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以通达学院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12期
社会调查
17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以通达学院为例
郁益雯
是独立院校学生常见困惑,根据咨询经验,大部分来访同学表示他们在与人相处上存在困扰,而且很多学习问题、情绪问题都由与舍友关系不融洽导致。

根据数据调查结果,并结合个人访谈与咨询经验,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学校层面
就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各部门提高“一切为学生”服务意识,共同配合协作。

学校需要加大经费投入,购置基本设施,提供必要场地,按比例配备专业人员,建立合理薪酬晋升制度,定期培训各部门尤其是学生工作队伍,提供经费保障、物资保障、培训学习保障③。

(二)学生工作队伍层面
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要从繁琐的学生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工作做到有调理有针对性,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情况了然于心。

(1)建立各类学生档案,如:挂科、单亲、残疾、宗教信仰、心理普查重点关注学生档案。

(2)加强自身学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层面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育与培训机制,建立危机快速反应机制,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2)做好宣传教育工作④。

在新生当中开展入学教育、心理普查、举办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沙龙、心理剧比赛、心理电影展播、心理美文征集大赛、趣味运动会等多彩教育类活动。

(3)做好学院-系-班级三级危机反应机制,定期开展对辅导员、班干部、心理委员人员的培训,提高各级人员心理专业知识。

(4)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题研究,总结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并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吴萍娜.高等职业新生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心理普查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校园心理,2014,12(4).
[2]曾本君.独立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0).
[3]邹洪伟,王天华.独立学院学生心理探析——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4).
[4]文志杰.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4).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摘 要: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近年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进一步探寻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就业对策,帮助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促进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 就业问题 对策
DOI: 10.16722/j.issn.1674-537X.2016.12.006据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5月30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66所。

2016年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岗位,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就业难题会越来越严峻。

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更不容乐观,既比不上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又不具备高职类院校毕业生的技术水平,因此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承受更大的压力。

因此,探讨独立学院就业问题,努力提高就业率,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和谐都有着重要价值。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本文以通达学院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考研出国率逐年升高
独立学院学生大都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出国和考研深造是其毕业出路首选,大部分学生刚入学时就已明确考研或出国
这一目标,意向明确,这样既可以脱掉本三学院帽子,也可以在未来找工作时更加具备竞争力。

表1是近四年通达学院升学人数和出国情况统计表。

(二)理工科类毕业生择业范围相对较广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模式的滞后,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现实需求有很大差距。

尤其对于文科生来说,知识和技能对于用人单位的适应性较低,就业面较窄,没有理工科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广。

(三)男性毕业生择业方面相对优势
大部分用人单位在工资水平和能力要求相同的情况下,还是倾向选择录用男性,认为男性对工作环境的耐受力更高。

另一方面,女性求职者本身的求职观念也影响其选择职业,大部分女性愿意选择稳定、轻松、待遇好的工作,而对于一些条件较艰苦的基层职业或是高难度、高挑战性的工作则敬而远之。

但也有部分企业部分岗位青睐女性,也是因为女性比较安逸,不太喜欢变动工作,跳槽较少。

(四)发达城市和地区对毕业生吸引较大
虽从调查结果看,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地域选择已趋于理性化,不再过分追求到大城市就业,会在合理评估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各地工作环境后做出理性选择。

但是如果有适当就业机会,发达城市和地区仍是他们首选。

在这些地方,有着充足的个人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以及较高的薪酬待遇。

社会调查
2016年第12期
18
表1
(五)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较少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整体下行情况下,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机关出台多项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学生大都抱着观望态度,不愿采取实际行动。

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缺乏正确的创业观和信心。

大多毕业时选择创业的学生均是因为没有找到理想工作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并没有一开始就把创业作为长期规划来实行,因此这样的创业往往局促且不会坚持到底。

二是缺乏创业经验和社会关系。

上大学期间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进入企业实习,多是打打零工赚取零花钱,这样就会导致没有工作经验,并且相应的社会关系也相对简单,多是单纯的朋友关系和同学关系,对于创业来说作用不大。

三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高校毕业生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支持,对于学生来讲,首批资金投入基本都来源于家庭,即自己父母,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出现资金断裂,父母很难继续支持,自己只能放弃创业,寻找工作,重头开始。

二、扩大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一)学生要提升核心就业竞争力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应该有下面几点:一是个人能力不足。

大学中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个人自身能力较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独立院校学生在这方面更毫无优势,很多知名单位和大型国企招聘时明确提出不招“三本”批次的独立学院的本科生,直接将招聘目标锁定在“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导致三本院校毕业生的选择面较窄。

因此,独立学院毕业生只有提高个人能力,懂得展示自己,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是缺乏工作经验。

独立学院大部分毕业生由于家庭条件尚可,承担的家庭压力较小,入学过程中很少有半工半读情况,父母也不支持打工,导致寻找工作时没有经验傍身,畏手畏脚。

三是求职技巧欠缺。

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懂得怎样向心仪的企业推荐自己,有时白白让机会溜走,这就需要学校能够组织有经验的企业和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提高求职技巧。

(二)尽早进行人生规划
我们发现,在大三阶段就开始准备找工作或关注招聘信息的毕业生成功找到工作的机率更大。

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做到人尽其才。

同时,通过这样的规划能够较为准确的进行自我剖析,发现自身不足,可以尽早的调整职业目标,促进成功就业。

(三)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平时不仅要注意各方面能力的平衡发展,也要注意个人优势能力的培养。

因为用人单位现在由于节约成本和保持员工稳定性等因素的考虑,不一定会录用某方面最优秀的人,但一定会选择最合适的人,所以毕业生除了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需要加强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组织协调能力、创造并把握机会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四)政府要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
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任务艰巨。

一是深化服务。

针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服务措施。

二是落实各种就业帮扶措施。

例如在各类项目中可以优先推荐困难家庭学生,给予优先推荐。

三是搭建各类服务平台。

对于部分就业困难和不占优势的群体,如女大学生和残障人士,可以提供专项就业帮扶活动,例如“女大学生就业服务活动”。

通过现场招聘和网络联盟就业招聘等,使毕业生能够最直接、最快速地就业。

(五)学校要全面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
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

”[1]
当今社会,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并没有达到足够重视,学生的就业和职业规划知识并没有受到系统训练。

一是要职业教育早期话、经常化。

很多时候,学校往往都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察觉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这时开展工作往往效果欠佳,如将就业指导工作在入学时就开展,将整个指导教育贯穿在全过程,学生也便于做前期准备。

二是教育手段多元化。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上课,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如能采取讲座、电影、网络、企业家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

另外,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的辅导。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辅导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辅导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高校专业教师应该增强职业心理指导,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2]。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任务艰巨,就目前来看,我们对这项工作推进的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办法还不够多,认识还不够强,需要政府和社会以及毕业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王再军.职业指导视角下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3(9).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