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观后感6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孤观后感600字
【篇一:《失孤》观后感】
下午原本安排的事情因有变故,于是有时间准备看看《失孤》,《失孤》这部今天上映的电影。
走进影院没几个人,也许是工作日、或许是文艺片本来就不受观众青睐。
《失孤》是华谊兄弟、聚焦“打拐”题材的电影,影片改编自真实的社会新闻,也是目前我们社会面临严峻挑战的一个社会问题。
影片由著名影视剧编剧、制作人彭三源导演自编自导,由刘德华、井柏然、梁家辉、吴君如主演。
《失孤》的确是一部品质较高的文艺影片,此片电影票价不贵就30元每场,也充分说明华宜公司似乎在做公益事业,影片没有商业片中华丽夸张的铺排,影片以一细腻独到的视角讲述着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反映着电影人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艺术表现,主题突出、选题极具有社会意义。
《失孤》讲述了两岁的孩子雷达在1998年的某一天走失,父亲雷泽宽(刘德华饰)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寻子之路,途中历尽艰辛,偶然遇到了四岁时被拐的修车小伙曾帅(井柏然饰),两人一同踏上寻亲之路,途中两人建立了父子般情谊的故事!影片情节没有太大的打动人心,但看的我很揪心,整场影片108分钟,我叹了15声的气!电影整体呈现出非常暖心的风格。
电影最令我感动的画面是雷泽宽在高速走错方向,被交警拦下后,警察耐心引导还偷偷放了两百元给他的整个过程,看后
我眼睛湿润了,我赞赏这个警察同志的爱,他是目前我们社会需要传递的爱,尤其是执法人员对弱者的爱!
如今每年走丢、被拐的小孩,高达二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多少个家庭无尽的悲剧,这是需要整个社会去正视,这不是仅靠国家和家长的责任,还需要社会的力量,这不是一个家庭伤痛,还是一个社会的悲哀,值得每一个当父母的深深思考……。
【篇二:失孤观后感】
睡不着,于是半夜叫醒妹妹看了电影《失孤》,总体感觉还行,特别是刘德华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镜头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写写失孤妻子生活状况,农村现状,会更丰满。
妹妹看完这部电影受教了,更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苦难,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看完影片我问妹妹,影片写的是怎样凄惨的故事,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满眼郁郁葱葱。
她没有回答,我说是希望,那个年轻的妈妈,坚持着,在马路上不断散发着寻子的传单,在大雨中撑着伞等待,她撑起的是希望啊。
但当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却离去了。
还是希望,因为她的希望破灭了,失孤的父亲为何不让失家的男孩见那失孤的母亲?因为希望,父亲怕男孩击碎了妈妈的希望,怕她撑不下去。
那男孩找了几天老家,就失望了,准备放弃。
那父亲说,你只找了几天,而我已经找了十五年。
那男孩儿惊醒了,最后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
影片反复出现铁索桥,竹林,母亲的长辫子,这些都是希望的载体啊!
这说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坚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个凄惨得有些压抑的故事,但导演还是不断放飞希望。
所以影片发生在春天,满眼花开了,树绿了。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导演不希望人们太绝望。
失孤父亲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的如偷偷给钱的交警,免费修车的小伙(后来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证了佛法的舍得、报应),众多的志愿者的温情,我不认为这是导演粉饰太平,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现实。
当然,人是脆弱的,向着希望爬行的路很艰辛。
失孤父亲也有困惑的时候,他不理解为何丢失的是他的孩子,她也动摇他的坚持是否有意义。
失孤父在问佛,其实问出了所有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
我认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亲和出家师傅的对话,“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
这是个很开放的结尾,对于这段话,每人有不同的解读,也是因缘。
影片最后,父亲又上路了,因为他更坚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对得起儿子,觉得自己是父亲,他觉得他和儿子就剩一张窗户纸。
佛法讲因缘,我讲希望。
我还不够成熟,有些道理需要
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样,始终要坚信: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并不断告诉自己,一步步向着希望奋进。
【篇三:电影《失孤》观后感作文】
在中国的社会关系环境中,父子是一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会高于众生、高于世界,甚至高于自己,变成一种超脱自然的爱,可以具象出一个“孝”字,拆分开来便是老与子。
电影《失孤》便是将这种关系演绎到极致,讲述了一老、一子的故事。
这是一部以“打拐”为题材,以寻子为主线,以父爱动人心的温情公路片。
由已为人父的刘德华,人气小生井柏然主演,梁家辉、吴君如助阵,相信随着3月20日上映时间的临近,应该会为时下乌烟瘴气的电影市场乱象,带来一缕清风。
这部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八个字便可概括:失孤-寻孤-遇孤-成孤。
影片开篇,便是一张婴儿的照片,清澈纯真的眼神与将要上演的世间丑恶形成鲜明的反差。
之后,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一副民工打扮出场,明明可以靠脸生存的他,就是这样任性到偏偏要靠才华。
接下来的5分钟,他没有一句台词,只通过眼神的变化、肢体语言的表现,来展示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选择这样的开头表述,让处于喧嚣世界的观众很快静下心来,来看“失孤”的刘天王如何踏上“寻孤”旅程。
《失孤》并没有夸大这个人物的苦情,而是通过一张地
图、一辆临近报废的摩托、衣衫褴褛包裹下那黝黑干裂的皮肤,来让观众理解他这15年里,为寻子走过的路,吃过的苦。
后来,井柏然饰演的孤儿曾帅闯入了他的生活,影片进入“遇孤”的情节。
故事发展到这里,其实曾帅已不是一个孤儿,因为他知道自己太多身世,相反雷泽宽成了孤儿。
曾帅寻找父母的过程并没有很曲折,他的出现更像是为雷泽宽编织了一场梦,哪怕没有血缘关系,但这对老与子的关系,已经达到的“爱”的层次,也成为影片中最精华的部分。
曾帅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庭。
雷泽宽开始梦醒,发现原来自己才是真正的孤儿,他踏遍祖国各地,表面是寻子,其实更是像一个游魂在跟着一盏明灯在踱步,用寻子的行为来麻痹自己冰冷的内心。
于是,《红楼梦》一样的结尾来了。
影片中段,有雷泽宽烧香拜佛的情节,这样的伏笔也预示了结局最终是来佛理来化解。
执拗,称为痴,与其找不到,不如放下,所谓缘起、缘灭,缘聚、缘散。
这样的编排,又将影片上升到一种哲学与禅意的高度,令人回味。
影片中还有一位寻找儿子的母亲作为辅线,她在自己儿子获救的同时,并没有耐心得等来那一刻,最后绝望得选择了跳水自杀,同类型影片《亲爱的》也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
这个桥段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其实是雷泽宽的另一面人性的体现,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母女团聚可能就在后天,
但大多数人往往绝望得死在了明天。
此外,影片运用大量自然风景,甚至让人有点看“请您欣赏”的即视感,但这种镜头与主题绿色彩的运用,恰恰是导演的用心之处,因为绿色恰恰代表着生命、生机和希望,并时刻向观众传递着这种力量,足见这部电影并非打着明星的旗号消费苦情,而是一部真正的诚意之作,催泪大片,值得一看。
【篇四:《失孤》观后感】
今天下午去看了电影《失孤》,本来以为是一部苦情戏,但是看下来,发现的确是一部佳作,全剧没有过于泛滥的感情催泪,在克制中完成了感情的升华。
尤其是结尾处,雷泽宽的摩托车在绿色的大地上行使,继续他的寻子之旅,充满了对于生命残缺的不妥协,使得该剧进入到了宗教和哲学的境界。
作为一部描写拐卖儿童题材的影片,其主人公主要有两个:作为被拐儿童父亲的雷泽宽和被拐儿童的曾帅。
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为了自己的救赎,15年来骑着摩托车不停地行走、询问、探访、历经磨难,苦苦寻找儿子的消息。
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帅,则因为特殊情况,没有身份证,所以必须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社会人身份的建构。
在同行中,他们渐渐产生了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依恋。
最后,曾帅找到了自己亲生父母,而雷泽宽继续寻找自己的儿子。
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缺少宗教这个维度,所以父母和子
女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一旦失去孩子,父母的生命意义便大打折扣,而子女拥有父母也才拥有根。
同时,从影片中也不难看出,中国很多家庭希望有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卖儿童尤其是男婴有着很大的市场。
作为一名曾经的准文艺青年,我这人心思向来比较细腻,当然也和最近的心境有关,所以我看这部影片时会结合自己的心情做过度解读。
在看这部影片时,我想到,其实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偶然往往会注定自己的人生轨迹。
在有的人看来很平常的幸福,对于另一个人而言则是奢望。
但是,这也许就是真实的人生吧?就像雷泽宽的坚持,不是有无必要的问题,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救赎,哪一天心安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来总是在追寻一个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梦”,30几岁的人了,对于很多事,还是有点不甘心,可是在大多数人看来,自己也许有点傻气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泽宽一样,找到了亲生儿子又如何?15年的时光没有了,永远无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成长的乐趣。
可是,如果就此放弃,他也不会甘心。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15年来伴着希望的寻找,却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没有这15年,他不会那么积极地帮着曾帅寻找父母。
其实,学问、爱情、人生也大都如此。
当然,影片最后雷泽宽的顿悟来自佛家的“缘”说。
但
是,我还是觉得基督教应对人生苦难的态度更符合我的偏好。
甘心领受苦难和残缺,勇敢地前行。
我承认,看这部影片,我想的是自己,但是表达不清,姑且写下留存。
【篇五:失孤观后感】
打拐是现在社会的热点,昨天我买电影票去观看了《失孤》这部影片,全片大概讲了三类人,一个是刘德华主演的老雷,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去全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一个个找;还有一个是在街上丢了孩子的年轻妈妈,一次次的在街上徘徊,但当最后孩子找回来之后她却跳河自尽了;还有一个是井柏然饰演的曾帅,他是被拐的,他渴望找到自己的父母。
我们先来说说老雷这个人,他是一个朴实的农民工,骑着他的摩托车,后面挂了两面类似旗子的寻子讯息。
一路上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都只是骑着摩托车,脸上除了苦闷没有了别的表情,话也极少,我想我们都能读懂他的苦,但却很少人懂得他的心,那颗渴望找到儿子的心,那颗渴望给妻子,给老母亲一个交代的心,那颗渴望全家团聚的心。
直至他遇见井柏然饰演的曾帅,可以说他俩是心心相惜的,都渴望找到自己的家人,那时的老雷脸上才有了喜怒哀乐的表情,他们一起泡澡,一起休息,一起去寻找曾帅记忆中的铁索桥、竹林,还有妈妈梳的长辫子。
当他们一起上街
时,只要稍不见彼此,就会发了疯的寻找,电影里虽然用比较诙谐的方式描写这段,但是恰恰是这个细节,写出了他们的内心,他们对“丢”太敏感了,因为他们怕这一“丢”就再也见不到彼此了,他们内心的惶恐与不安,那些拐孩子的人是永远也不会理解的。
虽然是沉重的题材所拍摄的电影,但是电影中还是有很多的感人的小桥段,比如,高速公路上警察叔叔偷偷塞给老雷的200元;老雷把别人的每一份情都记在笔记本里;网友的热心转发及热情的帮助。
虽然影片的最后,曾帅找到了他的家人,老雷还没找到他的儿子,不管这部影片有没有感到到你,我都希望能给社会一个警示作用。
对于家庭个人,希望看好自己的孩子;对于拐孩子的,我希望迷途知返,别再破坏别人的家庭了;对于国家,我希望可以严惩那些拐卖儿童的,加强法制力度。
【篇六:《失孤》观后感】
昨晚和女朋友去看了《失孤》,总体剧情牵动人心,观众心思随着刘德华和井柏然一同踏上寻找之路,情绪较平稳。
随着走失的孩子——毛雪松在四川见到亲生父母,母亲一把搂住毛雪松,那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响彻全场的时候,我们的眼泪都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这一刻,我想再铁石心肠的人,此时眼眶也必定湿润了吧。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我想更多带给我们的的是耐人寻味的独立思
考。
我没有看过网上的影评,今天这期就自己的观后感想,随便谈谈,欢迎大家踊跃讨论喽
有的朋友可能没有看过这部电影,那我就简要介绍一下,不喜欢剧透的可以跳过此段: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讲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15年前即踏上了寻找2岁儿子之路,途中遇车祸后搭顺风车来到武夷山(为什么不来邵武),偶遇修车帅锅毛雪松(井柏然饰演),交谈中知道井柏然是被拐卖的孩子,在养父母家长大。
毛雪松帮刘德华修好车,没钱付修车费,毛雪松知道了他的境遇之后,给他免单,雷泽宽执意不肯,于是记账(一个笔记本记了好多笔帐,包括后来高速交警(张家辉饰演)帮他引路最后还偷偷塞给他的200块钱)。
接下来就是根据网络热心志愿者的消息,引出的第一个寻子故事。
老雷来到泉州,与热心网友一起到了渔村寻找与自己儿子情况相符:17岁,脚上有伤疤的包养来的男孩。
结果让老雷失望了,男孩伤疤在右脚,老雷儿子在左脚。
老雷仍不死心,幻想是自己记忆除了问题,想回头带孩子去做亲子鉴定。
结果被彪悍的女村民“啪啪啪”甩了几个耳光丢进了海上养殖网箱里,摩托车也被村民给毁坏了,怎一个惨字了得。
幸好毛雪松竟然也跟来泉州,本来想见证一下老雷的团聚一刻,没想到是这幅场景。
于是小毛带着老雷继续踏上寻子之路。
终于有一天,小毛说想老雷陪他去四川试着寻一下
他的家人,线索是:铁索桥、竹林和妈妈的大马尾辫。
多番找寻无果之后,竟然在老雷的帮助下,通过网络找到了一条重要线索,最终帮助小毛找到了自己的亲身父母,而老雷又再次踏上了寻子之路。
其中穿插了一个母亲丢失女儿,寻找多日无果后,跳桥自杀的故事,更悲剧的是,在她跳桥之后,她的女儿成功被警方解救,从此却又没了妈妈。
故事的最后,老雷问过路的僧人:他能找到自己的孩子吗?僧人拒绝了他的方便面,回答道: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灭,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了缘灭。
我是这样理解的:能不能找到是双方都要努力的过程。
寻子之路不可放弃,但同时你的孩子也要像是毛雪松这样的人,他愿意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即为他来了缘聚),如果像同毛雪松一起拐到武夷山的孩子那样,过着安逸的生活,不想失去现有的一切,就不可能找到了(即为他走了缘灭)。
你必须找下去,因为你不找,你便不知道”他来了“,也就”缘灭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什么佛家思想,不过挺有哲学辩证的精神的。
大家觉得呢?
看完电影我有思考三个问题:
1、为什么中国人口贩卖这么猖獗?一个原因是不分地域重男轻女封建思想非常严重,多子多福什么的,还有就是所谓的”光棍村“找不到老婆,催生了贩卖年轻妇女和女童。
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国家要加大引导,破除重男轻
女落后观念,促进农村增收致富,消除”光棍村“,不然人贩子有市场。
2、通过合法、正规渠道传播、扩散寻子、寻家信息,大家都通过正规网站、品牌网站转出的信息,才能保证真实、可靠。
而不是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的良知和同情心,成为诈骗的工具。
经常也有看到一些假的孩子丢失的信息。
3、为什么这些寻子寻家的人如此无助,仅靠萍水相逢的人给予微薄的同情,实在是杯水车薪。
国家应成立相应的基金会,帮助这些不幸的人们。
莫让遭遇丢失子女的人们,再去经历痛苦的寻找艰途。
【篇七:电影《失孤》观后感】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了,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
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
佛教中一切皆为缘。
影片末尾雷泽宽遇到和尚的一幕无疑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于是,我们看到,清晨时分,在渐渐消弭的佛音中,那个瘦弱干枯、不堪一击但怀揣希望、不辞辛劳的身影,开着摩托,又一次,不明远方地上路了。
佛音渐消在发动机隆隆的轰鸣中,在风吹稻香的簌簌中,在云卷云舒、日月更替的岁月轮回中。
现实里的佛音归于沉寂,心底里的佛音持之以恒。
那一句“缘聚自会相见”,雷泽宽信,所以心中已成习惯、成信仰的事情——寻子,自
始不灭。
15年,寻子15年。
有多少事情能经受时间考验如此之久?在看同题材影片《亲爱的》之时,我也一直困惑于此:有这样长的苦寻时间为何不选择再生一个孩子?我大概是因为没有结婚生子,才不解为父母者的失子之痛。
《失孤》倒是让我突然明白了一些。
曾帅是一个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被拐卖来的孩子,但他不敢对别人诉说,更不敢让养父母知道,他生怕自己把手中现有的一切也失去了。
但毕竟血浓于水,他渴望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亲口问问他们当初为什么那么不小心,他渴望知道现在的他们到底生活得好不好,他渴望弄清楚自己是谁、根在哪。
他说,“小时候怕自己死掉,父母就找不到我了,现在怕父母死掉,我就找不到他们了。
”他的话无形之中给了雷泽宽继续前行的动力。
而苦苦寻子15年的雷泽宽说,“我的老母亲活得很小心,因为怕我和媳妇会责备她,她那是活吗?是受罪!我的妻子也很小心,因为怕我离开她,也是活受罪。
我其实很胆小,不敢回家,怕家人看到只有我一个人回来。
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对得起儿子。
”他唯独没有提到自己,他当然更是受罪,欠债、车祸、被群殴、露宿街头、打工……只有在路上受罪才让他在心灵上不那么受罪。
雷的话也更加坚决了曾帅找寻父母的决心。
就这样,一个寻子、一个寻家,雷曾二人在寻途中相互
鼓励、扶持、照顾,建立了一段特殊的情义,似友情、更似亲情,或许可以叫做“临时父子”。
一个人走是孤独,两个人一起走,多少是种幸福。
回到那个困惑,我在曾帅和雷泽宽这里似乎找到了答案:无辜的孩子、殷切的企盼、失魂的父母、漫长的等待,而骨肉连心,这份煎熬一定是相互的,唯有寻找才能赎罪,唯有寻找才能心安。
但我知道,临时父子的幸福一定是短暂的,影片导演不会让俩人寻路相伴、一直到老。
一定会运用对比的手法,使其中之一成为幸运儿。
而这个幸运儿是,曾帅。
通过网友的协助,他找到了回家的路,虽然记忆中的铁索桥、竹林和长辫子都没有了,但爸爸妈妈还在、一直在、始终都在。
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真正身份:毛雪松、来自重庆。
他终于不再是黑户,有了身份证,能坐火车、能和心爱的姑娘领结婚证。
值得一提的是,雷泽宽陪曾帅回村相认的那天,穿的是一件结婚时候穿的西服,这足以看出他的郑重,但这份“郑重”又与自己何干?越是郑重越是苦痛。
而曾帅也一定觉察到了,所以故作轻松地嘲笑他“老土”,还在看到桥头欢迎回家的横幅时说“太搞笑了”,他企图缓解这种郑重带来的伤感气氛,但伤感对他而言,终归是泪中带笑,因为父母就在不远处翘首以待。
曾帅下车回头看了看雷泽宽,夹杂着感
谢、不舍、祝福种种情愫,而后转过身对着生他的这片土地大声呐喊“我就是毛雪松!”随后母亲的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嚎哭,震荡了空气、山川和人心。
雷泽宽站在车旁看着他们一家三口团聚的样子已经泣不成声,周围是一群替老毛家高兴的村民一拥而上。
这一喜一悲的对比着实令人心碎。
我想,这一刻雷泽宽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的泪水里一定有三个层次:一是为曾帅找到回家的路而高兴,二是为这段短暂而幸福的临时父子关系的终结而不舍,三是为自己的孩子至今还不知所踪而难过。
雷泽宽的伤感是笑中带泪。
影片中还有一个对比——长裙女人。
长裙女人的女儿被人贩拐走,她不知疲倦地发寻人启示、歇斯底里地朝交警怒吼、雨天里为印有女儿头像的易拉宝打伞……但痛苦不堪的她最终在大桥上纵身一跃、撒手人间、再无留恋。
她不会知道,就在她选择结束生命的同时警方已经成功解救了她的女儿。
观众为长裙女人深深叹惋,为何不能再坚持一下,就一下!大概缘分要交给相信缘分的人,她等不了了,唯有以死谢罪、寻求慰藉、方得解脱。
长裙女人与雷泽宽是现实世界中寻子父母的缩影,面对心灵跟肉体的双重折磨,多少人放手,多少人坚守?
曾帅和家人团聚,小女孩被成功解救,雷泽宽摩托后飘扬的三面旗子里有两面已经有了着落,而自己的儿子又会在哪里?他的背影在一条很长很长的乡间土路上渐行渐远。
我
愿意相信儿子就在不远的前方。
活着就有希望,缘聚自会相见。
佛音落定,烛火不熄。
【篇八:《失孤》观后感】
与以往的角色不同,这次华仔饰演的是一位寻子15年的父亲,印象中是第一次看见华仔这样邋遢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泛白的胡茬,褴褛的衣衫,饱经风霜的脸,一台破旧的老式摩托车,组成了雷泽宽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故事叙述的平淡,没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影片中的的几个情节还是让我热泪盈眶,不知从哪里来的感动充盈了整个心底。
雷泽宽要去泉州,却走错了路,交警看到了他摩托车后面插的寻子的海报后主动给他指了路。
当他走到泥泞的小路上翻开警察给他指路用过的地图时,从里面掉出了两百块钱,他捡起来,默默擦掉上面的泥土,在他的人情记录本上歪歪扭扭写道“高速公路交警200块”,然后合上,装进包里,继续前行。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善意和温暖,除了感激和像小太阳一样把这温暖传递出去,我不知道我还可以再做些什么。
雷泽宽在寻子的途中遇见了同样失去家人的小伙子曾帅,他们相互鼓励,相互陪伴,发展出一段亦父子亦朋友的情谊。
中途他们有争执,曾帅也一度想放弃,是雷泽宽鼓励着他,在机缘巧合下帮助曾帅找到了家人。
曾帅和家人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