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2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和脑脊液、脑的血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32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和脑脊液、脑的血管
【实验目标】通过学习本教学单元的内容,学习者应当可以达到下列教学目标:
1.掌握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名称,熟悉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的位置,硬脑膜窦、终池、小脑延髓池的概念。

2.了解大脑镰、小脑幕的位置、海绵窦、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和窦汇的位置及汇入。

3.掌握脑室的名称、位置,熟悉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4.掌握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熟悉颈内动脉主要分支名称,大脑中动脉的分布范围。

5.了解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和分布范围等。

【实验资源】
1.开颅和去椎板显示脑,脊髓被膜标本和游离硬脑膜标本。

2.脑室标本和模型。

3.脑血管标本和模型。

【实验提示】
1.脑和脊髓表面的三层被膜在枕骨大孔处相互延续,因此,蛛网膜下腔相互交通。

硬脑膜由两层合并而成,所谓大脑镰和小脑幕是硬脑膜内层深入到脑的裂隙内形成。

硬脑膜外层实际上是颅骨的骨内膜。

此在实习课时可以进行验证;对着光线观察可见硬脑膜内有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但从两个面观察,该血管均被脑膜覆盖。

两层之间在某处有间隙而且内含有血液(静脉窦)。

2.脑和脊髓内的间隙来自于原始的中央管,其在颅腔内随着脑的变化而形成不规则的间隙(即脑室),但它们仍然相通。

3.在实物标本和模型上,在脑的表面可以清楚地见到脑血管,在脑的下面可以清楚地见到椎动脉系和颈内动脉系在此吻合形成的大脑动脉环。

请认真观察和仔细辨认各条动脉以及它们的分布区域。

4.在脊髓的标本和模型上观察,可见其前面和后面分别有纵行动脉,它们分别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均发自于左、右椎动脉发出。

5.本次实习标本容易损坏,应特别保护,观察血管切忌用力牵拉。

【实验内容】
1.脑和脊髓的被膜取已开颅和去掉椎板的标本以及离体脑膜标本观察。

(1)硬膜可分为硬脑膜和硬脊膜。

1)硬脑膜和静脉窦可见贴附在颅骨内面为一层较厚的坚韧致密的膜,即为硬脑膜。

此膜外面粗糙,内面光滑。

在颞部撕开硬脑膜对着光线观察,可见位于硬脑膜两层之间的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

硬脑膜在相当于矢状缝处有一形如镰刀状向下垂的皱襞称为大脑镰,伸入大脑纵裂内,其下缘与胼胝体的上面一致。

在相当于横窦沟处的硬脑膜伸人到大、小脑之间,形成小脑幕,其前内侧缘在中脑周围,称为小脑幕切迹。

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形成硬脑膜窦。

主要有:①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的上缘,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的下缘,②直窦在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③横窦位于小脑幕的外侧缘和在颅骨横窦沟内,在后方,上矢状窦、直窦和两侧横窦的交汇处为窦汇,④乙状窦位于乙状窦沟内,为横窦的延续,乙状窦向下在颈静脉孔处延续为颈内静脉,⑤海绵窦位于颅底的上面蝶鞍的两侧,为硬脑膜两层之间不规则的海面状的间隙。

其向前借眼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向后借岩上窦和岩下窦分别与横窦和颈内静脉相交通,向下借一些小静脉与翼静脉丛相交通。

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经过,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

2)硬脊膜是脊髓最外的一层膜,上端附于枕骨大孔的边缘,在此与硬脑膜相延续,其下端于第2骶椎水平以下变细,包裹终丝,附于尾骨。

硬脊膜与椎管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外腔,内有脊神经根经过。

硬膜外麻醉常在此处进行。

(2)蛛网膜位于硬膜的深面,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跨越脑和脊髓的沟裂。

在上矢状窦两旁,蛛网膜的小部分结构突入到上矢状窦内,形成蛛网膜粒,其为将蛛网膜下隙内的脑脊液排到上矢状窦的重要结构。

蛛网膜与软膜间的空隙称为蛛网膜下隙(腔)。

此腔隙扩大的部分称为池,其主要的池包括,一是在小脑与延髓之间称为小脑延髓池,另一处是在脊髓末端与第2骶椎水平之间的一段称为终池。

(3)软膜紧贴于脑和脊髓表面,并伸入沟裂之间,分别称为软脑膜和软脊膜。

软脑膜还参与构成脉络丛,在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等处均可见到脉络丛,它们为产生脑脊液的结构。

2.脑室和脑脊液
(1)脑室为脑内的腔隙,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根据其部位分为四部分:中央部在顶叶内,前角位于额叶内,后角位于枕叶内,下角伸入到颞叶内。

第三脑室为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
呈矢状位的裂隙。

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

(2)脑脊液由各脑室内脉络丛产生,其中以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量最多(约95%)。

脑脊液产生之后的循环途径如下:
左、右侧脑室(经室间孔)→第三脑室(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经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隙(经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心脏。

3.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动脉来源于椎动脉和颈内动脉。

在脑的标本或脑模型上的观察:
1)椎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发出之后上行穿过第6至第1颈椎的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在脑桥基底沟内,左右椎动脉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在脑桥上缘发出左、右大脑后动脉,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脑干、小脑、枕叶和颞叶。

2)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分出之后,上行至颅底的下面,经颈动脉管进入颅腔,在视交叉两侧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轻轻掰开大脑额叶处的半球间裂,可见大脑前动脉行于其内,并发出分支分布于大脑半球内侧面。

另外,还可见到连于两侧大脑前动脉之间的小动脉,称为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行于大脑外侧沟内,轻轻地将顶叶向上推移和将颞叶向下推移,便可见外侧沟深方的大脑中动脉,同时可见大脑中动脉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大脑半球内侧面。

在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有后交通动脉。

因此,在脑下面的中央部分可见由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共同围成的环状结构,故称为大脑动脉环,其不仅使颈内动脉系与椎动脉系相交通,而且还使左右颈内动脉以及左右椎动脉相交通。

(2)脑的静脉可分浅、深两组。

浅静脉位于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根据其位置分为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和大脑下静脉,它们分别汇入到上矢状窦、海绵窦和乙状窦。

脑的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最后汇集成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汇入到直窦。

(3)脊髓的血管在脊髓的标本和模型上观察,可见其前面和后面分别有纵行动脉,分别称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它们均由左右椎动脉发出。

左右脊髓前动脉发出之后立即会合成一条动脉,位于脊髓前正中裂内,沿途收纳颈升动脉、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并沿途发出分支分布到脊髓。

左右脊髓后动脉发出之后在脊髓后面下行,也沿途收纳颈升动脉、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并沿途发出分支分布到脊髓。

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在脊髓表面借动脉冠相交通。

【探索创新】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广泛收集学习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1.脑动脉的位置、组成和功能。

2.硬膜外麻醉的部位,麻醉什么结构。

3.脑脊液的产生、循环途径和临床意义。

4.大脑半球各叶的供血动脉。

5.脊髓的血液供应来源。

6.脑静脉血回心的途径。

7.脑和脊髓被膜的特征及其形成的间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