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赞优秀课件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些4个生字,重点学习“黎”的书写。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指导学生运用诵读、解读关键词、图文结合、联系背景资料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赞美长城,了解长城的历史悠久、雄伟壮观。
3、通过学习文本,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热爱祖国、关注历史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诵读、解读关键词、图文结合、联系资料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的特点,体会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对联的方式展示长城特点及词句精当的写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长城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解析课题
1、板书主题:遗迹
师生谈话:“遗迹”是什么?你知道哪些遗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遗迹?
2、作为一名学者,罗哲文选择用语文的方式展现他对遗迹的态度,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长城赞》。
看课题,是介绍长城的,你对长城有多少了解?
课文旁边有“小资料”,也为大家介绍了长城,自己读读,看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把它划下来。
(学生自读资料)
课题的重点在哪个字上?你可以了解作者对长城的态度就是——赞美!
“赞美长城”,你的问题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赞美?)
3、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的学习。
二、阅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这篇课文很短,你能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吗?试试看!
2、交流初读问题,反馈检测:
(1)可以读下来吗?同桌每人读一段试试看。
(2)出示课文,指名诵读。
(3)读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3、回文学习:
(1)读出课文的节奏韵味,更要读进课文的字里行间。
请大家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
(2)问题在交流中可以解决,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可以解读多少。
(3)还有什么较难的问题?(全班汇总问题、梳理筛选)(4)师生共同学习,解决问题:
①词语方面:将帅吏卒、黎庶百工;长龙烽垛、雄关隘口;
(指导学生了解“将帅吏卒、黎庶百工”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是为了说明修筑长城的人极多;“长龙烽垛、雄关隘口”可结合插图和多媒体课件了解具体含义,相机指导书写“黎”字。
)
②句子方面: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五千年。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
读第一句,你感受到了什么?(穿越千年时空,说明长城历史悠久。
)
读第二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翻越崇山峻岭,说明长城气势恢宏。
)
4、读悟结合,体会情感:
(1)如果让你在上下联中各挑选一个词语来代表长城,你会选择什么?
(2)“巍峨丰碑”是指高大壮观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伟大的功业,有永久价值的证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记载或保存的艺术上或智慧上的成就。
你能结合上联的具体内容说说长城为什么可以成为“巍峨丰碑”吗?
(3)“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你能结合下联的内容说说吗?
这“丰碑”、“奇观”仅仅是为了让大家欣赏长城吗?(了解背后的劳动人民)
5、诵读展示:师生一起诵读课文,展现“长称赞、中华赞”。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用对联的形式展现遗迹的作品非常多:(课件出示)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墓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2、每一份遗迹中都有动人的故事,浓厚的情感,走进遗迹,就是走进一段历史。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摘录词句。
3、了解更多遗迹。
板书设计:
长城赞
时间历史悠久丰碑
对联勤劳智慧的人民
空间雄伟壮观奇观
教学反思
教学《长城赞》时,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的: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围绕这样的目的,在精讲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联中哪些语句是我观察到的景象”,引领学生寻找到作者的观察点:上联从长城经历时间久远入手,突出长城历史悠久的特点,下联从长城地势险峻,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
进而再根据特点设问:作者由观察到的景象联想到了哪些内容?从而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长城凝聚了古代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气势浩大的工程使长城成为世界奇观名副其实。
明晰了文章的写法,我再顺势布置一个小练笔: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个由观察而展开联想的小片段。
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长城,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长城雄伟壮丽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抽象的字眼。
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从行动上落实“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些新课程理念需要经过巧妙而复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