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规模化养殖技术及养殖建议 - 种养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蜜蜂规模化养殖技术及养殖建议-种养
技术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中国境内东方蜜蜂的总称,广泛分布于除新疆以外的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南方的丘陵、山区,多为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

在被人类饲养以前,它们一直处于野生状态。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中华蜜蜂规模化养殖技术及养殖建议。

1、用活框式蜂箱饲养中华蜜蜂活框式蜂箱饲养中蜂即土蜂洋养法,就是用饲养意蜂的方法来饲养中蜂,参照意蜂的蜂箱,选择适合中蜂饲养的蜂箱、巢框、巢脾等用具,将中蜂过箱到新蜂箱里,选择在晴天无风、室外温度不低于20℃的傍晚进行过箱。

这种方法为转场放蜂、用机具取蜜、一年多次取蜜、开箱检查、蜂病防治等标准化、规模化饲养奠定了基础。

2、小转场放蜂传统的中蜂饲养方法是坐地放养,蜂群规模大了,坐地放养蜜源就少了,就不能采到更多的蜜。

根据中蜂的地域性特点和不同地区蜜源植物的分布,以及同种植物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几个流蜜期的因素,可采取中蜂小转的饲养技术,增加产量。

(1)转场调查。

转场前要对新场地的蜜源、蜂群陈列的地点进行详细的调查落实,并根据路途的长短选择好运输工具和运输时间。

(2)转场途中的管理。

运蜂时间尽量选择晚上,装车时巢脾的朝向与车辆前进方向平行。

装好车后,应立即起运,行走20分钟后,停下来检查一下,再行走。

(3)蜂群到达新场地的管理。

蜂群到达新场地后,趁黑夜或清晨,将蜂箱迅速放到事先备好的场地,停放一会儿,等蜂群安静下来后再间隔分批打开巢门,为防止蜂群飞逃,到新场后的第二天就要对蜂群做一次
全面检查。

3、培育优良蜂王选育优良蜂王,对于蜂群的复壮和提高蜂群的生产性能,增加蜂蜜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选用蜂王产卵力强、蜂群壮、采集力强的蜂群作为种群培育蜂王。

由于中蜂有分蜂的习性,要选用分蜂性弱的新王,最好在晚秋育成新王更换老王,以控制来年春天蜂群分蜂,并保持全场蜂群全年使用新蜂王。

4、野生中蜂的收捕收捕野生中蜂,是补充蜂群、扩大规模、省力、省钱的一种好方法。

诱蜂应选择分蜂季节进行,在外界蜜源缺乏或病虫害猖狂时,也容易诱到中蜂群。

诱捕野生蜂群的蜂箱要干净、干燥、不透风、没有异味。

蜂箱放在屋檐前、大树下,或放在石岩下等地势较高的地方。

定时检查是否有蜂群进箱,若进箱,等傍晚蜜蜂归巢后,即可关闭巢门搬回,过箱后将诱蜂箱再放回原处,可继续诱捕野生蜂群。

5、适时取蜜推广摇蜜机取蜜法,适时取蜜。

这种取蜜法既能提高中蜂蜜的产量,又可保证中蜂蜜的质量。

进入流蜜期,视进蜜情况确定取蜜时间,一般在晴天的上午取蜜,当巢脾上的蜜房已储满,部分蜜房封盖或大部分蜜房呈鱼眼状凸出时就可取蜜。

过早取蜜,分离出来的蜂蜜水分多,质量差,容易发酵。

过晚把蜜取出来,又无空脾加进巢内,工蜂采回的花蜜无处存放,会影响工蜂的积极性,降低蜂蜜产量,还容易引起分蜂热,所以要及时取蜜。

用摇蜜机取蜜时包括清扫场地、脱蜂、割蜜盖、用摇蜜机分离蜜等几个程序。

6、加强中蜂群的管理(1)分蜂热的预防与解除。

及时更换新王,淘汰劣质蜂王,控制蜂群的群势;抽调大群的封盖子脾补助弱群,弱群的小子脾调给强群;积极扩大生产,适时加巢框、上继箱,加重工蜂的工作负担;采取人工分蜂等方
法,有效地抑制分蜂。

(2)防止盗蜂的方法。

盗蜂是食物竞争的表现,可在中蜂种群之间发生,也能在中蜂和意蜂之间爆发。

选择蜜源丰富的地方放蜂,常年饲养强群,留足饲料,防止中蜂群之间发生盗蜂事件。

中蜂和意蜂不同场饲养,相邻两蜂场应相距2.5公里以上,防止意蜂盗抢中蜂。

7、加强中蜂病虫害的防治中蜂在活框規模化饲养中,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就会出现蜂病多、群势小的现象。

(1)加强中蜂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选用抗病新王,保证饲料充足,饲喂强群;做好卫生消毒工作,焚烧患病蜂群。

(2)做好中蜂天敌的防治工作,主要防治蝗虫螟、胡蜂、蚂蚁、蟾蜍、蜘蛛等中蜂天敌。

(3)蜂群要远离环境污染区,防止中毒事件发生。

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中蜂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也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可将中国的东方蜜蜂(中华蜜蜂)分为北方中蜂、华南中蜂、华中中蜂、云贵高原中蜂、长白山中蜂、海南中蜂、阿坝中蜂、滇南中蜂和西藏中蜂9个类型。

一、我国中蜂饲养历史和变化在中国,人类利用中蜂采收蜂蜜的历史久远,“蜜”字最早出现在大约3300年前商代遗存的甲骨文中;“蜂”字最早出现在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在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蜜蜂”二字开始组合成双音节词并沿用至今。

人工饲养中华蜜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

秦代(公元前306年)以前,人们开始以看护野外树洞、石洞内的中蜂进行原始的养蜂生产活动,获取蜂蜜。

在西方蜜蜂引进中国以前,各地饲养的蜜蜂均为中蜂,多
数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

20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蜜蜂被大量引入中国,受西蜂饲养技术的影响,使中蜂进入了活框饲养和传统饲养相结合的时代,形成中蜂传统饲养技术和仿西蜂活框现代饲养技术交错发展,从此,中蜂和西蜂开始了种间竞争。

中蜂在蜜源采集、蜂巢防卫、交尾飞行、病害防御等方面都受到西蜂的严重干扰和侵害。

在中、西蜂激烈的种间竞争中,中蜂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导致群体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

加上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危害和传统的毁巢取蜜生产方式,致使中蜂大量死亡,而且经受着饲养者选择的严峻考验。

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中蜂现代活框饲养技术的推广,成为我国中蜂饲养快速发展时期。

70年代初,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爆发,使我国中蜂业受到严重打击,蜂群数急剧下降,加上西方蜜蜂的强大生产性能的吸引,使很多养蜂者弃中从西,或弃蜂从工从商。

80年代,由于山区开发,蜜源植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以山区为分布重点的中蜂更是雪上加霜,养蜂需要大转地饲养,由于中蜂大转地生产性能不及西方蜜蜂,这也加剧了中蜂数量的减少。

由于中蜂基数下降,在与西方蜜蜂的种间竞争中,中蜂处于下风,使中蜂的饲养规模进一步削弱,原来以饲养中蜂为主的很多省份和地区,中蜂被迫退缩到一些山区,数量稀少。

很多专家发出救救中蜂的呼声。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21
世纪初,2008年农业部组织对全国蜜蜂资源进行调查,中蜂群数在250万~280万群。

二、我国中蜂饲养现状近年来,国家比较重视养蜂业,出台的《畜牧法》把蜜蜂列入其中,此后相继出台的《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养蜂管理办法》以及国家蜂中蜂是我国珍贵的
蜜蜂种质资源,在西方蜜蜂引进后,在种间中处于劣势,数量锐减,近年来虽有所改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对我国养蜂业起到整体推进的作用。

同时,国家对食品安全管理日趋严格,中蜂由于病害少,用药少,产品质量安全性高,消费者对“土蜂”蜜有所偏爱,蜂蜜价格高。

此外,国家对生态建设也高度重视,加强对山区生态的保护,使山区蜜源植物有所恢复,中蜂赖以生存的食物基础得到保证。

并且,随着各地扶贫工作的开展,中蜂饲养在山区扶贫工作中发挥出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更重要的是,沿海地区很多原来饲养西方蜜蜂的养蜂者因年纪偏大,不愿离家大转地在外风餐露宿,转而饲养中蜂。

以上各种原因都使中蜂饲养规模得以恢复和壮大。

据2022年10月调查统计,全国重点中蜂饲养省份蜂群数达到516万群。

与2008年统计结果(官方280万群,民间396万群)比较,均有大幅度增长(表1)。

从调查结果看,我国目前中蜂仍重点分布在华南和西南传统的分布区,其中50万群以上的有广东(92万)、云南(85万)、广西(50万);40万群以上的有四川(45万)、重庆(43万);30万群以上的有贵州(35万)、福建30万;20万群以上的有甘肃(21万)、湖南(21万)、浙江(20万)、江西(20万);10万群以上的有湖北(17万)、陕西(14.5万)、海南(14万)、安徽(11万)、5万群以上的有河南(6.5万);2万群以上的有山西(3万)、宁夏(2.5万)、山东(2万);1万群以上的有江苏(1.45万)、吉林(1万);1万群以下的有辽宁(0.8万)、北京(0.3万);只发现有野生中蜂未发现人工饲养的有黑龙江。

在有些省份(如广东、广西、云南、重庆、贵州、福建等),中蜂数量超过
西方蜜蜂。

三、目前我国中蜂饲养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省份已无人工饲养的中蜂,如黑龙江省;部分省中蜂分布区域退缩到山区。

第二,中蜂囊状幼虫病周期爆发,损失严重,未有特效防控技术。

第三,养蜂员年龄严重老化,不能适应规模化饲养。

第四,不同类型中蜂进入其他类型分布地,造成不同类型中蜂资源受到破坏,在个别地区引起病害严重发生。

四、对发展中蜂的建议第一,加强适应中蜂生物学特性的饲养技术研究和推广。

第二,加强中蜂病害防控技术研究。

第三,探索新的饲养模式。

如在广东省山区推广的“人不离家脚不离田,房前屋后养中蜂,百群收入三五万”模式,颇受欢迎。

中蜂群数快速上升,占广东饲养的蜂群数93%以上。

第四,加强对中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建立中蜂保护区、利用中蜂在山区扶贫中发挥作用。

第五,对养蜂中蜂给予财政补贴。

五、未来展望中蜂是我国珍贵的蜜蜂种质资源,在西方蜜蜂引进后,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数量锐减,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绝非万事大吉。

有关部门要加强扶持,切实解决中蜂饲养存在的问题,中蜂的恢复才有让,否则,中蜂在中国的大地上,会真正变为濒危物种,到那时才采取措施,为时已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