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7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题组合训练7 语言知识+语言表达+默写
(用时:20分钟)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奔忙,使音乐家无法谱.(pǔ)曲,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guā)噪小丑。
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B.1982年,长发过耳、蓄着一抹雅皮士唇髭.(zī)的乔布斯身价“一夜暴涨”,首次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财富的急剧膨胀并未让这个青年产生心理倾斜,他对自己的扮相滞后于身份还懵.(měng)然无知。
C.但是当河灯一放下来的时候,和尚为着庆祝鬼们更.(gēng)生,打着鼓,丁当地响;念着经,好像紧箍.(gū)咒似的,表示着,这一功夫可是千金一刻,且莫匆匆地让过。
D.杭州萧山机场扩建如火如荼.(tú),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shū)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浙江在东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3题。
伫立在昭君墓底下的石阶上,聆听着两旁葱茏的松林里,【甲】阵阵的微风不住地吟咏,是替王昭君唱一曲悲怆和深情的歌?我禁不住潸然泪下,脑海中呈现的是留传
..至今的关于她的动人故事,真是思接千载,
回味无穷。
抬起头,蓦然望见,十来丈高的斜坡上,稠密的青草丛中,稀疏地点缀着正在盛开的野花,红艳艳
的,黄灿灿的,像是齐声叫唤着我。
【乙】匆匆地快走两步,我却又踟蹰了,如此轻率
..地去走近她,不知算不算是一种不敬。
湛蓝的天空里,不住地放射出晶莹的光彩,【丙】把我眼前的花草和树木,映照得明晃晃的,亮闪闪的。
仰望天空,一朵朵缥缈的白云,轻轻地徘徊,似是来看望和凭吊这青冢,却又不愿打扰她,好让她耳根清净
..。
沿着石阶前一条清静的林荫小路,缓缓地徜徉,默默地眺望,隐约瞧见了北边黝黑的荒山,还有连接在一起
的田垄与房屋。
两千多年前,王昭君历尽千辛万苦,风尘
..地来到塞外时,该目睹过什么样的风景呢?
..仆仆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传
B.轻率
C.清净
D.风尘仆仆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989年清华大学设立特等奖学金,旨在为了表彰全面发展或是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特长或贡献的优秀学生。
B.汉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
形成的独特的汉民族风貌特色。
C.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的符号和依托,它使人的想象力、记忆力、逻辑思辨能力、表述能力与综合判断能力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D.5年前,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只占全球份额的10%,但5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买家,其购货量的全球占比高达13%。
5.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
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
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
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
A.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
B.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要讲用料与火候
C.广东人煲汤就像这样,要讲用料与火候
D.广东人煲汤就像这样,需要时间与耐心
6.前不久,网上一组照片引发网友关注。
这组黑白照片中,一对父子从1986年起每年以几乎相同的姿势拍照,记录了两个男人27年的变化:从儿子的出生,到长得父亲都抱不动,再到比父亲还高大,可以轻松背起父亲。
请你根据上述文字描述,想象自己就是这组照片中的孩子。
然后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写一段文字,表达对成长、陪伴、父爱的感受。
要求:(1)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2)不少于100字。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子曰:“志士仁人, , 。
”
(《论语·君子之风》)
(2) ,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 。
(《诗经·氓》)
(3)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 。
(晏殊《蝶恋花》)
(4)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答案:
1.B 解析 A项,“聒”应读“guō”;C项,“功夫”应为“工夫”;D项,“酬”应为“筹”。
2.A 解析 A项,应用“流传”。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3.B 解析句末句号应改为问号。
4.C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可删去“为了”。
B项,搭配不当,“汉服是……风貌特色”主宾不搭配,应将“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独特的汉民族风貌特色”改为“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汉民族风貌特色的传统服装体系”。
D项,偷换主语,应在“已经成为”前加上主语“中国”。
5.A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上文行文主体是“这门课的教与学”,下文承前省略更恰当;再由上文“急不得也么哥”可推出,下文接“时间与耐心”最佳,可以选出答案。
6.示例如果说您是一匹任劳任怨的骆驼,那么在亲情的大漠里您驮着我从孩提走到少年;如果说您是一艘劈波斩浪的大船,那么在亲情的海洋里您载着我从懵懂驶向成熟。
一路陪伴一路颠簸,船要靠岸,您也将变老。
是您将我带到人间,是您教会我在成长中如何走过沟沟坎坎,是您领我认识世界。
您的恩情我铭记在心,谢谢您默默地陪伴,父亲!
7.(1)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淇则有岸言笑晏晏(3)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独立(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浪的名著
蒋新
①中午的文化市场已经退去沸腾和热闹,人头攒动与淘宝捡漏的各色眼神终于渐渐收场,给这个季节的清冷腾出许多可以畅快呼吸的空间。
冷风重新凝聚,换挡提速,自由鼓荡,在人们身边进行新一轮穿梭。
冷风里的阳光十分柔和,暖暖灿灿的,宛如尼采的纤细之手,移动着抚摸着地上那些还没有撤走的物品,当然还有我的感觉。
那些醒目的枣红色,宛如一群被冷落被流浪的红鹤,倔强在那个杂乱的地摊上,无奈而又高贵。
②蹲下。
捡起。
端看。
眼睛一碰触精装书面上的烫金书名,周身像被灌了一瓶六十二度二锅头似的,顿时热乎起来一一原来是群诺贝尔文学奖书籍悄无声息地集结在这冬季里!
③封面:《诺贝尔文学奖全集·41》,主编:陈映真。
获奖年度:1966年。
获得者:以色列作家约瑟夫·阿格农;瑞典作家、诗人奈丽·沙克丝……我呆了,瞬间把自己雕塑在冷风里。
④书籍之“书龄”已经超越而立之年,开始在不惑之路上行走,可书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⑤我蹲在为阳光抚摸、为冷风扫射的地摊边,迅速将散放的枣红色书一本一本收集到跟前,一共十五本。
从书的编码看,十五本只是这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的一部分,后边有无不敢断定,前面应该还有确凿的四十部——因为摆在面前的最小截止书目号是“41”。
⑥“那些书呢?”我抬头问那人,直言不讳。
⑦“哪些书?没有了,就这些。
”黑瘦矮的摊主似乎有些不耐烦。
地上那些落满一层尘土的书已被收集在无序的纸箱里。
摊主准备走,把空间让给清冷的风。
⑧摊主见我还在翻看,便跺着脚催问买不买。
他急着要走,因为冷,因为要吃饭,因为到了散摊的正午时光。
于是询价,掏钱,打包,在柔和清冷的阳光抚摸中,我把那摞枣红色书籍带回了家。
⑨用白菜价格买来的那排枣红色,宛如钱塘江涌出的一线潮,整齐醒目地摆在书橱中央。
然而,望着捡漏得来的书籍和由它们簇成的风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⑩市场和文化一接轨,就成为买卖文化的市场,一切与文化沾边的标识,比如青铜、陶瓷、字画、家具、
钱币、刺绣、木雕等等,都贴着文化的标签,以古董的身份在不同的位置出现和交易。
至于真假,新旧,年代,那就考验淘宝者的眼力、胆识和运气。
书,自然是文化的,可是,在这交易文化的市场里,除了古籍和稀有版本受到收藏者淘宝者的青睐外,其他都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
一堆一堆任人翻、任人找、任人看的书,在这里成为真正的落魄者和流浪者,既失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高贵价值,也失去了可以归属的身份证。
它们的高贵去哪儿了呢?
⑪寻找被遗失被冷落的那些高贵书籍,常成为我周末的主题。
⑫在不同城市的文化市场和相同模样的地摊书摊上,我寻找到许多高贵的书籍,如四卷本《柳宗元集》,四卷本《乐府诗集》,三卷本《白居易集》等;八十年代初影印的《详解聊斋志异图咏》让我高兴了许多个夜晚,书中那些绘于光绪十二年的上百幅精致插图,是那样惟妙惟肖,清晰可人。
稀有的图画,让蒲松龄笔下的聂小倩、崂山道士、席方平都有了可以直视的生命画像。
还有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标着金圆券价格的鲁迅的、巴金的、吕叔湘的书籍;还有六十年代山东师范学院研究老舍、夏衍、郭沫若的书籍,在那些跳跃着细小草根的纸面上,尽管造纸的师傅想用绿色黄色淡青色来掩饰,依然如劳作者的皮肤那样粗糙。
凹凸不平的汉字们倔强地排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留着自然灾害年代的苦涩和艰辛。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鲁迅著作单行本竟也在地摊上一一买齐。
这些绝对正版,品相绝对在九品以上的不同思想的高贵者,各自在书橱的上上下下站位,摇曳着厚重如山的独有风采。
⑬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
⑭淘来的书群既有卓然自尊的高贵身份,又有正版合法的身份证和居住证。
书中一枚枚不同模样不同规格的印章,还有不同方式的图书编码,都载着岁月痕迹与书一同存在,成为书无法分离的命运共同体。
这些后来附加在书中的手写体和深深浅浅的印泥,证明这些书们曾经驻留的基地或者居住的地址。
有的书中还有硬硬的或白或黄的借书卡,卡上还有借书人书写的潦草姓名和时间。
这一切都成为书的正统履历。
⑮好玩和好奇心曾促使我按图索骥,为书籍寻找曾经的家门,结果出奇一致,你寻找的单位不存在。
⑯书大概在破产、改组、或者拍卖过程中,被迫卖掉的,或者任意让人拿走的。
我见过无数书们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的狼狈和无奈。
书的高贵身份瞬间被秤钩子剥夺,从高高的书架沦为不值钱的“废品”,然后到地摊上去流浪。
⑰名著,尽管流浪过,也是流浪者中的高贵者。
⑱每次抚摸,阅读这些血统正宗、出身名门的流浪书,感觉面对的似乎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书本,而是一位位经过生命体验的长者。
当手指划过,眼光走过,书籍也默默收藏起你的体温、感知和眼神,就像收藏每天的阳光那样,把发生的一切悄悄地融注在经过岁月沧桑洗礼的纸面里,成为你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好朋友与知己。
⑲每一部书,特别是那些经过书摊地摊流浪后的书,都会成为一座有秘密有故事的房子,无论横版竖版精装简装简体繁体。
书的一个钤印,一个刻本,一个年份,一行字迹,都在文化字面的脊梁上,留下烧不掉、丢不了、碾不碎、化不去的文化记忆。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蹲下。
捡起。
端看。
”短促的句式写出了“我”看到这几本枣红色书籍后的动作,也表现了“我”因它们醒目外表而产生的好奇之心。
B.这十几本名著低廉的价格,说明在当今的文化市场上,书跟其他同样记载了文化历史的古董相比,皆已失去其应有的市场价值。
C.文中写了书的种种被人随意处置的遭遇,如“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隐含着作者的痛心。
D.本文记述了“我”发现散落的名著进而收集名著并寻找这些名著“身份”的经历,表达了对名著经久不衰的价值的崇敬之情。
2、第⑬段写到“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倔强书格”的理解。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甘草
江辉
妈妈从沙发上猛地一蹦:“我们家出状元了!”
原来表姐甘草高考理科第一。
“半夏,去祝贺祝贺!”妈妈兴奋之情溢满小区,我真是哭笑不得。
这就是一个早更妇女的虚浮躁动么?
小区外妈妈放慢脚步:小学我们成绩比她好,初中也不相上下呀?
她不是责备我成绩不好,而是怪甘草进步快得不近人情。
妈妈老拿我与人比,只比成绩,有如她与别人只比白,让我觉得学生的成绩等同于女人的肤色。
甘草我太清楚了,成绩不多说,还喜欢烧菜,今天才学,明天就是原创新品。
运气!对了,我们要找她的运气怎么来的。
妈妈说。
我想起初二暑假,我们去湄子镇陪外公。
甘草带了《红楼梦》,我带了习题。
我对描写贵族女人喝茶吃饭斗嘴的名著实在提不起兴趣。
外公很开心,吃过晚饭就催促早点睡觉,第二天很早就把我们拉出梦乡。
小镇早晨很静,只有蝉们重复晚上的话题。
甘草说,蝉是衬托静谧的,而汽车只添加分贝。
突然一块巨大的黑影迎面扑来。
阴影来自头上的大树,镇上人叫它元宝树,春末夏初,串串小荚如翠翠的元宝,喜气吉祥。
外公摸出两个松子,叫我们扔到树上去,越高越好。
松子连着布片,布片红底黑字看不分明。
我没多想,跟着甘草用力抛了上去,然后顺时针方向绕树三圈。
两张布片在树上微微飘动,像远方的旗帜。
外公很满意,他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人。
外公说,凡是活得超越了同类的生命都值得敬畏。
这树遭过雷劈,被雪压折过,村里其他大树都死了,它却依然郁郁葱葱……
大姨家里,舅舅、舅妈和表弟陈皮已经在了,大家开开心心地恭喜。
大姨说:明年半夏来个双子星!大家又笑得热情洋溢。
妈妈趁势把我拽进甘草房间:明年的状元抓紧学习去!
我知道妈妈的用意。
外面电话此起彼伏,大姨侃侃而谈,但我听来与其他好学生千篇一律,无非是聪慧、自觉、勤奋。
“我们从不去补习班。
”这是学霸家长的傲慢。
其实我知道大姨常逼着甘草去补习,是甘草斗智斗勇他们才妥协的,代价是必须看父母为其选择的鸡汤文。
甘草对我说过,鸡汤文是给大人看的,他们看得醍醐灌顶的东西,在我们眼里一钱不值。
他们自己喝得津津有味的可不是什么正能量,是舍得、放下、活在当下,为自己攀不上去的路找个漂亮的台阶下,给我们的就变成励志汤了。
后来我想通了,高考作文不就是写给阅卷的大人看的吗,我也学学,到高考时熬碗鸡汤给他们喝。
姨妈接受采访时,每人都进来扫视一遍,像机场的安检仪。
甘草房里杂乱无章,她喜欢面上的无序,有时
还故意制造混乱,但她非常清楚东西在什么地方。
舅舅捋了一遍书架,舅妈一个踉跄把垃圾桶勾翻了。
那是故意的,大姨说过,甘草刚整理了高考垃圾。
你们是在找一支笔吗?
大家都盯住我。
大姨说:是吗?找到没有?只要对孩子们有益,尽管拿走。
舅舅挠头:是,笔!甘甘高考用过的笔,也让我们沾沾灵气。
妈妈说:我们三姊妹高考轰动了湄子镇,只要看见路人朝外公上班的中药房指指点点,那一定在说我们。
考前,外公都送一支笔,是叫滴水寺大师父开过光的,文殊菩萨加持过。
现在外公没了,这是绝笔了!
我知道笔在哪里。
我说。
大家的眼光齐齐扫过来,灼得我皮肤生疼。
甘草告诉我,有次考砸了,外公给了她一支笔。
甘草说,我知道那个秘密,你且用它去月考吧,让外公帮你杀进前五十!说完咯咯地笑。
高考前,我去还过。
她说,这笔太粗不合手,怕影响书写速度,你先收着,以后还我。
这支笔适合纪念。
妈妈低着头。
舅舅欲言又止。
大姨轻轻地说:这丫头,什么都能借。
大姐,二姐,你们看这样好不好,这个笔明年夏夏高考就给夏夏。
考好了后年皮皮高考就再给皮皮。
笔断了。
我说。
前几天皮皮找我问数学,没带笔,拿着就用。
他不停地拗笔,终于拗断了。
回去时又一把把笔的残骸塞到书包里。
大家再不说起这支笔的事。
媒体狂轰滥炸,甘草红遍全市。
一天,她叫我一起去湄子镇看看,回来还要试试手艺。
她的手艺我毫不怀疑。
她甚至喜欢洗碗。
她说油腻的东西被一通抚摸,变得白玉一般,好唯美哦!她说洗碗是改头换面,烧菜则是事物质的提升。
这里面有想象,想象到达的地方就是菜品的高度;有判断,什么材质做什么菜;有协调,油盐酱醋糖要恰到好处;有度,把握好火候、时间;有针对性,对菜更对人,宜蒸、宜炒、宜生……看完《红楼梦》又说要搞个红楼菜系,要有宝玉吃的糖腌玫瑰膏,贾母吃的牛乳蒸羊……
外公生前就特别爱吃甘草做的菜。
外公墓前,我向她说了笔的事情。
她说最好的纪念在心里。
她拿出毛巾认认真真地在外公墓碑上擦拭起来。
我知道,甘草比我更懂外公。
树上满是红色的字条,金榜题名、爱情甜蜜、健康平安……一直爬升着,直到大树顶端。
有人问,当年老中医为两个外甥女的祈福条子挂在哪里?有个长者吩咐,滴水寺和尚说了挂得不要超过状元的高度。
我说,他们要是知道你就是状元,还不把你贴成红纸人。
甘草说,我们挂在树上的布条还在吗?
我们几乎同时看到了一支笔!透明胶黏合了它的断肢,如缠着绑带的英雄身躯。
此刻,它跟一条红色的字条一起,在大树的树芯里摇晃。
突然,甘草说:大树病了。
我一看,确实,树叶反卷。
大树病得不轻。
我们绕行大树三圈,然后离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鲜活生动,取名暗示了外公与孙辈微妙的联系;大量人物对话采用不完整对话形式,把对话拆开、混淆在叙述之中,拉近了叙述者与阅读者的距离。
B.作者善于制造起伏变化的摇摆效果,“寻笔”相关的情节里,不断地制造悬念、给出希望,又接连突转,使人物期望破灭,一波三折,极富戏剧效果。
C.小说情节在现实与人物回忆中反复穿插,充分地解释了主线相关情节的缘由,使情节更为合理,同时细节的叠加也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形象、可感。
D.小说结尾蕴含深意,再次出现的笔暗示了舅舅一家的不甘;“大树病了”一语简洁隽永,富有象征意义,以树的衰亡透露出了甘草对未来生活悲观消极的态度。
2、有论者认为,甘草的形象是“成人世界对比的镜像”。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甘草”为题,为什么以半夏的视角叙述故事?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文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戏台
胡容尔
①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
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地上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
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拋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②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
那一年,我10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
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
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
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
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③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啭、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④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⑤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
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儿的好奇心。
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
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⑥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⑦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
这座方寸之间的露天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
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
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⑧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段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
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
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儿,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⑨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
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
是的,那个
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
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
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⑩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⑪人间举步皆戏台。
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
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
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
⑫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
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
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
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
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做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来送往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
谁又能否认,这不是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⑬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
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⑭站在只有我一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
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眼前的衰败景象,也在字里行间暗示了其曾经的繁华。
B.文章细写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的服饰、舞台动作、神情等,更能让戏台充满魅力,值得回味。
C.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完美地谢幕了,她是一个优秀的“演员”,留下了精彩的“曲目”。
D.文章先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地结合起来,时间线索清晰。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文章的题目为“旧戏台”,文中写了哪些戏台?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征也。
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此事迹贵文之征也。
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
此修身貴文之征也。
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节选自《文心雕龙》,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 处)
2、《文心雕龙》是南朝作家_____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_______专著。
3、材料是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古人看重文学的?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