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分型诊治解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多个病因
南伦敦改良TOAST-八型
16
SSS-TOAST(stop-stroke-study)
狭窄≥ 50% 或<50%但有易损斑块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直径<2.0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肯定
肯定 很可能
肯定 很可能
肯定
无确定病因 难分类病因
很可能
可能
很可能
可能
可能
可能
临床表现
不强调皮层损害,但仍保留腔梗症状 增加了大动脉粥样硬化中分水岭梗 死和多发微小梗死的意义
17
诊断 依据
梗死灶影像
辅助检查
韩国改良-TOAST特点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小动脉疾病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颅内或颅外相应 动脉粥样硬化 系统性动脉 粥样硬化
亚型
大动脉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相应的颅内外主要大动脉狭窄&g定的病因 2级:因果关系不确定
3级:不可能是本次卒中的直接原因(但疾病
存在) 0级:不存在某种疾病(病因) 9:未进行检查而不能分级
23
A-S-C-O分型举例1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小血管病 心源性 其他病因
A1
S3
C1
O3
举例:一个病人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狭窄70%,有弥漫 白质损害,有房颤,还有血小板计数70万
循环共存的在时间上很接近的包括皮层在内的梗 死灶 无相应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易损斑块或 狭窄≥50% ) 无心源性卒中证据 不存在能引起急性多发梗死灶的其他原因,如血 管炎、凝血系统疾病、肿瘤性栓塞等 有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斑块≥4mm或 40 表面有血栓形成)
诊断标准
hs-CRP、HCY等) 心脏(常规十二导联ECG、超声心动图) 血管影像(Duplex、TCD、CTA、MRA、DSA) 斑块性质(Duplex、CTA、DSA、TCD-MES、 HR-MRI) 脑梗死结构影像(DWI、Flair、MRI-T2、SWI) 必要时特殊诊断方法
血免疫学指标、凝血系统检查、TCD发泡试验、经食33
CISS第三稿
CISS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穿支动脉疾病
其他病因
病因不确定
主动脉弓
多病因 无确定病因
颅内外 大动脉
检查欠缺
载体动脉斑块 堵塞穿支
动脉到动脉 栓塞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36
穿支动脉疾病
颅内外大动脉 粥样硬化
主动脉弓粥样 硬化
心源性卒中
37
CISS第三稿
CISS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2007年 CCS-TOAST
2007年 韩国-TOAST
强调了穿支动脉区梗死在动脉粥 28 样硬化性梗死中的重要性
逐渐淡化腔梗诊断
1993年 TOAST
小动脉病变就是腔梗,有直径和 临床表现双重要求 保留了腔梗的临床表现,但直径 扩展到<2cm 同上
2005年 SSS-TOAST
2007年 CCS-TOAST
经典TOAST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狭窄>50%
直径<1.5cm
临床表现 梗死灶影像 辅助检查
是否有皮层损害以及腔梗综合症 强调是否有皮层损害 狭窄>50%
诊断依据
15
TOAST-五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颅内动脉 颅外动脉
高危
中危
小动脉 闭塞
A1-S3-C1-O3
24
病人的A-S-C-O病因图
A1-S3-C1-O3
25
从1993年-2009年病因分型的演变 趋势
强调辅助检查的重要性,弱化临床表现
TOAST第一次把辅助检查作为分型的重要依据
26
血管检查中,从只是关心狭窄程度发展到同 时关心斑块的易损性
1993年 TOAST
相应大动脉狭窄>50% 相应大动脉狭窄>50%(肯定) <50%(可能的) 相应大动脉狭窄>50%或 <50%但有溃疡或血栓(肯定)
A-S-C-O分型(表型)
21
A-S-C-O分型要点
充分考虑了多病因常混合存在的情况 引入循证的诊断证据级别
再把各种不同病因根据循证级别进行分级和
罗列 最终每个病人都会得出一个A-S-C-O型,而并 非是其中的某一型 (A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S小血管病;C心 源性;O其他) 22

12 12 2018/11/28
CT分型:
按照病灶的大小和多少分: 1、大梗死灶:超过一个脑叶,5cm以上。 2、中梗死灶:小于一个脑叶,3.1-5cm 3、小梗死灶:1.6-3cm。 4、腔隙性脑梗死:1.5cm以下(0.2-1.5) 5、多发性梗死:多个中小血管及腔隙梗死。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
无论何种类型梗死灶,有相应颅内或颅外大动脉
粥样硬化证据(易损斑块或狭窄≥50%)。对于穿 支动脉区孤立梗死灶类型,有以下两种情形都归 到此类:1)其载体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HRMRI)或任何程度的粥样硬化性狭窄;2)其近端 相应大动脉有易损斑块或狭窄≥50%。如未能做载 体动脉HR-MRI,或TCD、MRA、CTA或DSA未 能发现≥50%的狭窄,则分类到穿支动脉疾病 如果是非穿支动脉孤立梗死灶类型,则需排除心 源性卒中 41 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CISS第二稿
CISS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心源性
急性穿支 动脉远端闭塞
可能 可能 很可能
肯定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主动脉弓 穿支动脉 口 颅内外 大动脉
可能 很可能
肯定
可能 很可能
肯定
无确定病因 难分类病因
很可能
肯定
粥样硬化血栓性 穿支闭塞
动脉到动脉 栓塞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35
2007年 韩国-TOAST
完全抛弃了腔梗概念,采用了穿 支动脉梗死,直径不是一定的 29
总结一下
病因分型诊断中辅助检查很重要 动脉狭窄很重要,斑块的易损性也越来越受
重视 大动脉粥样硬化梗死特点更注重分水岭区梗 死和穿支动脉区梗死 腔梗的概念被淡化,采用穿支动脉孤立梗死 灶,不强调直径
19
韩国改良-TOAST特点
没有严格标准 直径<2.0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心源性 小动脉疾病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如果相应动脉有狭窄或闭塞
有系统性 粥样硬化证据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无系统性 粥样硬化证据
病因不明
此外,完全抛弃了腔梗综合症临床表现 部分抛弃了腔梗灶直径,也不考虑皮层梗死灶在大动 20 脉粥样硬化或心源性栓塞中的重要性
而各种影像技术在不断发展,使更确切的病因和发病
机制诊断可以更加深入
目的:
以TOAST病因分型为基础,采纳韩国改良-TOAST的
某些理念,结合穿支动脉病理以及近年来大动脉粥样 硬化梗死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设计了包括病因和发32 病机制分型的CISS
梗死灶影像和辅助检查
血液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全套、
脑卒中分型诊治解析
神经康复一科
1
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步骤
1. 2.
3.
4. 5. 6. 7.
缺血性卒中的初步诊断 急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 卒中的血管损伤的判定 评估卒中全身危险因素 卒中机制 卒中的严重程度 病人因素
2
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步骤
1. 2.
3.
4. 5. 6. 7.
缺血性卒中的初步诊断 急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 卒中的血管损伤的判定 评估卒中全身危险因素 卒中机制 卒中的严重程度 病人因素
大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弓
颅内外 大动脉
38
背景:
主动脉弓粥样硬化
经典TOAST和韩版TOAST都没有提到
SSS-TOAST和A-S-C-O将其归类到心源性
CISS
因为其病理是粥样硬化,因此,归类到大动脉
粥样硬化
39
诊断标准
主动脉弓粥样硬化
急性多发梗死灶,特别是累及双侧前循环或前后
6
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步骤
1. 2. 3. 4. 5. 6. 7.
缺血性卒中的初步诊断 急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 卒中的血管损伤的判定 评估卒中全身危险因素 卒中机制 卒中的严重程度 病人因素
卒中病因及病理 生理机制 -----对卒中诊治 重要意义
7
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步骤
1. 2. 3. 4. 5. 6. 7.
4
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步骤
1. 2. 3. 4. 5. 6. 7.
缺血性卒中的初步诊断 急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 卒中的血管损伤的判定 评估卒中全身危险因素 卒中机制 卒中的严重程度 病人因素
1. 2.
血管病变部位(心脏、大 动脉、主动脉弓、颈部血 管、颅内血管) 血管损伤的原因(心脏— —附壁血栓、AF、瓣膜病 、PFO、心内膜炎)(血 管——动脉粥样硬化中度 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破裂、夹层动脉瘤、血管 痉挛、纤维肌发育不良、 动脉炎)

13 13 2018/11/28
Lanksch脑水肿分级
一级水肿:病灶边缘2cm以内。一般不用脱 水。 二级水肿:水肿达到单侧半球的1/2。用3/日 脱水,7-14天。 三级水肿:水肿超过单侧半球的1/2。用4/日 脱水,或Q4h×5/日,时间需要更长。

14 14 2018/11/28
1. 卒中-假卒中 2. 缺血性卒中-出 血性卒中-静脉 系统血栓
3
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步骤
1. 2. 3. 4. 5. 6. 7.
缺血性卒中的初步诊断 急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 卒中的血管损伤的判定 评估卒中全身危险因素 卒中机制 卒中的严重程度 病人因素
1. 缺血性脑损伤的 严重程度 2. 脑低灌注的持续 时间和严重程度 3. 判定血管闭塞的 程度
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包括:(1) 与本次责任病灶不相关的其他颅内或颅外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2) 动脉造影(CTA或DSA)证实的冠状动脉闭塞性 病变;(3) 动脉造影或血管超声证实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或闭塞性疾病。
18
韩国改良-TOAST特点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心源性
小动脉疾病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亚型
把粥样硬化斑块和斑块基础上的血栓形成作为共同的病因 也考虑了狭窄程度和斑块易损性双重因素
5
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步骤
1. 2. 3. 4. 5. 6. 7.
缺血性卒中的初步诊断 急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 卒中的血管损伤的判定 评估卒中全身危险因素 卒中机制 卒中的严重程度 病人因素
1. 2.
3.
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 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 ) 易栓症(抗磷脂抗体综合 征、红细胞增多症、血小 板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 血症、蛋白C缺乏症、蛋 白S缺乏症、ATIII缺乏症 、凝血酶变异) 其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005年 SSS-TOAST
2007年 CCS-TOAST
2007年 韩国-TOAST
相应大动脉粥样硬化 而狭窄>50%作为亚型
27
更新了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梗死灶 类型的认识
1993年 TOAST 2005年 SSS-TOAST
梗死灶累及皮层 不再强调要有皮层梗死,提出了 分水岭区梗死和多发微小梗死灶 同上
30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脑卒中最新分型-CISS分型(改良TOAST)
31
CISS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
尽管继TOAST之后,SSS-TOAST和韩国改良-
TOAST都各有其优缺点 但上述分型都:

对穿支动脉区梗死的病因诊断仍有缺陷 无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分型
1. 2. 3. 4. 5. 6. 7. 8.
年龄 既往功能状态 并发症 伴发病 心理 社会 经济 价值取向
9
完整的诊断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
------进展性卒中的治疗
出现全身 并发症 治 疗 并 发 症
血栓向近 心端扩大
脑灌注 压下降
再灌注 损伤
脑水肿
抗 栓 治 疗
提 高 灌 注 压
清 除 自 由 基
道超声、高分辨斑块磁共振等
CISS第一稿
CISS 缺血性卒中病因和发病机制分型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心源性
小/微血管
其他
肯定 很可能
原因不明
粥样硬化血栓性 穿支闭塞 动脉到动脉 栓塞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肯定 很可能
可能
肯定 很可能
可能
无确定病因 难分类病因
可能
玻璃样变
粥样硬化
34 肯定 很可能 可能 肯定 很可能 可能
缺血性卒中的初步诊断 急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 卒中的血管损伤的判定 评估卒中全身危险因素 卒中机制 卒中的严重程度 病人因素
1. 临床:NIHSS 2. 影像:部位/大 小
8
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步骤
1. 2. 3. 4. 5. 6. 7.
缺血性卒中的初步诊断 急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 卒中的血管损伤的判定 评估卒中全身危险因素 卒中机制 卒中的严重程度 病人因素
治 疗 脑 水 肿
10
缺血性型卒中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型
11
OCSP分型
1、全前循环梗塞:完全大脑中动脉(MCA)闭塞的表现, 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 面积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塞:MCA远段主干及各级分支或ACA及 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3、后循环梗死:椎基底动脉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或小脑 梗死。 4、腔隙性梗死:表现为腔梗综合征,大多是基底节、桥脑 小穿通支闭塞。 过去的概念认为腔梗是良性梗死,临床研究提示,一年的死 亡率很低,但5年内的卒中死亡率是人群的4倍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