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雅安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写作教学让学生读的范文应该有两种,一种是比较高的,一种是比较低的。

高的一种是指语文课本中选的文章,是真正典范的文章。

这种文章对学生写作上的借鉴意义,主要在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学到的。

(乙)这种范文虽然不能作为学生写作直接模仿的对象,但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却不可低估。

古人强调’‘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易经》)”,是很有道理的。

高的标准是真正的典范.虽然一时学不到,从长远看是必不可少的。

(丙)肚子里装几十篇上百篇一流的范文,读得烂熟,渐渐地时其中的妙处了然于心,下笔时就自然得到一些要领了。

俗语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周先慎《关于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蹴而就
B . 虽然
C . 烂熟
D . 了然于心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二下·临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阿法狗大胜,人类该怎么办
起源于中国的围棋一向是智者的运动。

其变化多端以及对大局观和战略观的高度要求常常被人称道,围棋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无法战胜人类的最后一项棋类运动。

然而事情发生了变化:最近的人机大战中,电脑阿法狗(AlphaGo)以4:1的总比分将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九段挑落下马。

这不仅是世界围棋史上的大事,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

围棋是中国的国粹,在南北朝时传入日本。

在唐朝年间,两国棋手有过不少切磋。

进入16世纪,日本围棋开始走上职业化的道路,棋手水平开始反超中国。

特别是进入近代之后,中国国力贫弱,围棋水平不升反降。

围棋名手吴清源甚至不惜在抗战期间背负骂名加入日本国籍,以此来维系自己的职业生涯。

国运兴,棋运兴。

日本棋手横行棋坛的时代正是日本国势强盛的时代;韩国棋手称雄棋坛的十年正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十年;而中国棋手统治棋坛的那一年,中国的C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然而,正当人们对世界围棋格局的中国王朝进行展望时,一位“棋手”横空出世,“他”不是中日韩棋手,甚至不是人,而是人工智能棋手﹣﹣阿法狗。

2016年1月27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文章称,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统阿法围棋2015年10月份以5比0的战绩完胜欧洲冠军,这是人类历史上,围棋人工智能(AI)第一次在公平比赛中战胜职业围棋手。

2016年3月,人机大战开始升级:阿法狗的对手换成了韩国名将,世界冠军的获得者李世石九段。

2016年3月9日,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打响,最终比分定格为1比4.阿法狗之所以获胜,在其具备的三个巨大优势:第一,学习能力。

阿法狗的核心技术是深度学习方法,它的围棋知识不是编在程序里的,而是它通过大量棋谱和自我对弈自己学会掌握的。

而且,这种学习能力具有相当大的通用性。

自己学习的能力,使得计算机有了进化的可能。

第二,局部落子和整体棋局着法的平衡能力。

阿法狗通过深度学习产生出来的策略网络(或称走棋网络),在对抗过程中可以实现既考虑局部得失,又考虑全局整体胜负。

而这种全局性“直觉”平衡能力,正是过去我们认为是人类独有的。

第三,超出人类对围棋博弈规律的理解能力。

阿法狗的着法有些超出了人类棋手的预料,但事后评估又认为是好棋。

意味着阿法狗的深度学习算法,甚至可以从大数据中发现人类千百年来还未发现的规律和知识,为人类扩展自己知识体系开辟了新的认识通道。

然而这场人机大战的意义不仅但是在围棋领域,更在于人工智能方面。

一般说来,机器智能主要分为三大类: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

在计算智能领域,以科学运算、逻辑处理、统计查询等形式化规则运算为核心,在有些方面计算机早已超过了人类。

但也有些还无法超越人类,比如复亲符号推理。

在感知智能领域,以图象理解、语音识别、语言翻译、运动控制等为代表,近期由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突破,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始连步趋于实用水
平。

但是,在认知智能领域,以理解、推理和决策为代表,强调“会思考”、“能决策”等,因其综合性更强,更接近人类智能,研究难度曼大,长期以来一直进展缓慢。

阿法狗在深度学习技术上的突破,使其在自主学习、理解和推理能力上取得重大进步,使我们终于在认知智能万面看到了曙光,尽管现在还非常非常的初步。

然而这种进步对人类来说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

由于人工智能在催生更多的聪明武器和自主化无人平台、提高对战场态势的认知速度、拓展认识信息化战争机理的新途径、助推兵棋推演实现真正的人机对抗、使指挥信息系统克服智能辅助上瓶颈等防务领域的巨大价值,必然会被用于战争,如果是这样,恐非人类之福。

(摘自《世界博览》2016年7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围棋大约在南北朝时传入日,历史上两国棋手多有交流。

日本围棋在进入职业化之后,棋手水平开始反超中国。

B . 作为智者运动的围棋以其变化多端和对大局观及战略观的苛剥要求为人熟知,因而围棋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无法战胜人类的最后一项运动。

C . 围棋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日本国势强盛,日本棋手横行棋坛;韩国经济腾飞,韩国棋手称雄;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棋手开始统治棋坛。

D . 围棋大师吴清源背负骂名加入日本国籍,恰恰反映了当时中国围棋水平的落后,棋于若要寻求发展,只能流落海外。

(2)下面的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深度学习方法是阿法狗的核心技术,它的围棋知识不是编在程序里的,而是通过自我对弈自己学会掌握的。

该能力具有相当大的通用性,既可以学习围棋,也可以学习其他。

B . 从大数据中发现人类千百年来还未发现的规律和知识是阿法狗深度学习算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实也为人类扩展自己知识体系开辟了新的途径。

C . 阿法狗在深度学习技术上的突破,使其在自主学习、理解和推理能力上取得重大进步,使人类终于在认知智能方面看到了曙光,而这一领域,长期以来进展缓慢。

D . 以图象理解、语音识别、语言翻译、运动控制等为代表的感知智能领域,由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突破,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超过了人类的水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基于对大数据的深入挖掘。

拓展了人类原有的知识体系,为人类认识未知开辟了新的认识通道。

B . 人机大战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围棋领域,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方面,使人类看到了人工智能在认知智能领域的曙光。

C . 人工智能的巨大进步对人类来说并非全是福音。

因为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被用于战争,其毁灭性将是巨大的,可能毁灭全人类。

D . 由于人工智能在防务领域有着巨大的潜能,机遇中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所以人类一定要慎重对待人工智能,切不可盲目乐观。

3. (9分) (2019高三上·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

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

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

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

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

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

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

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

“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

其中,“兴”是
“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

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
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

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

“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

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

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B . “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

C . 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

D . “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 .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C . 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D . 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

B . 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C . “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

D . 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4. (12分) (2019高三上·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

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

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

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

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

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

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

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

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

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

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

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

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

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

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

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

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

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

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

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

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

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

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

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

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

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

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

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

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
踏地跑了出去。

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

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

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

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 . 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

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

C . 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

D . “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一段“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

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精神生活的贫乏。

B . 演出结束后,敲铜锣的孩子挨家挨户收粮食时,“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这说明羊凹岭人们的慷慨。

C . 文中“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这是二豁子故意为难孩子,想让孩子知难而退,不问自己要粮食。

D . 文章最后第二节,“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敲铜锣的孩子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有点懵,下意识地用敲锣表示感谢。

(3)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8高一上·哈尔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

”②道:导,引导。

(1)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愿太傅幸而图之图:考虑
B . 光闻长者之行长者:年长的人
C .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逮:及,赶得上
D . 所善荆轲可使也善:交好的人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
B .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
C .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
D .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质于秦,即到秦国当人质。

诸侯国之间为了确保协议的可信度,常常将太子作为人质。

B . 太傅,中国古代官职。

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C . 侠士,古代也称之为侠客,大都指不畏艰险的义士。

D . 《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故事。

B . 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 . 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 . 田光自杀既因为要激励荆轲,又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说的是国家大事,愿先生不要泄露”。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②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一下·江苏月考)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与东吴生相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