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 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能说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
1、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三.学习难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旧知: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起什么经济体制?导入新课。
提供四个视点: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视点二:史学家笔下的中国城镇,视点三:数字中的生产状况与效益,视点四:外国记者镜头中的长安街头,得出这样的结论:1978 年的中国是贫穷的、困窘的、低效的、封闭的,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需要一场改革。
(二)讲授新课
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方针的提出: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 探究问题一:农村率先进行改革的原因?让学生阅读多媒体给出的两则材料和图片去归纳。
2. 让学生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3. 知识点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变革,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一不变)变革的表现:(两变)
经营方式:由集体生产→分户自主经营
分配方式: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教师过渡:分田到户后,农村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发生变化,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从而提高了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节省出来,那么剩余的劳动力怎么办呢?对,就地解决,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教师给学生出示乡镇企业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发展乡镇企业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调整了农村的成产结构,而且安置了数以千万记的农村劳动力,稳定了农村秩序。
教师:改革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面请一组(农村变化研究小组)同学上来展示他们组的调差结果。
4 当堂巩固:学完本部分,做两个题目巩固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原因)
材料一:在1959 年,济南的天气很热,有一家刚的成立的钢铁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想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济南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南京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在当时根本行不通。
通过阅读上面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分析如下:
1)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自主权,降低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盛行,浪费现象严重,影响了生产降低了生产效率。
教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计划经济的存在,使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调动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那么应该怎么改呢?给企业以自主权,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2、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理清3 个阶段的内容即可)
大屏幕上显示下面内容,要求学生看书独立完成基础知识。
1)第一阶段:1978—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时期
2)1984 年10 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目标是()
3)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3、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
教师: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那么改革后的国有企业和改革前有什么不同呢?请二组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二组同学上讲台用课件展示他们组的研究成果。
略(改革前后的中石油为例,说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了市场的发展需要,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和竞争能力)教师:我们农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不同呢?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理论提出的背景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姓资”“姓社”问题,思想界展开了讨论,例如:包产到户是“姓资”还是“姓社”;厂长负责制是“姓资”还是“姓社”,计划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不会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呢?(给学生下面两个材料)
材料一“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材料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比较(要求学生探究填出)
引起经济危机的宏观调控
点评: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很多学生心中也有疑虑,在这里设计这样一个探究题,目的一是让学生明确: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自己的特点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从而使学生明确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会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就像江泽民说的: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不是画蛇添足,而是锦上添花。
2. 用连线的方式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要求学生从课本上找出来,落实
基础知识。
1)提出:
2)写入宪法:
3)理论的创新:
4)初步确立:
完成学案上的合作探究:
20 世纪是经济体制不断创新与调整的时期,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
和创新的前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升华:
(五)达标训练:请同学们完成学案巩固案部分练习题。
(六)课后探究:新中国我国农村经历生产关系的变革?
(七)板书设计
1. 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背景: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
过程:
4. 国有企业改革:
背景:过程:意义: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
5.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过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