成CO2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随着发酵的进行,面团中氧减少,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转变成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CO2释放出少量能量。

实际生产中,酵母菌具有上述两种作用。

发酵初期,以前者为主;发酵后期,以后者为主。

整个发酵过程中有大量CO2产生,能使面团膨松,形成大量蜂窝。

酵母菌生长与发酵的最适温度是26~30℃。

酵母菌耐高温的能力不及耐低温的能力,60℃以上的环境中会很快死亡,而60℃以下的环境中仍具有活力。

8.为延长水果的储藏时间,常向储藏室中加入N2和CO2,其目的是( )
A.抑制有氧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B.抑制无氧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C.促进有氧呼吸,保持一定的储藏温度
D.促进无氧呼吸,保持一定的储藏温度
【答案】A
【解析】水果在储藏时可进行有氧呼吸,消耗大量有机物。

CO2是有氧呼吸的产物,向储藏室内充入N2和CO2,(不活泼)可降低环境中O2的含量,二者都能抑制有氧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9.人在跑步时,呼吸加快、加深,主要是为了满足体内所需的(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有机物
D.水和无机盐
【答案】A
【解析】人在运动时,由于体内需要的能量较多,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气,从而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为身体提供能量。

10.把鲜奶制成酸奶,关于其所含能量及其营养价值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增加、提高
B.减少、提高
C.减少、降低
D.增加、降低
【答案】B
【解析】鲜奶制成酸奶是指依靠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能量有所消耗,但有机物分解形成更多易于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所以酸奶的营养价值提高。

11.校运动会上,小莉参加完长跑比赛,感到大腿肌肉酸胀。

产生酸胀的原因主要是( )
A.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C.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D.有氧呼吸产生乳酸
【答案】B
【解析】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急需大量的能量,但仅靠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需求,所以细胞就会进行无氧呼吸。

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12.青蛙在冬眠时,其呼吸主要依赖于( )
A.肺
B.口腔
C.鼻腔
D.皮肤
【答案】D
【解析】青蛙是两栖类动物,用肺呼吸,但其肺的结构简单,需用皮肤辅助呼吸。

青蛙在冬眠时,由于环境温度极低,它的体温也极低,仅用皮肤呼吸即可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

13.某同学将三种细菌接种在3个不同的试管中,以探究其对氧的需求情况,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判断:只能在需氧培养基中繁殖、只能在无氧培养基中繁殖、在有氧和无氧培养基中都能繁殖的细菌分别是( )
A.甲、乙、丙
B.丙、甲、乙
C.乙、甲、丙
D.甲、丙、乙
【答案】B
【解析】通过细菌繁殖分布区域可知,甲图细菌分布在试管底部,只能在无氧培养基中繁殖;乙图细菌分布在试管大部分,在有氧和无氧培养基中都能繁殖;丙图细菌分布在试管上部,只能在需氧培养基中繁殖。

14.动物需要依靠氧气和食物维持生命,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获取氧气的方式不同。

蝗虫、蝈蝈、天牛等的呼吸器官在,鱼依靠呼吸;青蛙依靠呼吸;而蛇和熊猫依靠呼吸。

【答案】腹部鳃肺和皮肤肺
【解析】见本节知识点扫描。

15.营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发生,释放出。

其中为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写出有机物(糖类)氧化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急需大量的能量,仅靠呼吸作用和血液循环不能满足需求,所以细胞就进行。

写出有机物(糖类)无氧呼吸的文
字表达式: 。

一些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也可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其文字表达式为 ;意义为 思考:能否将无氧呼吸作为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为什么? 。

【答案】氧化作用 能量 糖类 糖类+氧−−
→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无氧呼吸 葡萄糖−−→酶
乳酸+能量(少量) 葡萄糖−−
→酶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植物细胞无氧呼吸是对能量需求的一种暂时补充 不能 因为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有机物分解并不彻底,且放出的能量很少。

【解析】见本节知识点扫描。

16.郝老师带领课外实践小组在一次实地考察中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几种动物,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填序号)。

(2)生活环境不同,动物的呼吸方式也有明显差异。

图中 E 适于水生,用 呼吸;D 适于陆生,用 呼吸;B 适于飞行,其特有的呼吸方式叫作 。

(3)上述动物中,体温恒定的有 (填序号)。

(4)当环境温度由 25 ℃下降到 5 ℃时,猫和青蛙耗氧量的变化分别为( )
A .均减少
B .均增加
C .猫增加,青蛙减少
D .猫减少,青蛙增加
【答案】(1)C (2)鳃 肺 双重呼吸 (3)BD (4)C
【解析】(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图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C 蜜蜂。

(2)图中E 鱼适于水生,用鳃呼吸,用鳍游泳;D 猫,属于哺乳动物,适于陆生,用肺呼吸;B 鸟适于飞行,其特有的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

(3)体温恒定的动物有鸟类和哺乳类,图中B 鸟和D 猫分别属于鸟类和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

(4)猫是恒温动物,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猫需要加强呼吸作用来获得更多的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更多的能量,才可能维持体温,因此耗氧量增加;青蛙是变温动物,当外界温度降低时,青蛙会降低新陈代谢的速度,类似于冬眠状态,因此耗氧量减少。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相比,有氧呼吸的特点是( )
A.彻底分解有机物
B.必须在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
C.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反应过程有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A
【解析】有氧呼吸的特点是需要氧气,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能量。

无氧呼吸的特点是没有氧气参与反应,有机物分解不彻底,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如粮食发酵成酒)或者乳酸。

2.夏天的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原因是( )
A.土壤中积水缺氧
B.土壤中缺乏食物
C.出来活动
D.出来捕食
【答案】A
【解析】雨后的土壤空隙中浸满雨水,将土壤空隙中的氧气挤出,致使土壤中缺氧。

3.将手伸进刚打下的粮食堆里会感到发热,原因是( )
A.粮食堆吸热
B.粮食堆对手起了保温作用
C.粮食正在进行蒸腾作用,消耗了大量的热
D.粮食正在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部分能量变成了热能
【答案】D
【解析】刚打下的粮食种子呼吸作用较旺盛,产生较多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转变成了热能,使得粮食堆发热。

4.小亮同学参加中考1000米跑体能测试,图中能分别表示该过程中他体温变化和单位时间内耗氧量变化的曲线是( )
A.a和c
B.a和d
C.b和c
D.b和d
【答案】D
【解析】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上升;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会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会无限增加。

5.酵母菌在有氧环境中进行有氧呼吸,无氧环境中进行无氧呼吸。

下列对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过程中都产生二氧化碳
B.呼吸过程中都释放能量
C.呼吸过程中都产生酒精
D.呼吸的实质都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答案】C
【解析】酵母菌有氧呼吸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没有酒精。

6.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获得能量的方式( )
A.只有无氧呼吸
B.只有有氧呼吸
C.主要是无氧呼吸
D.主要是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体内缺乏氧气的供应,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体内细胞中的无氧呼吸。

7.如图是测定发芽种子的呼吸类型所用的装置(假设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并且不考虑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C
【解析】如果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那么甲装置中种子呼吸消耗氧气,而产生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得甲装置中的气压降低而使液滴左移;而乙装置中种子呼吸产生的CO2没有被吸收,且消耗的氧气和产生的CO2的量相等,所以乙装置中的气压没有发生变化,故液滴不动。

8. 如图表示大气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组织内CO2产生量的影响。

(1)A 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的CO2较多,这些CO2是的产物。

(2)由A 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

(3)由B 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4)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贮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_____。

采取这
一措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氧呼吸 (2)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 (3)氧气充足时有氧呼吸加强,CO 2释放量增多 (4)B 点 这时有氧呼吸已明显降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得最慢
【解析】 (1)图中A 点氧气的浓度为0,植物能进行无氧呼吸,释放出二氧化碳。

(2)由A 到B ,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 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

(3)由B 到C ,随着氧气的增加,植物的有氧呼吸加强,CO 2释放量增多,所以CO 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

(4)贮藏室内的氧气浓度在B 点的时候,这时有氧呼吸已明显降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得最慢,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

9.已知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将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分为两等份,分别装入相同的两个烧瓶中,其装置如图所示,将这两个烧瓶同时置于37℃条件下,并定时向乙装置内通入新鲜空气。

经过相同的时间后:
(1)甲烧瓶内所产生的物质是 ,石灰水将 。

(2)乙烧瓶内所产生的物质是 ,石灰水将 。

(3)从理论上讲,乙装置中的石灰水比甲装置中的石灰水 。

而甲烧瓶内的糖液体积 (填“大于”或“小于”)乙烧瓶内的糖液体积.
(4)如果用温度计测量两烧瓶内溶液的温度,温度较高的是 。

【答案】(1)酒精和二氧化碳 变浑浊 (2)水和二氧化碳 变浑浊 (3)变浑浊的速度快 大于(4)乙
【解析】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C 6H 12O 6+6O 2−−
→酶
6CO 2+6H 2O +能量;无氧呼吸: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能量,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1)甲烧内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少量的能量;二氧化碳有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所以石灰水变浑浊.(2)乙甲烧内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较多的能量.二氧化碳有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所以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可以用以下两个反应式来表示:有氧呼吸:C 6H 12O 6+6O 2−−
→酶
6CO 2+6H 2O +能量;无氧呼吸:C 6H 12O 6−−
→酶2C 2H 5OH +2CO 2+能量,由此可见乙装置中的石灰水比甲装置中的石灰水变浑浊的速度要快.而甲烧瓶内的糖液体积大于(填“大于”或“小于”)乙烧瓶内的糖液体积;
(4)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较多的能量,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烧瓶内溶液的温度,温度较高的是乙烧瓶.
10.(湖州中考)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

如图是小明同学研究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吸收溶液中的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他首先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葡萄糖溶液煮沸,除去氧气和灭菌,冷却后待用,然后在洁净的锥形瓶中装满葡萄糖溶液和一定量的酵母菌,实验过程中液体从细玻璃管口滴出,统计细玻璃管口滴下的液滴数。

下表是该同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液滴数。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2)该实验运用了转换法这一科学方法,即通过 反映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

(3)55℃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比较弱,原因是细胞内 的催化作用受到影响。

(4)35℃时,第5分钟细玻璃管口滴下的液滴数比第4分钟少,原因可能是 。

【答案】(1)温度对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的影响 (2)液滴数 (3)酶 (4)葡萄糖减少
【解析】(1)通过表格记录可知,本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的影响。

(2)本实验运用转换法,通过液滴数来反映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液滴数越多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

(3)酶的活性会受温度、pH 等影响,当温度超过其适宜范围,活性会降低。

(4)葡萄糖逐渐被分解完,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