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说课稿(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说课稿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配合、适宜、恩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4、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关于白鹭的资料,初步了解。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白鹭的图片,并交流和白鹭相关的知识。
出示PPT。
看了图片,你对白鹭有什么初步感受呢?
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白鹭》,品味、感悟、欣赏,分析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二、了解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
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
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__,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1978年病逝北京。
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生字正确组词
2、正确流利读词
3、写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四、出示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五、自学提示(一)
初读课文,体会白鹭之美
1、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有关白鹭的几幅画面。
六、检查自学结果:
1、找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
给这篇散文定下了基调,通篇文字充满了诗性的感悟和表现力。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色素美: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评价:白鹭“色素的配合”很适宜.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身段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评价:“身段的大小”很适宜.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附图比较)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些,太不寻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
板书
2、指名读课文一、四段。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
2、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
四幅画面:
(1)白鹭形象图:
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结构,长喙和脚。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白鹭垂钓图:
是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画,白鹭在清水里钓鱼,而“田”却成了
画面的“镜框”,在画里,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丽,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
空间是白鹭装饰了田,还是田包容了白鹭,就留给咱们丰富的想像空间。
(3)瞭望图:
这是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
写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上的“嗜好”。
通过“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的细节,通过与“别的鸟”的对比,表现白鹭“嗜好”的独特。
反“望哨”一词用在白鹭上,是把它拟人化了。
可是作者却提了一个问题:白鹭真的在“望哨”吗?并不作回答,留给咱们想像。
(4)晚飞图:
这是一幅动中有静的声景。
黄昏低飞的白鹭,居然成了“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是因为它为乡居生活带来“清澄”和“生命”。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白鹭》一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实质在歌颂什么?
答: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相互交流一下。
①马路天使――城市美容师,多少次车来车往的马路上看到他们,那些默默低头工作是他们的身影;多少次人流穿梭的街巷里,看到汗水和着灰尘流淌,那么闪烁晶莹。
料峭的寒风里,马路上早出现的是他们的身影,当人们还在温暖的梦乡里甜蜜酣睡,他们已经用勤劳开启了城市的黎明。
他们干着平凡的事情,可他们的心灵是多么纯洁和高尚啊!
②教师,园丁――崇高的称号,枝头绽放的鲜花,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
老师整日默默无闻地耕耘着,是他们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禾苗茁壮成长。
四、精读课文,真深入研究。
1、文章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精巧”体现在什么地方?
“精巧”体现在:①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②它的存在,给乡居生活带来了美、悠然和清澄。
2、面对白鹭,文章写到了作者与别人的三点不同的看法。
请一一找出并写下来。
①别人认为白鹭常见,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却认为它是一首精巧的诗。
②白鹭立在小树绝顶,人们认为它在望哨;作者不同意这种看法。
③白鹭不会唱歌,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作者认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
3、“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从文中看,作者
认为白鹭在望哨吗?为什么?
作者不这样认为。
因为“望哨”给人紧张的、“不是安稳”的感觉;而作者却感受到的是白鹭的悠然,这是一种诗意美。
五、课文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
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与白鹭相关的诗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说课稿第【2】篇〗
教学目标:
1、仔细品读全文,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白鹭的美,了解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2、理解本文描写白鹭所运用的独到方法并指出其作用。
教学重点:
作者从常见的动物白鹭身上发现其独特的美,运用多种方法对其美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这平凡的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情感。
(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美并讴歌这种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单元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论美》这是从人的美谈的,而美还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等,自然中的山水风光、花鸟虫鱼、草木林石无不蕴藏着各自独特的美,也都可以用艺术来表现他们的美。
于是有了许多咏物和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和散文。
投影杜牧的《白鹭》诗,让学生说出写的是什么鸟,(除了这首诗请学生再举一些描写白鹭的诗句),引入对白鹭认识的话题,并由学生展示收集到的白鹭图片,(视时间而定)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再展示白鹭的有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后谈对白鹭的印象。
师:白鹭其实是一种很普通的鸟,过去的人们能常常在水塘和田间看到它,因为环境原因现在我们很少看到,同学们能说说对白鹭的了解吗。
(学生介绍收集的有关介绍,后教师投影知识介绍)师说:白鹭因常见而使人忽略了它的美,下面我们来看看大作家郭沫若发现了白鹭身上怎样的美呢。
二、整体感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设想自己在田间水塘边,专注地朗读散文《白鹭》,要求边读边找出文中作者对白鹭独到的感受和评价的几个关键句子,用浪线勾画出来,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和抒发的感情。
(要求学生概括在书上)
师点拨:为什么首尾都说白鹭是一首诗呢?诗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美,“如诗如画”)为什么结尾处又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
诗呢?(散文诗说明白鹭美的内涵丰富,其美反而容易被人忘却,相对而言,散文诗不如诗那么容易被人发现,韵在骨子里就说明白鹭的美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文中“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就说明了这一点。
“实在是一首诗”,“实在”一词,突出了作者对白鹭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对白鹭的喜爱和赞叹。
)(注意概括的方法介绍)
描写了白鹭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抒发对白鹭蕴涵的美的赞美之情。
(老师要注意的是:读文章要3—4分钟,问题1要让学生写出来,全班交流。
老师板书在黑板上。
常见——忘却的美——赞美)
三、精读理解:
师: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赞美常见的白鹭是一首诗,表现白鹭具有诗一般的美处,那么白鹭那韵在骨子里的美到底表现在哪里呢?
请同学们找出了文中描写白鹭美的句子或段落,加以交流。
(教师点拨补充)
师:根据我们找出的句段,请同学们来概括作者在这些句段中表现了白鹭哪几个方面的美?
投影展示,请学生根据画面和文字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文字中所表现的美。
(生读感受)
老师示范:和谐美(三个字抓住关键词:嵌、镜匣)
①外形美(2、5节)————————能看出的美
②和谐美(6)——————————————————作者感
受到的,被人忽略的美
③神态美(7安稳、悠然)———————作者感受到的,被人忽略的美
④动感美(8活力美黄昏乡居)——————————作者感受到的,被人忽略的美
(答案灵活不求全一致。
老师板书)
师总:白鹭是一种平凡的动物,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抒写了它因为常见而被人忽略的这么多的美。
可见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所以我们要善于用心去感受、发现蕴含在平凡事物中的美。
师生共读:罗丹语
老师总结:大家通过仔细品读全文,感受到了白鹭的美,了解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完成了我们今天的两个任务中的一个。
(可以安排学生质疑,主要是第9节的理解)
出示目标回顾第一个目标的达成情况,再让学生明确第二个目标。
四、探讨写法
师:美的事物还要作者采用高妙的艺术手法加以描绘展示。
我们在上学期已学习了《海燕》、《白杨礼赞》《石榴》《马说》等咏物课文,回忆一下作者在描写海燕、白杨、石榴、马等事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突出这些事物的形象和美的。
(对比、烘托、象征、细腻的描绘等)本文也是一篇优美的咏物散文,在状物抒情方面用了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手法:
学生可以找出对比、夸张的手法,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本文在描写白鹭上与众不同的地方。
老师引领:出示工笔与写意画各一,指出二者的区别。
出示《石榴》描写片段,与之比较,让学生发现本文状物抒情的特点:抓住事物的神韵作粗线条的勾勒。
(师生朗读全文感受)
教师小结:回顾目标,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一)语文活动:
观察日记:
要求:
1、描写自然界常见的一草一木一物,表现其独特的美。
2、恰当运用作者状物抒情的方法。
(二)读课本上《散文家谈散文》。
了解作者的观点。
板书
常见————被人忘却的美——————赞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说课稿第【3】篇〗
一、说教材
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第22课《最后一只白鹭鸶》是个童话故事,以“建设开发,也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从一只渴望和人类和谐相处的白鹭鸶的视角,叙述了坪林村的山猪潭因为兴建高级山庄,环境遭到破坏,白鹭鸶也被迫陆续搬走,环抱人士大声疾呼:
还给大自然原来的面貌的故事。
这篇课文内容新颖,语言生动形象,线索清晰而富于变化,通过白鹭鸶的遭遇及“一群痛心疾首的环保工作者”的“遗失启事”说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名林的严肃问题。
课文教育意义很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时做起,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极易激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思想产生共鸣。
课文中还有两段很特边的文字——广告词和“遗失启事”,对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很有帮助。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6个字;理解“痛心疾首”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充分品读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白鹭鸶飞走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品读重点词中理解文章,在反思中感悟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环境保护认识的基础上,明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鹭鸶心理变化的过程,了解白鹭鸶飞走的原因。
四、说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是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情感的钥匙,在本课教学中,创设出与文本描写相应的情境,让学会变成一群白鹭鸶“议论纷纷”;变成一群“环保工作者”大声疾呼??在这样的情景创设之下学生不仅会学习情绪高涨,同时也丰富了自身感受,在角色的变换中真正感受到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以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此时,不用枯燥的说教,不用教师的思想灌输,学生就已经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验到了情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的
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次课中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了坪林村山脚下有个山猪潭,不仅那里的人们过着安逸幸福的生活,而且是白鹭鸶的乐土。
在那里,人们安居乐业,日出而作之时,成群的白鹭鸶在他们头顶自由翱翔、欢叫,日落而归之时,数以万计的白鹭鸶停歇在潭边,尽情的饮水、嬉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闲、安宁的“山居生活图”。
而这静如止水的生活却即将被打破。
原本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一一搬离了,就连白鹭鸶也先后飞走了。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二)、把握主线,品析感悟
1、开书,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最后一只白鹭鸶”为什么飞走了?请找出描写他心理变化的语句,体验白鹭鸶的内心世界。
2、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句1“他想:如果这里变成了山庄,那我们山猪潭不是就更热闹了吗?”指名读。
练习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此时创设情景,角色变换,让学生来充当这最后一只白鹭鸶:“最后一只白鹭鸶,你对未来生活抱着怎样的幻想?”指名交流,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句子。
随后面向全体学生,问道:“其他白鹭鸶们,你有怎样的感受?”此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体会,当然就会异口同声,坚定地答道:“如果这里变成了山庄,那我们山猪潭就更热闹了!”
在这个环节中,针对问题“最后一只白鹭鸶”为什么飞走了,将最后一只白鹭鸶的心理变化作为主线,找出有关句子,联系上下文,通过设身处地想象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向往,体验白鹭鸶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学习会情绪高涨,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我再说道:听到兴建山庄的消息,“最后一只白鹭鸶”不像其他鹭鸶们那样忧心忡忡,“议论纷纷”他想象着将来那热闹幸福的生活,无法理解同类们的“担心”。
他的愿望和幻想正如工地上的大看板上写的那般美好: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给家人一个亲水的空间,给自己一个可以看见白鹭鸶的水域,欢迎入住有山有水的“鹭鸶潭”。
同时出示大看板上的广告语,齐读深化理解,通过朗读升华感情。
这时,学生的体会不深,读起来也就当然贫乏无味。
为了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我又适时引导:是啊!如此诱人的话语,美丽的诺言,不
得不让让最后的白鹭鸶浮想联翩。
多么单纯可爱的白鹭鸶啊!可是他为什么不等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就飞走了呢?这最后一只白鹭鸶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句2“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
他决定立刻就搬家。
”指名朗读
随即将学生进行角色变换:最后的这只白鹭鸶,你为什么飞走了?这时,有的学生说:“这里工程车来来往往,整天轰隆轰隆的,尘土飞扬,我不习惯,所以我要飞走了。
”有的学生说:“这里的大楼越盖越高,,潭边建起了堤防,水田都不见了,我都找不到家了。
”有的学生说:“这里修建了环潭公路,草地不见了,潭边的相思林也不见了,我的家没了。
”还有的学生说:“这里的潭面越来越小,上次去喝水的时候售屋中心的小姐看到我就想看到了怪物,尖叫着:白鹭鸶,真的有白鹭鸶!吓死我了,我得赶快走了”在学生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告白声中,我和学生一起找出描写山庄建设中山猪潭变化的句子和人们看见白鹭鸶时的惊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品析感悟,想象白鹭鸶们飞走时的情景,了解白鹭鸶飞走的原因。
然后课件出示山水被破坏后的景象。
根据图片的变化教师引读。
(师:山庄的大楼越盖越高,水田不见了,草地不见了,潭边的相思林也不见了,潭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笑道当白鹭鸶去喝水的时候,整个潭边的工人,售屋中心的小姐们都跑出来,大叫??学生接读:你看!白鹭鸶,真的有白鹭鸶呢!)
补充材料、创设意境,就课文的“空白处”启发学生对比想象开
发建设前后,白鹭鸶自由翱翔、“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画面和“树木倒塌,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白鹭盘旋流连”的离开场景,同时相机指导朗读,了解山猪潭的变化,体验白鹭鸶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环保意识,从而突破几个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而且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
在学生激情的朗读之后,我再一次就文本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挖掘:美好的广告语掩饰不了人类的贪婪,透过它,我们看到的是“尘土飞扬”看到的是“越盖越高”山庄大楼,看到的是“被砍光了”的相思林,看到的是取代了“水潭”、“草地”的环潭道路。
同学们,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广告词,与你第一次看到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你心情怎样?
此时再次出示大屏幕上的广告词,学生谈感受。
有的学生说:“这些广告词都是假的,是拿来骗人的。
”有的说:“这些开发商心里只有钱,好好地一片乐土就葬送在他们的手中。
”还有的说:“我们要制止这些开发商的行为,还给鹭鸶一片净土。
”当学生情绪高昂,慷慨陈词之际,我饱含激情的说:“是的,我们应该大胆的站出来,及时的揭露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来吧,让我们撕开它的假面具,修改这段广告词。
”
随后,学生们快速拿起了纸和笔,修改起了广告词。
因为抓住鹭鸶心里的变化这一主线,激发了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所以学生修改起来不仅得心应手,而且是百花齐放,有的是??
(三)、回归整体,拓展升华
想象:假如我们就是那群被迫离开自己家园的白鹭鸶,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此时学生已意识到了正是因为人类进行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所以才会出现白鹭鸶无家可归,不得不飞走的局面,因而也就会竭力号召大家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这样一来不仅达到了我预设的结果,而且轻而易举的突破了重难点。
最后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吞噬绿色的正是作出这美好承诺的人类自己。
人类在对自然的无尽索取中破坏着生态结构,威胁着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
让我们随着抗议的环保人士一起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