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斯芬克斯之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解斯芬克斯之谜
作者:冯桂锋
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1期
历史上,大部分人的死亡伴着自己生命的殒落、消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后人所淡漠、遗忘。
而苏格拉底不是。
自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殉道以来,哲学家们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主题继续着他的死亡的话题。
柯拉柯夫斯基说:“有这样一个人,所有欧洲哲学家都拿他来认明自己,即使是这些哲学家肢解了他所有的思想。
这就是苏格拉底,而一个不能将自己与这一典范人物相认同的哲学家,就不属于这一文明。
”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之死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时光穿越2400年的历史长廊来到我们身边,或许我们自问:苏格拉底之死为什么能引起当时那么多的“申辩”?他的死亡为何引起那么多后人的不断思考、不同演绎?对于今天的我们,苏格拉底之死又留下了怎样的价值墓志铭?在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汲取先人和今人的营养,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消化、梳理,试解这一斯芬克斯之谜。
一、古希腊的基本文献材料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基本材料,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柏拉图的对话:直接与苏格拉底死亡有关的对话是《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里同》和《斐多》;另外有关苏格拉底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对话也是研究其死亡的重要基本文献。
《普罗泰戈拉》、《会饮》、等介绍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美涅克塞怒》、《理想国》、《法律篇》等是理解其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
第二种是色诺芬的作品。
主要有《回忆录》、《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和《会饮篇》。
第三种是喜剧中的苏格拉底,主要是指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其中最为重要的《云》,另外还有《马》、《马蜂》、《蛙》。
最后一种是亚里士多德有关论述。
比较集中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和《优台谟伦理学》;此外,《诗学》、《修辞学》和有些残片中也论及苏格拉底思想。
二、基本文献上的几个主题
哲学与政治的冲突。
苏格拉底被审判和处以死刑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与城邦政治之间的冲突。
无论是哲学和政治都是追求美好生活,但哲学和政治各有自己的逻辑,两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会有所不同。
“不虔诚”的罪名常常被人们当成单独的一个主题,但也可以看成是哲学与政治冲突的一种表现。
对城邦神的不虔诚,就是对政治的污蔑。
不过在基督教时代,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会有所不同。
早期的基督徒批评苏格拉底的不虔诚,因为他反对希腊的多神教不够彻底。
但有些基督徒认为苏格拉底被控告是因为他宣扬一种一神论的思想。
启蒙运动之后,对苏格拉底的“不虔诚”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把苏格拉底与城邦之间的对抗类比为新的启蒙观念与传统教会之间的对立。
德性即知识。
有关这个主题常常被描述为苏格拉底的善哲学、理性主义、主体性。
斯多亚派就常常把苏格拉底当成道德的楷模;蒙田看重苏格拉底的人格与对灵魂的关心。
到了当代,
克尔凯郭尔、福柯、阿多等哲学家都从灵魂这一点来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
当然也有卢梭和尼采等等哲学家对苏格拉底这方面的批判。
卢梭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个“反哲学的哲学家”,尼采笔下的苏格拉底之死则是苏格拉底自己向雅典人民要了毒酒和死亡,因为他的理性主义和对城邦的威胁。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与此主题相关的常常指“自知其无知”、“苏格拉底的反讽”和“助产术”等。
伊拉斯谟《愚人颂》和克尔凯廓尔《论反讽的概念》充分表现了苏格拉底辩证法的讽刺味道。
死亡也是苏格拉底之死的一个重要主题。
苏格拉底说他并不害怕死亡,因为他不知道死后是不是不好,并设想了死后的两种可能:无梦长睡或进入冥府。
“或是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由此界迁居彼界”。
对于死亡观的理解,后来有很多说法。
斯多亚派崇拜他的死亡时的镇静态度,塞涅卡等人效仿他的死亡方式,基督教时代,许多基督徒把他的死与耶稣之死相比较。
蒙田对他的死也报以极大的钦佩。
克尔凯廓尔则把苏格拉底的死亡当作最大的反讽。
三、苏格拉底之死与现代哲学
(一)国外部分
苏格拉底为什么被控告和处死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模糊点:第一、苏格拉底的“精灵”与“不虔诚”罪名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二、苏格拉底与阿尔底比亚德、克里提亚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他被控告和处死的真实原因。
关于精灵与不虔诚之间罪名的关系,柏拉图的著作中(《苏格拉底的申辩》和《游叙弗伦》)模糊地提到,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明确指出“不虔诚”与苏格拉底的“精灵”的关系。
至于苏格拉底与阿尔底比亚德、克里提亚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他被控告和处死的真实原因,最有证明的是伯利克拉底的演说。
从传统柏拉图研究传统建立以来,学者们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有了新的解释,主要从(民主制)政治与(苏格拉底)哲学的关系的角度。
对于民主政治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二十世纪,特别是在自由民主成为政治神话的美国,人们更关心的不是苏格拉底是否宗教异端,而是苏格拉底对民主制的态度。
在苏格拉底与雅典政治的关系问题上,虽然有Rrickhouse和Smith极端主义态度,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苏格拉底对民主制的不友好和他与阿尔底比亚德、克里提亚之间的交往是他被审判的原因。
因此,更多的讨论是如何理解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反对,以及雅典对他的惩罚。
对于维护现代自由民主制度,而又推崇苏格拉底的德性生活的现代人,特别是美国知识分子而言,如何理解民主的雅典与苏格拉底之间的矛盾确实成为一种难解的题目。
Vlastos的文章“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与雅典民主制”一文成了研究这个问题的经典。
他认为,苏格拉底并不是真的反对民主制度和赞成寡头制,他看到了雅典民主制中的许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从原则上反对民主制。
E·W·Wood and N.Wood在“苏格拉底与民主制”一文中批评了Vlastos的观
点,认为苏格拉底批评民主制是确定无疑的,但这些批评是哲学对民主制的批评,并不是从意识形态上对民主制否定。
很多自由派的知识份子试图理解这个矛盾,Vlastos也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近些年来出版的一些苏格拉底之死的书籍也是出于这一困惑。
斯东在1988年出版的《苏格拉底的审判》认为,“苏格拉底和他的家乡城市发生冲突的起因是他在哲学的三个根本问题上与他的大多数雅典同胞乃至与古代一般希腊人有着根本的分歧”, James Colaiaco出版于2001年又采取了一种新的立场,他继承了黑格尔的命题,认为苏格拉底和雅典之间是两种正义之间的冲突,是哲学德性与民主制度之间的冲突。
斯特劳斯派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不再停留在调节雅典民主制与苏格拉底哲学上面,而是深入到更深的哲学层次,讨论哲学与政治的冲突。
“社会不认可哲学,不认可哲学化的正当性。
哲学与社会之间没有和谐可言。
”斯特劳斯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被审判不是因为雅典人的误解与美勒特斯等人的控告,而是来自更深的哲学与政治的冲突。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的那个雅典城邦无法忍受的苏格拉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而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则是回应了阿里斯托芬,为哲学辩护,从而使城邦对与哲学家更安全。
(二)国内部分
中国学界对西学的翻译比较晚,翻译的内容多为政治革命和思想启蒙,对苏格拉底的文献的翻译比较少。
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柏奈特和泰勒的观点,如何子恒的《希腊三哲》、黄方刚的《苏格拉底》,他们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的解答虽然显得有些幼稚,但还是触及到了哲学与政治的冲突这一核心冲突。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陆续翻译了有关苏格拉底之死的有关著作,包括对柏拉图的对话、色诺芬的作品、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其次,我国对E·策勒尔、黑格尔、罗素等人的作品翻译。
这些著作从哲学史的角度进行评价苏格拉底之死问题,成为我们研究苏格拉底之死的经典引述。
再次,我国学者对苏格拉底之死在自己的著作中也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杨适等人。
对苏格拉底之死问题研究比较重的分量有两个:叶秀山老师的《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和姚介厚为《希腊哲学史》写的“苏格拉底部分”。
叶秀山老师熟悉西方学界关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主要论述,对西方政治历史也有深入的研究,其著作《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从雅典政治的变迁、希腊思想的发展、苏格拉底的政治立场和哲学核心等几个方面介绍苏格拉底。
作者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评价主要依赖黑格尔的观点,认为“苏格拉底之死不是一个简单错误”,雅典公民和苏格拉底都有自身的悲剧性。
叶秀山老师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研究不是一般的生平描述,不也只是对黑格尔观点的重复,而是具有中国学者独到的眼光。
姚介厚为《希腊哲学史》写的“苏格拉底部分”参考了大量原始材料和西方各种研究资料,对不同的观点进行甄别。
他列举了从色诺芬和伯利克拉底以来关于苏格拉底罪状的种种说法,详细分析了当时雅典的政治局面,认为苏格拉底是奴隶主阶级的先进份子,主张改革,以维护
奴隶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无法得到当时雅典人民的理解。
“苏格拉底被他所苦苦眷恋的城邦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雅典的悲剧,是城邦奴隶制趋势的那个时代的悲剧。
”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学界主要从政治哲学的关系来研究苏格拉底之死。
刘小枫主编的“柏拉图注疏集”有关部分对苏格拉底之死进行了详细解读。
近几年的何怀宏、强世功等人的文章也表明这一倾向。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学者在原来的哲学史框架之外来理解苏格拉底的死亡。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跳过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积累成果随意描述,我们应该在尽可能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继续思考苏格拉底之死这一思想符号的哲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柯拉柯夫斯基.形而上学的恐怖[M].北京:三联书店,1997.
[2]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M].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4]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冯桂锋(1983.7- ),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广东培正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社会发展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