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事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影响而发生变
化的事例
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年间,关内(主要是华北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俗称“闯关东”。
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堪称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迹,美国学者谓之“全部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第24号,第49页)。
作为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现象,闯关东移民的大批进入,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促使东北区域文化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
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吸收,最终形成了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
一
一个“闯”字,形象地表明这种迁徙在当时多数情况下是私下进行的,是越轨犯禁的行为。
清初,关内人口到东北是自由的,并不需要“闯”。
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迁都北京,约有90万人“从龙入关”,辽沈地区一时野无农夫,路无商贾,土旷人稀,生计凋敝。
为恢复和巩固东北后方,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向全国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奖励的方式,吸引关内人口到东北屯垦。
这项政策的出台,拉开了清代关内人口移民东北的序幕。
在招垦政策鼓励下,大量移民迁入辽沈地区。
遗憾的是,这一政策仅实行了15年,康熙七年(1668年),清朝出台《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对招募移民的官员不再嘉奖,同时开始限制移民迁往东北,但此时并未完全禁止移民进入。
至乾隆五年(1740年),清朝才正式封禁东
北。
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继续实行封禁政策,直到咸丰末年,清朝在内忧外患逼迫下,才陆续在东北地区解禁,至20世纪初完全开禁,大量移民如潮水般涌入。
然而,即便是在封禁时期,完全的封禁也从来没有实现过。
迫于生计的关内农民,铤而走险,冲破封禁,进入东北地区。
每遇大灾大荒之年,统治者更是采取默许态度,主动对灾民放行。
康熙末年,东北地区已有十几万山东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移民人数超过了百万。
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在封禁时期,通过各种途径非法进入东北的,故称“闯关东”,以后一直为世人所沿用。
那么,终清一代,究竟有多少关内人口进入东北地区?当时没有调查统计,只能通过对东北地区人口的增长来推算移民数量。
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地区总人口为1841万,其中,关内移民至少有1000万。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继续实施移民实边政策,移民数量持续增加,整个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移民总数为1983万人,其中在东北定居的910万。
由此可见,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移民约有3000万人,其中约2000万在东北定居。
闯关东移民主要来源于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其中以山东人最多,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次之为河北及河南人。
来东北的关内移民大都是在家乡无法生存,“死逼梁山下关东”的灾民、难民及赤贫者,因此,早期移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后来逐渐扩大到劳务、工商业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移民被工厂、矿山、码头、铁路沿线吸收成为劳工,为东北工矿业的兴起、铁路建设等提供了充
足的劳动力。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移民在东北经营商业。
近代东北地区的商人主要来自关内,逐渐形成了山东帮、河北帮、山西帮等行帮势力,在东北一带实力很强,“汉民至江省贸易,以山西为最早,市肆有逾百年者,本巨而利亦厚”(徐宗亮:光绪《黑龙江述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
民国年间,关内商人经营范围遍及钱庄、粮栈、货栈、当铺等行业,促进了近代东北商业贸易的兴起与发展。
二
人是文化的载体,人口在空间的位移实际上是人口所负载的文化的流动,因此,移民运动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迁移。
人口迁移不仅造成了各种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移,也必然导致移民地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结果是新文化的出现。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之一,闯关东在文化上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汉族移民的进入导致东北区域文化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满族为主体的区域文化逐渐被汉族文化同化;二是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也产生重要影响,汉族传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清代至民国,随着关内移民大批进入东北地区,汉族逐渐成为东北人口的主体,已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以满族为主体的土著民族“起居、饮食、衣服、言语,均与汉人同化”(伯勤:《黑龙江沿岸一瞥》,《中东经济月刊》1931年第7卷第4、5合号,第199页),山东人“移风易俗,使东北完全汉化,厥功尤伟”(黄泽苍编:《山东》,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12页)。
清入关前,作为官方通用语言的满语处于兴盛期,从统治阶层到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能讲满语。
汉人官吏不通满语,则无法参与政事。
入关后,随着关内移民的大量进入,汉族人口超过了满族人口,满语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汉语取代。
尽管从乾隆时期开始,清朝统治者相继采取多种措施来维护“国语骑射”,并对东北地区实施了近二百年的封禁,但这些并没有阻挡住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族移民长期在东北生产生活,与当地满族交往频繁,逐步改变了满语的语言环境,使用满语的人逐渐减少。
东北地区满语的衰落与移民的脚步是一致的,奉天最早,吉林次之,黑龙江最晚。
同治年间还是满汉文并用,到20世纪初东北完全解禁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