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下物理 11.1功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事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建立功的概念;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判断力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没做功,识别“垂直无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
1、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3、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四、课堂练习:见教学课件
五、课堂小结:通过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了解学生学习成果和心理体验。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2、P64 动手动脑学物理:1、2、
3、4
七、板书设计
1、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F(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A、有力(F≠0),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s=0).
B、有距离(s≠0),但在运动方向上物体没有力(F=0)的作用
C、有力(F≠0) ,也有距离(s≠0) ,但是力和运动方向是相互垂直(F⊥s)的.
3、功的计算:W=FS
【教学反思】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同时正确理解功的含义,是学好功的计算,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

特别是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它,就能够更能好地去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有关的问题。

因此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它也是个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由于学生对有些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否做功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例如举重运动员高举杠铃
未动,人推车车不动等,虽然人都消耗了体力,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做功;再比如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的过程,也没有做功。

所以判断是否做功是教学中的难点。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同时具备分析问题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但由于功的含义比较抽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和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关于功的计算,是中考的热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