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理念、三风一训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崮云湖街道丹凤小学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的内容
【办学理念】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让理想从这里启航
【办学思想】教师快乐工作学生健康成长
【校训】做学更做人
【校风】赏识信任尊重友善
【教风】尽责爱生博学善导
【学风】勤学好问善思笃行
【形象定位】用幸福教育实现教育幸福
【教育策略】幸福施教特色立校
【教育目标】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具有幸福感的快乐成长
【学校愿景】建设一所富有生命活力、充满人文气息的温馨学校
一、理念的形成
1、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崮云湖街道丹凤小学前身是“中奇小学”,由家乡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老人捐资建校而成。
2006年3月,应济南市大学科技园建设,学校搬迁至丹凤小区,学校正式更名为“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丹凤小学”。
2、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是人们的普遍要求。
在这种情形下,学校如何生存和发展就成为每一位校长苦心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要想改
变学校状况,只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创建“名校”,才能扩大知名度,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赢得社会的关注、家长的信任。
二、我的办学理念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迎接教育新的挑战,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根据学校的位置特点和历史传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我校的办学理念“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让理想从这里启航”。
“幸福教育”力求让学生、教师、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有幸福的感受,其核心是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发展,而爱则是这一切的源泉。
经过多年的沉淀,“爱心育童心”已成为丹凤小学的核心文化,此核心文化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一主、两全、三提、四爱、五心”五个层面上。
贯彻“一条主线”:创设丰富、适宜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愉快、平等的心理氛围中快乐学习、主动发展。
落实“两全思想”: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全面发展。
实现“三个提升”:提升服务、提升内涵、提升质量。
拥有一支具有“四爱”的教职工队伍: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团结友爱。
工作中能够做到“五心”:对待幼儿充满爱心、照顾学生周到细心、教育学生热情耐心、教育科研专注恒心、家长工作尽力尽心。
以此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引领着丹凤小学的发展方向,在集体共同分享的文化之中朝着共同的愿景,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成长。
校训:做学更做人
做人与做学问密不可分,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即使有再高的学问恐怕也会与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底蕴,做人也只是片面和失败的,如果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教育,首先
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做学问时更重要的是先教会如何做人。
校风:赏识信任尊重友善
赏识:“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是给予人重视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它能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
赏识作为一种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能使教育者积极帮助学生实现与外界的健康互动,从而最终使其享受天地人大和谐的美好境界。
“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核心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使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需求得到满足。
信任:信任,是社会得以运转的重要基石。
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建立在对他人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政治上需要政治信任,经济上需要商业信任,婚姻上需要婚姻信任,教育上呢,当然需要教育信任。
教师信任学生、学生信任老师,学生之间相互信任,让我们觉得彼此可靠是值得信任的人。
因此,信任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要用真诚让学生相信自己,让学生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
师生之间言而有信,在信任中增进交流,在交流中加深信任,实现情感的交流,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尊重:尊重,顾名思义,就是要重视人、理解人、信任人。
指个体对客观现实具有生命意义的心理反映,具体是指要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
体地位。
尊重是人天性的需要,尊重是人际沟通的前提,尊重引发自尊和自信。
在学校环境中,尊重是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阳光雨露。
一个缺乏尊重氛围的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尊重是对自己和他人人格和价值的肯定。
这不仅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心境。
尊重,常常与理解、关爱、宽容和赏识相辅相成;尊重杜绝苛求、嘲讽、体罚等不良教育言行。
尊重是教师的感染力所在,它像一缕春风吹拂着学生的心灵,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驱散学生失败的忧愁。
友善:所谓友善,顾名思义就是教人为善。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这说明,人一生下来,不管是性本善、性本恶或是性本无善恶,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变的,即人的爱心和善心的培养是要靠教育、要从小抓起的;没有后天的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即使原来的秉性再好,也可能会变坏。
但当前学生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德育环境却很难让人感到乐观,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道德问题也时时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可以说,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尽管人们已经体验了“知识恐慌”、“智慧恐慌”、“本领恐慌”,但对“道德恐慌”、“爱心恐慌”、“善心恐慌”却还麻木不仁。
要知道,“离开了善心的智慧会使人变得邪恶”,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没有爱心,没有善心,能说这教育是成功的吗?因此,教学中除了继续鼓励学生追求知识与本领之外,也有必要逐步加大实施友善教育的力度。
教风:尽责爱生博学善导
尽责: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专业工作,“教师”一词从产生之日起就被赋予责任的内涵。
教师角色本身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教书育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及“长善救失”等等,这些必然或应然的要求规范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
而教师与学生之间那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更折射出教师对学生应承担的责任。
教育是爱,更是责任,每位教师对待工作都要尽职尽责,从教书育人的要求出发,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用优秀的文化成果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保证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爱生:即关爱学生。
爱是教育的根基,爱生是育人的前提。
爱生是教师的伟大情怀,爱心是育人的支点。
只有牢固树立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感,全面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真正实现“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增强育人意识,提高教学水平,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博学”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
我们用“博学”二字就是倡导全体教师努力学习,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
“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
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善导:语出《学记》:“道(通‘导’)而弗牵”,这是《学记》
中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前进,而不可一味牵着他们。
这一原则至今仍有借鉴价值,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因势利导,才能使莘莘学子各有所得。
要立足高标,循循善诱,追求颖达开慧之引领精神。
“善导”不单指传授知识有方,真正的良师总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精心培育益世之才。
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理应在德行方面也起到榜样的作用,“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左传•疏》)。
学风:勤学好问善思笃行
勤学:“勤”即勤奋、勤恳、勤苦;“学”为学问、学习。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优良的学业是辛勤汗水的结晶,突出的成就是践行拼博的结果。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勤学”意在要求每位同学树立远大志向,喜爱并注重学习,并学会学习,学有所成,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实现报效祖国的志向。
好问:不懂就问,在获取知识时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不耻下问,拜能者为师,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
善问多问,会使大脑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
善思:善思,即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善思,两者不可偏废。
同时,善,也是善良的意思。
善良是人的美德,也是人性最基本的东西。
我们希望师生能怀着善良感恩之心,对待人生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做个善良之人。
思,思想。
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的老师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创造机会
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
现代的学生,思维活跃,他们的思绪每时每刻都在浩瀚的天空翱翔。
我们希望他们能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笃行:《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笃行之:是为学最后阶段。
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
“笃行”,意指对事业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勇往直前,也包含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
“笃行”就是专。
“笃行”其实是一种治学的方向和目标。
体现着我校强调实践注重知行统一,倡导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脚踏实地,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既定理想。
“笃行”意为既要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之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