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与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与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作者单位:北京市同文中学
联系电话:68653297-829
邮箱:**************
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与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己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L.B100nfield)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黄宣凤认为: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种语言。
使用语言就要学会交流与阅读,学数学就要追求去理解、去交流、去阅读领会,而不仅仅是去计算、套公式。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
因此,面向未来,数学教育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非常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则将整个解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依次是弄清问题,制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
“问题表征”和“弄清问题”均列解题的第一步,用词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却完全相同,都指解题的第一环节“审题”。
审题对于成功地解题至关重要。
因而在数学中早流传着这样一句格言:“问题想得透彻,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
”关于具体审题的一些方法,各地的研究者已有不少介绍,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之文章却不多见.
二、研究的背景
我校生源以周边对口小学的中下等学生为主,另有一部分相对较好的借读生。
环境不同,程度不一,基础差别很大,从而导致学习情况的千差万别。
尤其是学习习惯的不同,更是各科老师头疼的问题。
在数学学习上,大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做作业时,本来题目要求这样做,他们却会凭印象随意答题。
加之学生已经升入初中,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
于是,作业错题率很高。
但是错题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认真读题、审题的良好习惯。
本研究旨在通过教研组全体老师对学生读题习惯的养成和审题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开展校本行动研究,力求使我校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尽快培养良好数学学习的阅读习惯和审题能力,从而提高我校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为其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想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细处入手,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如果学生养成了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具备了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就获得
了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
阅读过程中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抓住例题下的小字,引学生思考与解题;学生发生了错误,引导学生从课本的概念中去找原因,从而领悟到认真看书的必要性,对课本感兴趣,逐步愿意并喜欢阅读课本。
老师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处,提出供学生自学的思考提纲,帮助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探索,使他们养成爱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2、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爱观察会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
建构者是学生本人,教师的作用仅是引导学生建构得快、好一点。
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读题,学会认真审题,才能知道条件问题是什么,才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良好习惯。
(1)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
出示题目后,留给学生审题的时间,让学生有“读”与“说”的训练,训练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如应用题中出现的“一共”、“增加”、“减少”、“比……多……”、“比……少……”等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在应用题里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它能使应用题的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发生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制约着解题方法的选择。
(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
除了训练对文字的理解外,还应重视作图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审题后,根据问题加以分析,进行作图,从而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
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
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审题是解题的开端。
所谓审题,就是在对问题进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数学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反映的思维活动。
完成数学解题过程中,读题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读题是审题的前提,而审题是解题的基础。
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方法和习惯,很有必要。
学生经常因不认真读题而做错题目,还有些学生对题目只粗略地看看,然后想当然地做起来,答案自然不正确。
所以,要求学生解题要首先读题,学会读题。
其次,读题后,让学生找出题目结构的规律;再次,学会读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提高审题能力。
五、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实验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个案研究法: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解剖,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从中揭示教学规律。
概念与理论框架
主要文献《数学教育学报》2001年第1期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验与思考》作者许世红罗华
《浅谈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作者佚名载自互联网完成本课题历时一年时间
六、研究手段
第一,根据教学内容,每周安排一节课,针对当前教学内容中阅读性的知识点进行专项练习。
第二,对于平时上课中阅读性的题目,要求学生读懂,要求学生弄清:“说的是什么事?”;“那些语句有用”;“哪几个字最关键”,强化读题意识。
第三,对于每章题目中的带有文字叙述内容的题目,如果学生因为审题不清
第四,教师对每次考试中的“因为读题不清而丢分”的题目和学生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时的想法。
第五,任课教师针对授课过程中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和审题能力书写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