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六龙的天文科学含义新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卦六龙的天文科学含义新解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乾卦六爻爻辞所说的"六龙"各种状态是苍龙星在一个回归年
中所运动的不同天象。
这种天象的观测年代,过去的研究都根据秦汉"二月二,龙台头"等记载认为是春秋秦汉的实际观测。
我们认为,其观测年代至少应早于西周晚期以前的乾
卦爻辞形成年代;并根据秦汉易学中"建子
起乾龙""九二当太簇之月"的文献记载、甲
骨文中"正月见龙"的记载以及仰韶文化时
期的"羲和御龙"蚌塑图有力地证实了六龙
天象的观测年代当与五帝虞夏的年代相当。
同时认为,六龙天象的观测是先民们创制"
六龙季?quot;的天文基础,"六龙季历"则是在古老的易占系统中流传的"易以三百六十
析为期"的、创制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太
阳历。
关键词:乾卦六龙,苍龙星,西水坡蚌塑龙,六龙季历。
一乾卦六龙天文含义新解
《周易》乾卦的七条爻辞中,有五条直接描述了龙的状态,另二条虽未出现龙字,但根据其所在爻位,可知它们也间接地描述了龙的状态。
古人多认为这些运动的龙太反映了天之"阳气"运动在一年中所导致的寒暑、气候、节气、时令的变化,汉、唐大儒们又把六种龙态各配上月建,形成了一种六季十二个月的"卦气历"。
初九:潜龙勿用。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子夏易传》曰:"龙,所以象阳也。
"引汉马融曰:"物莫大於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
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动於黄泉,既未萌芽,犹是潜伏,故曰潜龙。
"
初九潜龙为建子之月,最早见于西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上:"建子起潜龙。
"至隋代何妥在解释《文言传》"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时说的更明白:"此第三章,以天道明之。
当十一月,阳气虽动,犹在地中,故曰潜龙也。
"如果把"龙"理解为天上的龙星,则在十一月冬至时,其尚潜藏于地下。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文言传》:"见龙在田,时舍也?quot;时,当指四时或年。
舍,止也,指"见龙在田"在一年中所占的一个时间段。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疏引汉"先儒"曰:
"诸儒以为九二当太簇之月,阳气发见。
则九三为建辰之月,九四为建午之月,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不宜称飞龙在天。
上九为建戌之月,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
"
太簇之月即夏历正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太簇。
"此汉儒以为九二爻当正月,九三爻当三月,九四爻当五月,九五爻当七月,上九爻当九月。
但孔颖达根据当时的卦气说对九五、上九提出异义,是其对以360天为一年的卦气说不理解的结果,后面详论这个问题。
三国王弼注九二云:"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於地上,故曰在田。
"据此,见龙在田反映的天象是,当夏历正月时,东方龙星的角宿在初昏时会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以上。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文言传》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何
妥曰:"此当三月,阳气浸长,万物将盛,
与天之运俱行不息也。
"此爻未出现龙字,
但以君子比龙。
君子在此时正处在因时而惕、自强兢业的阶段,与处在见龙、跃龙之间,又"与时偕行"的龙星阶段一致,故陈久金先生认为,此时的"苍龙正处于从地平线处上
升的阶段",是很有道理的。
照汉唐人的看法,这种卦气所代表的天象相当于夏历三月。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隋何妥曰:"此当
五月,微阴初起,阳将改变,故云乃革也。
"此与"先儒"所说一致,"或跃在渊"的龙象
当夏历五月。
又引晋干宝曰:"跃者,暂起之言,既不安
於地,而未能飞於天。
四以初为应。
渊,谓初九甲子龙之所由升也。
或之者,疑之也。
"引东汉苟爽曰:"地下称渊也。
"
照古人的解释,经过九二、九三已逐步升出东方的苍龙一下子又恢复到初九的地下之渊,准备再跃出来。
这从天象角度显然难以解释。
夏含夷先生对此矛盾?quot;好象"二
字解释,认为"或跃在渊的意思,就是苍龙
好象从地平线之下的渊水里跳跃起来",使
此一龙象变成了想象中的虚象。
陈久金先生认为:"或不如释作域。
或跃在渊,即在渊
域跃,为从地平线处跳跃上天之义",其实
是避开了苍龙为什么会退回地平线以下的"渊"的矛盾。
此谜至今无人解开。
笔者在郑慧生先生的启发下认为,夏历五月"或跃在渊"的天空苍龙并未退回地平线以下,而且确实是在从"渊"中跃出,只是这个渊不是地下之"渊",而是天空之渊--银河。
翻开星图表,可看到银河与赤道的交叉部位,银河突然鼓涨起来接近圆形,犹如一汪旋涡。
《说文》?quot;渊,回水也。
"可巧的是,
就在这个部位,苍龙的下半身心、尾、箕陷在回水之渊,上半身角、亢、氐、房婉延向斜上方伸展,跃跃欲出,正是一副跃於渊而欲出的形象。
所以此时的苍龙星经过九二、九三的四个月后苍龙尾部跃出东南地平线
55度左右,也只有在此时,银河才能比较清晰的看出来,尾、箕陷在银河之渊,而房、心二宿此时接近中天。
九四爻辞"或跃在渊",形象地反映了夏历五月苍龙星所呈现的这
种天象。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文言传》:"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quot;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何妥曰:"此当七月,万物盛长,天功大成,故云天德也。
"引东汉苟爽曰:"飞者,喻无所拘。
天者,首事造制,大人造法,见居天位,圣人作而万物睹,此其义也。
"
按古人的看法,"飞龙在天"当指苍龙在天空无拘无束的飞翔。
陈久金先生认为必然指苍龙星位于"天顶或正南方",未免过于拘泥,也不符合古人愿意。
九四爻之渊为银河,到九五时银河已呈正南北或偏西,苍龙主体必然已位于西南方,所呈现的正是龙"无所拘"的天象。
因此,"飞龙在天"指苍龙体陈列于天上即可,非必指在"天顶或正南方"。
关于这一点,有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羲和御龙"蚌塑图为旁证,详后。
上九:亢龙有悔。
夏含夷先生从"亢"为龙颈出发,认为是"龙头已入地平,龙脖在地平以上的星象"。
陈久金先生从"九五时龙正位于天上的最高处
"出发,认为夏先生的解释显然不正确,而应是"位于西南方、逐渐西沉的苍龙之象"。
其实,夏、陈二先生的解释均有可商之处。
《周易集解》引王肃曰:"穷高曰亢。
知进忘退,故悔也。
"亢龙,即飞的极高已看不到的苍龙,"悔"字通"晦",义为尽。
月尽为晦,龙极高必尽晦。
隋何妥解释《文言传》"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时说:"此当九月,阳气大衰,向将极尽,故云偕极也。
"阳气在这里比拟苍龙,苍龙"向将极尽",也是指龙体已尽晦于西方地平线以下,故曰"亢龙有悔"。
实际天象是,夏历七月飞龙在天以后,太阳逐渐躔在角、亢……箕等宿,龙头、龙身、龙尾也逐渐没于西方地平线以下,至九月份,整个龙体在初昏时都看不到了,所以说夏历九月"亢龙有悔"。
孔颖达对"上九为建戌之月"提出质疑,根据是"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这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只有阴盛阳衰时才会出现上九"亢龙"晦隐的局面,既然建戌之月是"阴气盛",那么,代表阳气的苍龙走到了"尽头"晦而不见,与九月节气之"时"反映的
阴盛阳衰相偕同,是顺理成章的。
刚好应该说九月群阴盛时,上九亢龙阳气尽衰而与节气偕同至极。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夏、陈二先生从"龙无首"的字面意义出发,认为这条爻辞是"明白无误地"秋分时的天象。
因为当战国汉秋分时"日在角",龙头角宿与太阳同时西落,故初昏时能看到龙身而不见龙头,这好象是不移之说。
其实,在这里,夏、陈二先生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为何称"群龙"而不单称"龙";二是用九的含义及其为何是最后一条爻辞。
从潜渊龙、见田龙、惕厉龙、跃渊龙、飞天龙至亢晦龙,古人初昏所见者都为一条龙。
按理说这条龙亢高尽晦后,在来年之前不应再见。
但实际上,它仅在"日在尾、箕"的一个多月内不见,而在以后的早上均可看到。
如《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昏娄中,旦氐中",孟春之月,"昏参中,旦尾中"。
由于苍龙星全长75度,所以,在春战时的十一月早上,可在东南方地平线上看苍龙;十二月早上,苍龙的脖子、胸部中天,龙体在正
南。
虞夏时这种天象由于岁差等因素会分别提前一个月出现。
这二个多月只有在早上看到的龙态与全年六七个月初昏时都能见到
的龙态在古人看来显然不是一条龙。
昏见的龙是一条常常见到的正常的龙,古人以它定节气、授农时。
旦见的龙则是从属于昏见龙?quot;群龙",表示的是"阳消"阶段的群龙,故"见群龙"阶段当指昏见龙看不到、阳气消没的冬季月份。
如隋何妥解释《文言传》"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时说:"阳消,天气之常。
天象法则,自然可见。
"很显然,此处的"用九"即用阳,用九阶段,阳气消尽,完成了阴阳消长、寒暑相代的一个天气运行的自然周期,故曰用九"乃见天则"。
用九的爻辞"见群龙"自然也是指的"阳消"时期,即亢龙尽晦以后的时期。
"无首吉"是九二爻的占辞,?quot;阳消"的群龙阶段中,昏见的正龙之首不能出,也不宜出。
故《象传》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正龙所代表的纯阳之气也不能出,不宜出。
如果正龙非要出,那在天文历法中就意味首"失天"、"失时",故汉宋衷解释说:
"不可为首,先之者凶;隋之者吉。
故曰无
首吉。
"最后,需指出的是,"见群龙无首吉",夏、陈二先生均以"见群龙无首,吉"为
句断,把占辞混同于命辞,与汉代宋衷"故
曰无首吉"的解释有悖,应断作"见群龙,无首吉"更接近古人原意。
二六龙态的天象观测年代考
如果把乾卦的六龙态作为一种天象,必然要正确地解决其观测年代问题。
但学界对这一问题未进行过直接研究。
详观有代表性的夏、陈二先生的论文,大致能间接地窥知他们的看法:
1夏文:引《说文》"春分而登天"和历代农谚"二月二,龙抬头"证明九二"见龙在田"是现代三月、汉代二月份的天象;九五"飞龙
在天""为夏天之象",当"形容六月的天象";上九"亢龙有悔"指秋天之象。
并说"到了季秋,孟冬之时,龙体全部位于地平线以下"。
所据皆秦汉时的文献或天象,故其认为乾卦六龙天象为秦汉时的天象。
2陈文:引《月令》"仲春之月,是在奎"证明"在周朝和秦汉之际,确实在二月出现龙
抬头",即九二"见龙在田"这东周秦汉时二月春分的天象;以"春分见龙在田"和"飞龙在天是黄昏时苍龙位于正南方"为前提,证明九二至九五的时间距离与春分至夏至的
时间距离相等,得出飞龙在天是五月夏至的天象;引《月令》"仲秋之月,日在角"证明"用九群龙无首"为东周秦汉八月秋分时的
天象。
故其观点为乾卦六龙天象观测年代是东周秦汉时。
上述观点,从天文角度而言,说春秋秦汉时二月春分?quot;见龙在田"、五月夏至为"飞龙在天"、八月秋分为"龙无首"都是非常正确的。
但问题是:1、产生于西周晚期以前的六龙爻辞所示天象与春秋、特别是汉代的天象是不一致的,用东汉许慎《说文》的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和当时农谚来解释六龙所示天象是不恰当的。
2、在易学和术数领域中汉至隋唐的易学大家,都众口一词地说"建子起潜龙"、太簇见龙在田、五月龙跃於银河、七月飞龙在天、九月龙晦不见、九月至十一月"见群?quot;,与春秋秦汉的实际天象都提前了一个月,这是为什么?是
否能置古人观点于不顾而把乾卦六龙天象
和秦汉时的苍龙星象相提并论?
关于上述问题,陈先生认为是唐孔颖达"首先"提出,并认为其把"六爻分配于一年十二个月,每爻两个农历月"是"毫无根据的",并说"孔颖达自己也知道这种分配法是不合理的,尤其是九五和上六的矛盾更加突出"。
我们认为,用这种断言是不能否定汉唐人记载的。
因为,六爻配月决非孔氏首先提出,而是由西汉京房和《易纬·乾凿度》据先秦《彖传》、《文言传》的有关记载首先提出,东汉郑玄加以充实而形成的。
六爻配月是在《周易》筮占系统中流传很古的一种说法。
请看下列文献:
成于战国中期以前的《彖传》对乾卦六龙的解释是: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
乾元即苍龙,苍龙星的出现,标志着"万物资始"的春天到来。
大明,指太阳。
《诗·大雅·大明》毛传:"日以广大,故曰大明"。
终始,指四时,即一年长度。
《礼记·乐记》
"终始象四时"即此义。
大明终始,即地球绕日运动的一个回归年周期。
"六位时成",指六爻爻位效天地四时变化而成就"易气历"--长度为360天的历法。
"时乘六龙以御天",即掌管历法的羲和驾着天上的苍龙星,走了六个阶段,完成了一年的周期,使天道得行。
《离骚》?quot;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追。
"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又有补注谓:"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
"故汉苟爽注《文言传》"时乘六龙以御天也"时说:"御者,行也,阳升阳降,天道行也。
"显然,《彖传》的意思是说:乾龙出现,春天到来,羲和观察掌握了一年中的六种龙态,据以制定了反映"天道运行"的太阳历法。
汉代易家正是据羲和御六龙、观象制历的古老传说把乾卦六爻配于月份的。
如:《京氏易传》卷上:"建子起潜龙。
"
《易纬·乾凿度》卷上:"六位之变,阳爻者,制於天也;阴爻者,系於地也。
""天地之气,必有终始;六位之设,皆由上下。
" 《易纬·乾凿度》卷下:"天道左旋,地道右迁,二卦十二爻,而期一岁。
乾,阳也;
坤,阴也。
并治而交错行。
乾贞於十一月子,左行阳时六。
坤贞於六月末,右行阴时六,以奉顺成其岁……阳卦以其辰为贞,丑与左行,间辰而治六辰。
……历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为一岁,易以三百六十析当期之日,此律历数也。
""卦当岁,爻当月,析当日。
"郑玄注:"贞,正也。
初爻以此为正,次爻左右者,各从次数之。
"又注:"历以记时,律以候气。
气率十五日一转,与律相感,则三百六十日粗为终也。
"
上述文献用乾、坤两卦的十二爻来表示十二月360天的"易期",当称为"气历",实为一种反映"天地之气"变化的太阳历。
乾六爻象天左行,初九爻正于十一月,"间辰而治",即九二当正月、九三当三月……上九当九月;坤六爻象地右行,初六正于六月,六二当八月、六三当十月……上六当四月。
每15日1气,两气一月30日,每一乾爻表示"阳气"
运行的两个"气月",而六爻为一期,全年360日。
据此其对应关系可见下表:
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卦爻乾初九坤六四乾九二坤六五乾九三坤
上六乾九四坤初六乾九五坤六二乾上九坤
六三
易气历十二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
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
十二律黄锺大吕大簇夹锺姑洗中吕蕤宾林
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上表即易学中的"爻辰说"和"卦气说"的一种。
郑玄的爻辰说与《乾凿度》大同小异,不赘述。
唐孔颖达所谓"先儒曰:诸儒以为九二当太簇之月",即本于此,决非孔氏首先倡此说。
西汉京房和西汉晚期成书的《易纬乾凿度》所载的这种说法,对后世影响甚大,宋代大儒程大吕说:"汉魏以降,言《易》、《老》者皆宗而用之,非后世所托。
为诚稽古者所不可废也?quot;不仅隋代何妥继承
此说以解乾卦六爻龙态所当月份,而且历代以此解者屡见不鲜,决非孔颖达"毫无根据"的胡诌。
如:
《后汉书·鲁恭传》:"《易》曰:"潜龙勿用",言十一月十二月,阳气潜藏,未得用事,虽煦嘘万物,养其根,而犹盛阴在上,地冻水冰,阳气否隔,闭而成冬。
"
《梦溪笔谈·象术篇》上:"登明者,正月三阳始兆于地上,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故曰登明。
"
至于孔颖达所怀疑的"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不宜称飞龙在天。
上九为建戌之月,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是其据西汉孟喜的卦气说"十二消息卦"而对"爻辰卦气说"的诘难。
据消息卦气说,夏至五月姤卦用事,一阴始生,七月否卦用事,阴阳气各参半,而"飞龙在天"应表示阳盛,故建申之月不宜称"飞龙在天";九月五阴一阳的剥卦用事,"群阴即盛",而此时是"亢龙"阶段,阳极盛,故孔氏认为《说卦传》的"与时偕极"不符合消息卦说。
这是用十二消息卦去质疑阳气左行、阴气右行、"间辰而治六辰"的爻辰卦气说,是古人对各种卦气说的不同理解,显然不能以此否定五至九月阴生、阴盛时天空中苍龙星的存在,所以孔氏以一种卦气怀疑另一种卦气说的观点,不能作为否定六龙配十二月所示天象的根据,更不能断言见龙在天为"太簇正月"的是毫无根据的。
我们认为,对汉京房、《乾凿
度》、郑玄等古人的以爻配月方案,如果没
有确凿的根据,是不能任意否定的。
其实,汉儒关于"建子起潜龙""太簇"正月时"见龙在田"的认识完全可能是历史上曾出
现的天象。
因为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由于岁差的缘故,每年的春分点都逐渐西移,平均速率是50″26,这就意味着恒星年与回归年每年有20分钟之差。
那么,每隔年便移
动1度,每移30度时序就会推迟约一个月,而时间就会相差2148年。
这就是说,我们现代夏历三月份才能看到的龙头角宿初昏时出现在地平线以上的天象,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汉时期则出现在二
月份,所?quot;二月二,龙抬头"即当时实
测天象。
如果再提前到距今4400年前的虞
夏时期,先民们看到的七种龙态与月份的关系
夏历正月,看到"龙抬头",西周爻辞称作见龙在田。
三月看到东南方的"惕龙"身体绝大部分出现在地平线以上,称作君子乾乾。
五月份天上银河横空,苍龙的心、尾、箕跌入银河与赤道交叉部位所形成的天渊中,而头、
脖、胸则伸展欲跃出银河,称作苍龙"或跃在渊",《夏小正》的五月"初昏大火中"显示的正是这种天象。
至七月份立秋前后,无拘无束的苍龙在西南星空中飞翔,称?quot;飞龙在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飞的龙头、身、尾会逐步的没入西方地平线。
至九月份,日躔在尾宿,如《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日在尾",指的就是这种天象。
苍龙体与太阳同升同落,怎么也看不到了,此即上九高亢的龙走向其反面,像月晦一样,尽晦于地平线以下,称作亢龙有悔。
十月以后至十二月以前,苍龙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为晨见东方,故此时见到的不是正月以后、九月以前见到的那条天龙,而是呈现不同形态的"群龙",故用九爻称作"见群龙"。
"无首吉"是占辞,表示盛阴时不当用纯阳之正龙,处于阴盛时期?quot;群龙"如果要用的话,"无首"为吉,即要"韬晦阳气"而为用。
不然,不能"与时偕极"。
"见群龙"的用九爻所表之"气",当为十月三十日"时极"到来年开始日以后的然5-6天的"过年日"。
至十一月冬至,开始新的太阳年周期,以不见之龙
--"潜龙"为象,故曰"建子起潜龙",初九爻始用事,开始新的龙态周期。
很显然,虞夏时代的苍龙天象与汉儒们所说的乾卦六龙天象是相当吻合的。
换句话说,西周晚期以前形成的乾卦六爻爻辞所显示
的苍龙在夏历十一月、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的不同形态,只能用虞夏时的初昏或平旦时的天象来解释,其观测年代当是虞夏之时。
如果像夏、陈二先生锢于东周秦汉时天象去理解汉儒正月"见龙在田"的说法,就难怪会得出"过分偏滞""失去原来天文根据,难以自圆其说"、"毫无根据"的否定结论。
六个龙态与后来的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可列于下表:
十一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
月八月九月十月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
在天亢龙有悔
大冬小大雪至寒寒立惊雨春春蛰水分清谷
立小明雨夏满芒夏小大种至暑暑立处白秋
秋暑露分寒霜立小露降冬雪
人们肯定会问:汉代以前未发现岁差,汉儒
们怎能知道距其两千多年以前的苍龙位置?又为什么不用当时的"二月二,龙抬头"举目可见的实际天象去解释乾卦九二"见龙在田"等六爻龙态?而非要固执的说正月"见龙
在田"?
以上问题,我们的看法是:汉代易学家所说是远古一种用于授时、占卜的一种太阳历法--六龙季历的天象根据流传至秦汉的结果。
正像《尚书·尧典》四仲星天象流传至春秋战国由后人整理记录一样,六龙天象也从虞夏流传到西周,通过易筮系统记录于乾卦六爻,解释于《易传》和汉儒。
这一点古人也是这样认识的,如《后汉书·鲁恭传》
曰?quot;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
"注曰:"谓气候及星晨昏旦,皆夏时也。
"
先民们很早就观测和掌握了苍龙星的不同
变态与节气月份之间的关系,这虽是汉人和我们的推测,但非常幸运的被下列二个有说服力的证据所证实:一是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正月龙见的记录:
癸卯卜,口贞,有启龙,王比,受有又?
贞:有启龙,王勿比?
以上两辞见于一版,乃一事对贞。
温少峰等先生认为:"龙,是东宫苍龙之龙宿。
""启,乃节气之称,即后世之启蛰,西汉时因避景帝之讳,改称惊蛰。
""有启龙者,谓时届启蛰,龙宿见于东方也。
"此观点受到赵庄愚、张培瑜先生的肯定。
赵先生说:
"由岁差关系及各节气之昏时关系、地纬的南北关系等,以推距今3200年之天象是:其惊蛰节晚六时半时,角宿升至地平线上约10o,是为龙始见。
启蛰即惊蛰,商周是以惊蛰节居雨水之前,故先启蛰,后龙见。
" 商周惊蛰在雨水之前,意味着惊蛰不是二月节,而是正月气。
我们认为,温氏把"启"释作"启蛰"虽无不可,但缺乏文献根据。
"启"在先秦文献中指节气的时候,都指立春或立夏。
如《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quot;杜予注:"启,立春、立夏。
"此处甲骨文之启,当指立春。
无论立春或启蛰,商代就有正月龙见的认识是毫无疑问的。
不仅如此,商人观察正月龙见的目的,也是为了观象授时的"告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