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园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园地》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园地》1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特点对主要部分详细介绍的方法。

2、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3、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4、阅读文章时要弄清作者重点表达的意思,分清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5、明确在习作时,要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6、体会用不同的词(近义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语言特点;用近义词写排比句。

7、了解寓意吉祥的习俗。

8、养成认真规范书写正楷字的习惯。

9、背诵《长歌行》,并体会诗歌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抓住特点对主要部分详细介绍的方法。

2、体会阅读文章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懂得习作时要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的资料。

2、正楷字书法、字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火把节》《牦牛节》视频片段。

师:隆重而热烈的节日,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赏菊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咱们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习作。

二、新课。

1、创设情境说风俗。

(扮演小导游介绍家乡的风俗)
1组(三五同学为游客,一名同学扮演导游)
导游: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家乡xx,我是你们的小导游,请跟随我走进我们的家乡,走进我们神秘的苗寨。

我来介绍家乡的风俗
游客:哦,还有这样的风俗呀,真是一个神秘的民族。

2组
导游:我们的苗寨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风俗呢,据说
3组
导游:我就参加了那次xx活动,那时刻,别提有多激动,(讲述参加活动的经历)
2、写写家乡风俗。

刚才的小导游们有的选取了最具家乡代表性的风俗,有的介绍了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讲述了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有的为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境,讲的都很生动细腻。

但是,说的再好都是纸上谈兵,我们能不能像大作家老舍、沈从文那样把这个有特点的风俗习惯,用富有特色的语言,把它写下来呢?
(1)确定主题。

可以写一种风俗习惯,也可以写自己参加某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2)列写作提纲,确定重点部分。

①写风俗习惯。

A、风俗习惯的内容
B、特点
C、风俗习惯的来历
D、风俗习惯的意义
E、自己的实际体验。

②参加风俗习惯的亲身经历。

A、参加活动的情况(重点)
B、风俗习惯的来历
C、这种风俗习惯的特点
D、自己的感受(重点)
三、进行习作。

同学们写得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

说风俗,谈家乡,翻来覆去绕不开一个“情”字。

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因此,我们在写家乡风俗的时候,哪怕你写的是最普通的风俗,只要你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感,你的习作就是成功的。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

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透过这种风俗在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园地》2
教学目标
1、交流学习本组例文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的。

2、尝试表达不同情况下的真情实感。

3、理解习作例文的情感的表达方法,并仿照例文进行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学重难点
在习作中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你知道刘勰《文心雕龙》中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什么意思吗?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

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次习作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真情自然流露于我们的笔尖!(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新课。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无论是朱自清的'《匆匆》,还是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那份真情的流露。

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结合这两篇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A: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

如在《那个星期天》中,作者把等待母亲回来时“焦急又兴奋”心情融入到“我”“挨时光”的举动中。

他写道:“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
同学B:我发现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如《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二)初试身手
在同学的交流中,我们已了解了在写文章时几种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下面我们重点谈一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景物中”(借景抒情)这一写法。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请看下面的内容:
路旁的花儿、树上的小鸟。

(同一环境)
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

(高兴)或者(心情好)一直想养狗,妈妈不答应。

(生气、难过)(心情不好)
路旁的花儿向我微笑,树上的小鸟唱着歌儿向我祝贺!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嘲笑我!
由此可见:同样的环境,因为心情不同,因而导致你的感受也不同(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的状况就不同)。

下面,我们就初试身手吧!(出示要求)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走在小巷里好:
不好:
奔跑在田野中好:
不好:
弹琴好:
不好:
钓鱼好:
不好: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园地》3
教学目标
1.学会怎样阅读。

2.学会交流阅读心得。

3.能借助批注梳理思路。

4.能以梗概的形式,用十分简练的语言介绍作品。

教学重难点
怎样阅读及交流心得能以及写好作品梗概。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名著《列那狐与猎人--真假狐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那么这位益友会给你带来哪些收获呢?换言之,你读这本书时有哪些收获让你受益呢?今天我们就来交流有关读书心得的问题。

(板书: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就同读一本书而言,不同的读者收获(心得体会)也是不一样的。

二、新课。

(一)同读一本书
1.讨论你将围绕哪些话题进行交流心得体会。

总结出:
(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要内容)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3)有没有地方让你感觉困惑,或是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4)读这本书时,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6)故事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你借鉴学习的?
2.强调交流时的注意事项:
(1)上面的话题在我们交流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两个,不用面面俱到,因此在阅读时,你要针对你选的话题进行全面的思考。

(2)可以借助批注梳理自己思路,从而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表达观点时要以所读书的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到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有说服力。

(4)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3.出示同一本书。

4.交流心得。

5.布置作业。

阅读名著《那列狐与猎人》。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园地》4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莫过于它的真情自然流露,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用情打动人、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真”的含义的呢?“真情”呢?
(1、真人真事。

2、亲身经历。

3、符合客观实际的事等)(真实的心情或感情)
也就是说,通过真人真事来体现真实的心情或感情。

对了,课本中就有两篇习作例文,我们来看看这两篇例文是怎样表达出作者的真情的。

默读课文,谈谈你对批注的看法。

二、新课。

(一)例文1《别了,语文课》
1、结合批注默读课文。

2、自己总结写法。

(1)用几个具体的事例来流露真情实感。

(2)利用“独白”,直接表达心情。

(也叫直抒胸臆)
(3)挑选典型的事例,详细介绍。

3、交流。

(二)例文2《阳光的两种用法》
1、结合批注默读课文。

2、自己总结写法。

(1)讲述事例来流露真情实感。

(2)用“某一事物”来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

(三)拓展例文阅读――《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1、出示《秋天的怀念》(课文略)
2、讨论写法。

(1)精描细绘见真情(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2)万事求实见真情。

(3)直抒胸臆见真情(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

(4)巧妙地安排结构(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

(四)归纳总结写作方法。

1、具体事例见真情。

2、精描细绘见真情(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3、直抒胸臆见真情(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

4、景物(生活场景)描写见真情(借景抒情)。

(五)选材提示。

这是老师对亲情的理解:
1、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母亲端上的一碗蛋炒饭。

2、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父亲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的手掌。

3、亲情是在父母疲惫时我双手奉上的一盏清心的茶。

(六)习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园地》5
教学目标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评价人物。

2.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3.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学重点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2.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教学难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本单元学的几篇文章吗?
1.展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说一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并说一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出示文中重点的语句。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讨论人物性格特点。

3.探讨评价人物的角度。

《骑鹅旅行记》(节选)中的尼尔斯是个怎样的男孩?除了顽皮、淘气,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孩子?(从他担心父母发现雄鹅不见后会伤心可以看出他其实也是个好孩子。

)
4.教师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

(1)我们要结合事件,对人物作出评价。

例如,汤姆8226;索亚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冒险的人,这是从他五次历险的经历中分析出来的。

从他叙述历险经过时,添加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大肆渲染了一番,可以看出他的有趣和有点儿虚荣心的特点。

评价人物要立体、全面。

例如,《骑鹅旅行记》(节选)中的尼尔斯有淘气、顽皮的一面,也有有孝心的一面。

经历了骑鹅旅行之后,他更是变成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真诚、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

(2)评价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的鲁滨逊,正是由于受当时英国的航海和冒险热潮的鼓动,而参加的冒险活动。

(3)塑造人物可以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通过这些描写可以分析出人物性格,这样就能更好地评价人物。

例如,《骑鹅旅行记》(节选)中“‘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

’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又忘记了他是多么弱小无力。

他一下子从墙上跳下来,跑进鹅群里,用双臂抱住了雄鹅的脖子。

”这些心理、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尼尔斯有孝心、勇敢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读下面的例句,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读后交流:加点部分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第一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人们的喜悦和激动。

第二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节到来的速度之快。

第三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八儿的高兴程度。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不同心情。

)
2.从“盼望、饿、安静、喜欢、厚”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1)盼望:漂泊异乡的儿子要回来了,母亲觉得一天的等待仿佛过了一年。

(2)饿: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他觉得自己的前胸已经贴在了后背上。

(3)安静:校园里安静极了,连树叶落到地面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4)喜欢:蒙蒙非常喜欢那本书,恨不能把那本书都装进自己的肚子里去。

(5)厚:东北边陲的雪下得可真厚啊,一脚下去直接没过了腰。

(二)第二题。

课件展示句子:下面是《汤姆8226;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这天晚上的伟大场面是这个小镇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写出了场面的伟大,同时给人无尽的遐想,可以是辉煌的,也可以是激动人心的
“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激动的心情。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的内容,并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

(题目中涉及的词语都是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特定称谓。

)
3.全班交流每句话的意思。

(1)13岁:豆蔻年华。

释义:出自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2)15岁:及笄之年。

释义: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3)20岁:弱冠之年。

释义: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为体犹未壮,所以叫作弱冠。

(4)30岁:而立之年。

释义:出自《论语8226;为政》:“三十而立。

”指年至三十就可自立于世。

后来就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5)40岁:不惑之年。

释义:出自《论语8226;为政》:“四十而不惑。

”指年至四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

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6)50岁:知天命之年。

释义:出自《论语8226;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指年至五十,能了解上天的意志和人的命运。

后来就用“知天命”指人五十岁。

(7)60岁:花甲之年。

释义:旧时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复杂。

(8)70岁:古稀之年。

释义:出自唐代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来就用“古稀”指人七十岁。

(9)80~90岁:耄耋之年。

释义:耄耋:指老年,高龄。

出自汉曹操《对酒》:“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后多用“耄耋”指人八九十岁。

(10)100岁:期颐之年。

释义:出自《礼记8226;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

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4.尝试背诵。

教学反思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习得阅读名著的方法。

2.通过词语比较,了解通过夸张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人物心情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3.了解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并积累背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园地》6
教学目标
1.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并且能够做到不懂就问或者及时查资料。

2.懂得文言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能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阐述出来。

3.积累名言警句,养成思辨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都是哪种类型的?你用多长时间可以读完?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分别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阅读速度快的同学。

)
2.表扬阅读速度快的同学,让学生交流自己提高阅读速度的心得。

3.关于阅读课外读物,特别是一些名著,要边读边思考,阅读完后可以写写心得体会,和平时训练的习作一样,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要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对于一知半解的问题要查资料,确保准确。

4.小结: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多读名著。

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并写下心得。

对自己的习作,要多读几遍,发现问题时用修改符号仔细修改。

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查资料或者向人请教,等等。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去推导成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不以为然过犹不及赴汤蹈火
学生齐读后思考:这些画横线的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走:跑。

弗:不。

俱:都。

然:是,对。

及:达到。

汤:热水。

)
2.课本“词句段运用”还有两个句子,先读一读,再和同桌一起交流句子的主要意思。

3.检查反馈,全班交流。

(1)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说明任何科学发明或者真理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研究、探讨、解决问题中得来的。

)
(2)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写出了阅读的好处。

)
4.在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不少值得细品的语句,请找出来,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品味,说说这些语句的主要意思。

5.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习“书写提示”。

1.教师展示楷书和行书各一张,学生先说一说两种书法的区别,再读一读展示的相应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区别。

学生交流。

(发现:楷书的笔画每一笔都很规范,笔画与笔画之间不互相牵连,所以,楷书写
起来相对速度较慢。

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草书那样难写
难认,又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但是,行书的连笔可以加快书写速度。

)
2.学生齐读这两种书法的书写文字,全班交流。

3.展示赵孟楷书《三门记》。

(1)学生对比认识其楷书内容;
(2)学生自由讨论其楷书特点;
(3)总结。

(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变”“通”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古文中的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周易》,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不受阻塞,才能不断地发展。

第二个句子出自《礼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第三个句子出自《荀子》,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蓝
草更深。

第四个句子出自《淮南子》,意思是:如果对人民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对就好。

教师简单介绍出处及作品情况。

)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才是永恒的规律。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外阅读的循序渐进性,学习名著要多读多练多思考,同时积累了有关变通的名言警句。

同学们要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园地》7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试着将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习作中。

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出示课件】出示“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引题:同学们,有一句话叫做“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开头要像放鞭炮一样,一鸣惊人;结尾呢,应该像撞钟一样,清音有余。

可见,写开头和结尾多么重要呀!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好作文,真正当个小作家,我们这堂就来学习优秀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二、引用例子,讲解方法。

文本资料:学生自己读文本资料,再分析作用。

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呢?(板书:开头)
【出示课件3】总结开头的方法及作用:(板书)
1.点题式。

即一开头便照应题目,简洁明快,开门见山。

(一学生读此方式的开头,比如我们学习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点题式。


2.设问式。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这也是我们常用的开头方式,《藏戏》一文的开头就是设问式。

(学生读)
3.描写式。

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动物,总之用美的语言写出特点。

例如《草原》再介绍非常好用的开头方式:
4.引用式。

引用名言警句、诗歌、谚语、人物语言等。

(举例)
假如我想写有关父母的爱的,可以引用我们学过的什么名言呢?“父母是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


那如果我想写有关努力学习的,我可以引用哪句古诗呢?
【出示课件4】总结结尾的方法及作用:
那结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呢?(板书:结尾)
1、首尾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