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整小说阅读复习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页
命题角度四:艺术技巧
第24页
命题角度五:语言特色
第25页
解题基本思绪
(1)鉴赏小说作者语言特点 ①语言风格角度:如平实、朴素、华丽、冷
峻、热烈、简练、明快、晓畅、典雅、清 丽、风趣、辛辣、含蓄。 ②用词特点:文言词语、叠词、 ③造句特点:句式。 4:修辞手法 5.其它表现手法:欲扬先抑 对比
够从下列方面考虑: 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
用。通过次要人物活动来烘托主人公活动和形象, 使主要人物愈加鲜明清楚。
B.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次要人物出现为主要人物活动提供了详细环境, 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作用。
第19页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线索。并 通过次要人物见闻,把故事相关情节自然地融合 在一起。
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古道热肠人是一个引领和榜
样,会起到表率作用。友好美好生活,需要这种正能
量。当今,少数贪官污吏私欲膨胀、损人利己,大到
国家民族、社会集体,小到家庭,都需要像老闷这种
品性人。(3分)(第二问只要能围绕老闷人物形象特
点而联系现实意义来谈即可)
第15页
命题角度三:人物形象
第16页
(二)赏析人或物形象在文中作用 1、常见提问方式 ①小说塑造××这一主要人物,有 何意义? ②小说塑造××物象,有何作用? ③小说又写到了××,请分析其作 用。
第4页
第二部分 题型剖析
命题角度一:标题
第5页
标题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2、线索作用; 3、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引人思考回味; 4、概括主要情节; 5、突出主人公形象(品质、特点等)。 6、紧扣(揭示)主题。 7、象征意味、寓意。
第6页
命题角度二:情节
第7页
情节叙述顺序
第26页
命题角度六:环境
第27页
相关知识储备: 1.环境描写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特点能够从下列方面来思 考:①抓住特性,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 虑景物特点;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各 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景物特点有:清逸、静谧、和平、安宁; 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
第28页
第29页
第1页
A、正面描写
1、人物 B、侧面描写

C、细节描写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
四 2、情节 达到高潮前这段过程

C、高潮:矛盾冲突锋利、紧张,决定矛 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结果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地点、时间、
3、环境 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 与之相关事件,然后再接上本来事件写。对上文 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一些交代,照应上 下文。
•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事,使头绪清 楚,照应得体。
第8页
叙述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示思想感情;有亲切感;能 够把文中人物、事件写得仿佛是“我”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真实感; 便于直接表示“我”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和照应题目。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 格。 (4)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5)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性或展 示世态风情。 (6)深化作品主题。
第30页

答 环 境 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 旁观者身份向读者作客观叙述,便于反应更辽阔画面和更丰富内容。
第9页
内容上作用:
①对环境: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环境,使环境更 具典型性。
②对人物:塑造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 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心理,使人 物形象愈加丰满。
③对主题:揭示或表示或寄托或暗示了……主题, 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 分明,层次清楚。
•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一些发生在 后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一个办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 相关事件,然后再接上本来事件写。对主要情节 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阐明,使情节愈加完整, 结构愈加严密,内容愈加充实丰满。
4、主题
B、社会环境:人物身份、地位、成长历 史背景
第2页
第3页
线索作用:1.贯穿小说始终,使故事情节紧凑, 浑然一体,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人物 展示人物 心理活动3.主题 揭示主题
双线交错作用
①明暗线交替进行,明为虚,暗为实,给人 新鲜与新奇感觉,又能引起读者兴趣; ②虚实明暗结合使小说内容更丰富,不单调; ③交替进行叙述描写,能互相映衬补充,更 加好地塑造形象; ④含蓄地反应现实生活,深刻表现主题 ⑤虚实相应,行文跌宕,情节曲折。
第13页
(3)令人喜悦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示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辽阔想象空间,耐 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结尾与主人公、作者意愿构成友好 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应出人类 向往和平美好生活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加 好地深化主题。
第17页
2、解题基本思绪 (1)从关系角度看 ①与其它人物关系:对比、烘托、突出其它人物形象特 点。 ②与故事情节关系: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③与文章主题关系:揭示、突出主题。 (2)从低位角度看 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关键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 化主题。
第18页
②次要人物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作用能

(环境本身)

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
描 情 节 (指向情节)

烘托感情,表现性格;
作 用 人物 题 思 绪 主题
(指向人物) 突出……主题 (指向主题) 然后依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第31页
第14页
例、小说结尾写道:“老闷是个火炉,能够供你烧 饭,也能够让你取暖。”这句话有何作用?“老 闷”这一人物有何现实意义?请谈谈你见解。(6 分)
作用:①升华人物精神品质。以此句结尾,画龙点睛, 高度赞扬了老闷这种权富不攀、贫贱不欺、古道热肠、 乐于奉献品性。②照应前文,收束全文。结尾这几句 不但照应题目和开头,更照应文中多次出现“义”字, 是对全文主旨总结和收束。 (回答一点给3分)
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位于结尾:
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
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第11页
特殊情节作用:
1、小说开头作用
(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 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 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 读下去。作用为:①引起读者思考。②引出下文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主题。 (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环境。② 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 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 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作用 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 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 化修辞效果。普通书信、诗歌和赞颂、哀悼文章使用。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 起读者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第10页
位于开头:
结构上作用:
(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3)为下文某一情
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烘托; (4)营造气氛,奠定
感情基调。(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位于中间: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
第21页
命题角度三:主题
第22页
二、解题思绪
① 从小说标题入手,有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尚有比方义、 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主题。 ②从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 形象性格或命运改变,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社会意义。 ③联系小说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结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 打上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时代特性,从而把握小说主 题。 ④结合作者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 世。 ⑤依据作者对人物描写语言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⑥从揭示主题句子来把握作品主题。 ⑦从小说精致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第12页
特殊情节作用:
2、小说结尾作用
(1)出人意料结局(欧·亨利式结尾)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 猛烈撞击读者心灵,产生震撼人心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加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加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加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D.揭示或暗示主题。次要人物设置是为主要 人物服务,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小说对次要人 物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厚重力量,既 提醒了小说主题,又增添了小说魅力。
第20页
③物象作用 假如小说中引入尤其主要物件,其作用
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 有时物件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 成为了文章线索,兼有使结构愈加严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