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初中历史初一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教版初中历史初一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
后的社会危机练习
一、选择题
1. 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期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
”该规定说明清朝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严格加强思想操纵
D.严格管制华人出国
2.下列措施严峻阻碍社会向前进展的有
①科举制的创立②焚书坑儒③八股取士④文字狱
⑤闭关政策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3.清代广州的十三行是()。
A.政府的外贸治理机构
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4.以下不属于明清时期面临的危机的是()。
A.近代化因素的萌芽遭到摧残
B.大兴“文字狱”
C.英国推行鸦片贸易
D.统治者对外国的入侵妥协退让
5.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二帝国……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能够为这段论述提供事实依据的是()
A.秦、汉、隋、唐、宋、明、清差不多上中国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
B.秦汉时期创立了中国最古老的政治制度而被誉为“第一帝国”
C.第二帝国时期扩张性的表现为废止丞相制度,皇权达到顶峰
D.“第三帝国”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是收敛性表现
6.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如此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驰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恐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
A.中西方文化差异
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C.中西方人种差异
D.中国文人的偏见
7.探讨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A.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监督检举
B.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C.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紧密交往的基础
D.闭关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进展潮流
8.下面史实能够说明大清王朝显现社会危机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
B.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C.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9.某爱好小组在学习“闭关锁国”这一知识点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10.唐、宋元时期,我国对外交流十分活跃,大批外国学者来到中国,或经商致富,或学习求成.明清以后,中外交流一改前朝,逐步冷落.导致这一现象显现的重要缘故是()
A.闭关政策的推行
B.民族压迫政策的推行
C.中国政局动荡
D.航海事业衰落
11.清代旧例:“凡内地商人赴外洋者,必戚里具结状,限往返期,逾限者连坐.…过三年不归者,不听回籍.”这表达了清朝的政策是()
A.友好邦交
B.鼓舞贸易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12.清朝前期,外国商船来华贸易只能在哪一都市的港口停靠(
)
A.南京
B.上海
C.广州
D.厦门
13.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下列言论不属于他的治国聪慧的是()
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
C.“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物资以通有无.”
D.“舟因此比人君,水因此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4.清朝时,一位英国商人到中国出售物资,应该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A.市舶使
B.市舶司
C.广州十三行
D.军机处
15.下列关于对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明白得正确的是()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目的是爱护封建统治
C.完全没有积极作用
D.推行了近三百年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同时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物资不许越界。
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材料二“夷货非衣食所须,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矣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材料三中过的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与世界,在清代迅速没落下去,往日于东南亚海绵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为西方的船队所取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于西方比较仍有长短,然而到了1840年差不多落后于西方。
经济方面,明朝往常,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但到了1840年,中国年产铁量二万吨,不及英规四十分之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请回答:
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实行什么政策?结合材料及课本所学知识谈谈清朝什么缘故实行这一政策结合材料及刻本所学知识,谈谈这一政策给当时社会带来什么阻碍?
17.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展现。
在我国对外交往史上,既有辉煌的过去,也饱受过近代的屈辱,现在的中国正在逐步阻碍世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专门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1)请举出两例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历史事件。
材料二15世纪初,郑和远洋航海到达亚非各国,先会见当地的国王,表示通好的愿望;接着就同当地商人开展贸易,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
他们又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药材等特产。
船队返航时,许多国家的使臣,往往搭乘他们的船只,前来中国访问。
(2)郑和远洋航海最远到达哪些地点?依照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阻碍。
材料三清朝前期,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国内物产丰富,不需要外洋物资,因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既严格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严格限制中国商民出海。
(3)清朝前期,政府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什么政策?据材料指出实行这一政策的缘故?这一政策带来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4)以史为鉴,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对当今中国社会的进展有如何样的启发?
18.阅读下列材料: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物资以通有无。
”清初的40年,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治理贸易。
依照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①材料反映清政府奉行一种如何样的对外政策?
②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全然目的是什么?什么缘故要实行这种政策?
③你认为这种政策利大于弊依旧弊大于利,什么缘故?
④对此你有什么启发?
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练习答案
1.B
2.B
3.A
4.D
5.
D 6.B7.A8.C9.B10.
A11.D12.C13.C14.C1 5.B
16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缘故: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限制民间工商业进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固,统治者认为无需与外国通商,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张,统治者担忧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有可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阻碍:当时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进展的时代,清朝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及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17. (1)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2)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友好关系
(3)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的狂妄自大(或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物产丰富,无需与外国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4)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围绕“对外开放”,言之有理即给分)
18. (1)闭关锁国
(2)爱护清朝统治(1分)缘故: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②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忧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又可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
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弊大于利。
因为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尽管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4)启发:闭关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