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之自我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食安常识
选购安全食品避开“八误区”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要坚决打击制假。

然而,对一名普通消费者而言,如何从自身做起,走出消费误区,也是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体制的重要力量。

这里,我们将要重点谈到现代社会很多消费者普遍存在的八大消费误区。

误区一:要求食品是绝对安全,要求“零风险”。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食品,科学家和企业家只能够把风险降低到一定水平,所以要求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

误区二:吃了致癌物质就一定会致癌。

实际吃了致癌物质和致癌是两回事儿。

比如说我们某一些食品它含有致癌物质,但不见得吃了就一定致癌,因为如果饮食多样化的话,一些水果蔬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含有一些抗氧化物质,就可以清除这些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误区三:把不合格食品等同于有毒食品。

实际上,不合格食品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商标不合格,也是属于不合格食品,或者蛋白质含量不够,也是属于不合格食品,但这些不合格食品不等于有毒食品。

误区四:含有人工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一定不安全。

社会发展至今,如果我们想食用不含添加剂的食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盐、味精、糖都是属于食品添加剂,这也是一个消费误区。

误区五:有天然食品一定对健康有益,这也是一种消费误区。

实际天然食品
当中也含有很多毒素,比如说毒蘑菇、河豚、四季豆中等都含有毒素,如果烹饪不到位,也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误区六:使用了农药化肥就一定会对食品的安全构成威胁。

这也是一个消费误区。

误区七:食品的颜色越鲜艳越安全。

也正是因为这个消费误区,导致了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迎合消费心理,把食品制造得很白、很鲜艳。

而实际上,这是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措施去处理食品,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误区八:重视化学性污染而忽视微生物污染。

实际上,这是在间接地扩大化学性污染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挑选安全食品遵循“五原则”
近年来市面上的食品质量问题是在是层出不穷,今天爆个毒奶粉,明天虾蟹有激素,连可乐里也能喝出铁钉来。

这样的状况实在让身为消费者的我们不知该如何是好,吃饭是每天都必须的事,难道因为这些问题就活活把自己饿晕过去吗。

幸好,我们有选购食品的五大安全原则,只要在买东西的时候小心注意,很多问题还是可以避免的。

原则一:选购地点要防“小”
许多“上班族”常常是在匆匆出门后,才开始考虑早餐问题。

于是,车站附近的小作坊、小摊贩便成为“上班族”早餐首选之地。

油条、锅贴、生煎……煞是热闹。

再仔细看看这些小作坊、小摊贩,暂且不说食物本身是否卫生,光是看看周边环境,就使人难以接受,漂着一层油脂的脏水四溢,鸡蛋壳、葱头随处可见,这样的环境岂敢安心用餐?
原则二:反季食物要防“异”
异常鲜艳的鸭蛋可能添加苏丹红,过分雪白的食品可能被漂白过,特别瘦的肉可能添加瘦肉精,异样黄的黄鱼可能被染过……一些生产加工者为了满足消费者追求颜色和形状等外观上“卖相”好的心理,而使用化学催熟剂或食品加工剂,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时,要特别注意防范异常的不自然的食品,不要过分追求颜色好看、样子硕大。

原则三:售卖方式要防“散”
散装食品能满足市民按需购买的心理,受到消费者欢迎。

每逢过年过节,一些超市、卖场的散装食品柜台异常火爆,特别是散装糕点等供不应求。

但对于散装、“裸卖”的食品,市民难以看到这些食品的原料、产地、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也因此,容易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一旦发生类似食品安全事件,对于散装食品,要追踪溯源将会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专家建议市民,散装食品还是尽量以少购买为宜。

原则四:选择原料要防“假”
如果看到价格特别低廉的食品,那么消费者就要多长个心眼了。

因为这些超乎寻常的低价食品很可能是商家通过一些非正规的渠道批发而来急于销售的,这些食品本身的质量如何,则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原则五:饮食习惯防“单一”
俗语说:“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

意思是,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会变得没味道。

其实,盯着一样东西吃,不仅会吃腻,而且还容易吃出问题来。

瑞金医院中医科主任、肿瘤专家沈小珩教授建议市民,不要只盯着一样食物“猛”吃。

饮食需要多样化,才能保证营养均衡,这同样还可以“稀释”可能遇到的食品安
全风险。

因此,即使有毒物质在体内累积,只要不天天只吃一样,就不会导致毒素累积过量、集中发病等。

购买散装食品做到“六注意”
一是要慎重使用塑料袋。

目前,市场、街头小店、大排档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吸引着众多消费者,一些经营者销售这些食品时,大多都是用塑料袋套在碗上盛装的,这样看似卫生,实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008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塑料购物袋强制标准,规定用于盛装直接入口食品的塑料袋,原料必须符合食品级要求,且在产品最小销售单元上注明“QS”标志和“食品用”或“食品专用”等字样。

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要注意盛装食物的塑料袋是否符合标准,否则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二是食品级塑料袋不可盛放高温食品。

经营者经常用食品袋盛装包括一些麻辣烫、热汤等高温食物。

在此,市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食品塑料袋不宜盛装高温食品,因为当食品达到一定温度时,塑料袋里的有毒成分就有可能会渗出,从而污染食物,对人体造成危害,即使是用食品级塑料袋盛装,长期食用也很可能使身体摄入毒素。

三是要注意选用一次性塑料碗、纸杯、塑料杯、吸管等。

消费者对盛装食品、饮料的一次性塑料碗、纸杯、塑料吸管要慎重选用,有关方面曾对一次性塑料碗、纸杯、塑料吸管进行比较试验,实验结果显示,三成纸杯、塑料杯、吸管样品质量不完全符合标准,主要是荧光物质和脱色实验不达标。

消费者应尽量减少色泽鲜艳的一次性吸管、塑料杯的使用,尽量不用塑料杯、吸管喝热饮。

四要注意查看销售环境是否干净整洁。

购买大包装食品拆装销售、糕点类食品散装以及现场加工制作销售的食品时,要注意看经营者是否具有符合卫生要求的洗涤、消毒、储存和温度调节等设施或设备,对于生产经营环境狭小、混乱,无法保障食品安全的,消费者要慎重选择。

五要注意经营者操作是否规范。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经营直接入口食品和不需清洗即可加工的散装食品销售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明,操作时须戴口罩、手套和帽子。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这些食品时,必须观察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否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无包装直接入口的食品时,还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销售工具,要有明示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一旦发现从业人员未佩戴口罩、手套和帽子,或在佩戴手套的时候拿杂物等致使所售食品存在被交叉污染的不当行为,消费者要慎重选择。

六要注意查看食品标识是否完整。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经营者贮存、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臵和包装容器外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消费者在购买上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标签标志,对于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或标签标志中食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重要内容不齐全的食品,要慎重选购。

眼花缭乱食品标签应该怎么看
据调查显示,八成消费者购买带包装的食品是不看标签的。

有些人表示,看了也看不懂,然后就干脆放弃了。

这里我们就学习一下,怎么看懂食品标签,要
看的是哪些项目。

一、看食品类别
标签上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以免企业“忽悠人”。

例如,一盒饮料的名字叫做“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制品?如果看见标签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这就说明,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

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

反过来,如果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和咖啡,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不能叫做“调味牛奶”。

二、看配料表
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

无论它的广告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一看配料表,往往就会真相毕露。

三、看营养素含量
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素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

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也就是“热量”或“卡路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

这几个项目,自然是越低越好的。

四、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

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

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过了保质期的食品,未必就不能吃,可以试着打开看看,如果风味和状态正常,可以经过彻底加热之后食用,但这时候营养价值肯定已经打了折扣。

五、看认证标志
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认证标志等,还有QS标志,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产品自己做个标志印在上面,消费者以为还是什么认证。

那些商家自封的标志不必在意,但产地说明还是值得看看的,因为如果产地生态环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让人放心。

琳琅满目各类食品到底如何选
肉类的安全选购与食用
新鲜的肉类表面有光泽,并有一种固有的香味,指压时富有弹性,瘦肉鲜红,肥肉洁白,颜色均匀,外表微干或微湿润,不粘手。

质量差的肉表面干燥或极为湿润,无光泽,无弹性,白中带黄。

变质的肉颜色暗淡,指压后凹陷不能恢复,切面上有黏液,可以闻到异常气味。

如是死后屠宰的,则肉色暗红,有青紫色斑,血管中有紫红色血液淤积。

如何选购海产品
鱼类:活鱼冰冻后眼睛清亮,角膜透明,眼球略微隆起,鳍展平张开,鳞片上覆有冻结的透明黏液层,皮肤天然色泽明显。

而死后冰冻的鱼,鱼鳍紧贴鱼体,
眼睛不突出。

虾类:选虾时要选购虾体完整、甲壳透明发亮、须足无损伤、虾体硬、头与身紧连、表面呈青绿色的虾,否则为不新鲜的虾。

贝类:新鲜的贝类海鲜外壳色彩富光泽,肢体硬实有弹性。

选购贝类首先要看清存放贝类的水质是否清澄,是否有排泄物。

其次可用手碰一碰它,如果会收缩就可以选取。

如何选购蛋类
首先在外观上,鲜鸡蛋外壳有一层白霜粉末,手指摩擦时应不太光滑;购鸡蛋时,还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鸡蛋摇晃,没有声音的是鲜蛋;手摇时发出晃荡声音的是坏蛋。

用手轻轻握住鸡蛋,对光观察。

好鸡蛋蛋白清晰,呈半透明状态,一头有小空室;而坏蛋呈灰暗色,空室较大,陈旧或变质的鸡蛋还有污斑。

如何选购蔬菜
在日常生活中,购买蔬菜时,有针对性地选择购买一些较少受农药污染的蔬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一些蔬菜不易感染虫害,因而施用的农药也较少,如:茴香苗、茼蒿、圆白菜、苋菜、芹菜、辣椒、胡萝卜等。

而食用部分生长在泥土中的蔬菜,一般也不施用农药,如藕、马铃薯、芋头、大头菜等。

在野外生长的食用菌,因是自然生长,故无农药危害,是较为安全的食物。

野菜营养丰富,生长于自然环境,基本不受人为污染,在市场上较常见到的有:蕨菜、荠菜、马兰菜、马齿苋、扫帚苗、龙须菜等。

这些野菜在自然界中按季节生长,无须人工护养,因而,也不可能有什么农药危害,食用的安全系数自然也就更高。

再则,近年通过研究发现,部分野菜的营养成分含量要远远高出人们经常食用的栽培蔬菜。

在食用蔬菜中,较常使用农药的大多为叶菜类蔬菜,如白菜、油菜等,如果菜农在施药不久就将蔬菜上市,这种蔬菜农药残留较多,对人体危害较大,应尽量避免购买。

如何选购奶粉
正常奶粉白略淡带黄,全部呈一色为好;如果颜色很深或成焦黄色、灰白色为次。

正常奶粉有清淡的乳香气。

如果已带有霉味、酸味、涩味或苦味等,证明奶粉由于原料不好、包装不严或保管不善等原因而变质。

有了严重异味的奶粉则不宜食用。

此外,选购奶粉时还应注意包装的完整,不透气,不漏粉。

包装上注有品名、厂名、生产日期、批号,其保存期限,最好选购距出厂近的奶粉。

如何选购鲜牛奶
先观察包装是否有胀包,奶液是否是均匀的乳浊液。

如发现奶瓶上部出现清液,下层呈豆腐脑沉淀在瓶底,说明奶已变酸、变质。

用搅拌棒将奶汁搅匀,观察奶液是否带有红色、深黄色;有无明显的不溶杂质;有无发黏或凝块现象。

如果有以上现象,说明奶中掺入淀粉等物质。

新鲜优质牛奶应有鲜美的乳香味,不应有酸味、鱼腥味、饲料味、杂草味、酸败臭味等异常气味。

"
(二)食安维权
食品安全消费者维权途径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大头娃娃”、“毒大米”、“毒奶粉”、“雪
碧汞毒门”等事件的频发,让消费者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为提高广大民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维权意识,特别为大家盘点维权途径。

一、可以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举报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为查处违法行为提供线索;
二、可以向新闻媒体报料,让媒体曝光问题食品,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引起社会关注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视,使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查处;
三、可以向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由消费者协会协调解决,并发出消费警示,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通报涉嫌食品安全违法生产者和经营者;
四、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通过审理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判令食品安全违法生产者和经营者对消费者承担惩罚性赔偿。

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一定要理性维权,合法维权。

一定要有强烈的证据意识,注意保留好消费票证,保留好“问题食品”的实物证据,增加维权的成功率。

食品安全消费者维权步骤
一、确认购买食品或商品真假。

以酒为例,假酒的投诉需要先确认酒的真假,或者是否给消费者造成损害。

二、收集证据。

消费者消费时,应尽量保留开具的小票等购物凭证。

如在商场购物,小票保管不当丢失或者无法识别时,可以调取超市监控录像证明。

三、与销售者协商。

消费者根据自身损失情况可与销售者协商赔偿数额、方式等具体事项。

四、协商不成,可与生产厂家直接联系。

根据法律规定,消费者购买或者使用商品时权益受损,可向销售者要求赔偿,如属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

五、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消费者向消协投诉要提供文字材料或投诉人签字盖章的详细口述笔录。

一般包括商品的名称、品牌、型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或有效期等,以及投诉人的姓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

最重要的是附上购物发票(复印件)等凭证。

六、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向法院提起诉讼,应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内进行,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但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食品安全消费者维权类型
在工商部门和消保委受理的各种食品安全维权中,有几种普遍常见的类型。

一、消费者在食用某种食品后出现腹泻呕吐等不适而进行投诉举报。

处理此类投诉举报原则上应当是倾向于消费者的,在调查和协调处臵的过程中,一是要排除食品过期、霉变等可能性;二是要检查经营者的进货记录,确认经营者已经遵守了进货查验制度;三是要在协调中支持消费者的正当赔偿请求,如支付购货价款的10倍赔偿、医疗费、营养费、误工费等。

在仅造成消费者腹泻呕吐等健康轻微受损的情况下,从解决消费者与经营者纠纷的角度,一般
不进行法定检验程序,但如果出现消费者死亡,或者是伤残等其他健康严重受损的情况,必须慎重对待。

二、消费者购买食品后发现存在霉变、异物或已过保质期而进行投诉举报。

此类投诉举报由于事实明确,涉及的赔偿金额一般也不高,协调起来相对容易,消费者能够得到适当的赔偿。

同时,由于销售霉变或已过保质期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也是违反《食品安全法》的,所以在处理消费者与经营者的纠纷之后,按照法律规定需要追究经营者的责任。

在处理此类投诉举报的时候,应以协调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纠纷为主,可以不进入案件程序追究经营者的责任,但从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角度,还需要对经营者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认经营者的经营场所是否有其他霉变、异物及过期食品销售,并依法做出处理。

三、消费者怀疑购买的食品是假冒而进行投诉举报。

处理此类投诉举报,重点应该放在经营者进货记录检查上,进货查验制度是为经营者杜绝购进不合格或假冒伪劣商品所设计的一种事前防范手段,进货查验记录可以证明经营者销售商品的合法来源,尤其是随着电子追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其证明效力进一步增强。

【温馨提醒】食品安全维权遇到法律纠纷时,可以拨打中国移动12582法律专家热线,进行热线咨询,由专业律师团队免费为您提供权威、便捷的法律咨询服务,以及法律纠纷的详细分析及解决建议。

针对重庆地区的用户,还开通了“阳光重庆12582语音问政平台”,市民通过12582热线电话,就能进行维权投诉、政策咨询、追踪反馈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