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
(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
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
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
1 .译介学(误读)
2 .形象学(“他者” )
3 .接受学(重视接受)
(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
2 .文类学
3.比较诗学
(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
(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
◆跨学科的研究
1.文学与艺术
2.文学与宗教
3.文学与社会科学
4.文学与自然科学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
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
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
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1.观点
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
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
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
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
2.代表人物:
①梵第根
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主张以一国的作品作为解释另一国作品的出发点,进行事实联系的考证。

b.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是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

总体文学: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

c.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也就是后来的“影响研究”。

d.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精细而准确的考据”而排斥审美批评和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

②卡雷,强调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开创了“形象学”。

③基亚,将定义比较文学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总之,第一阶段以影响研究为主的法国学派成绩显著,奠定基础,成为独立学科,确立地位。

二、美国学派(审美批评研究)
1.观点
①提出了“平行研究”的新方法,主张应当从美学的角度对照分析各民族文学的体裁、主题、形象、艺术手法等的异同,通过异同原因的探讨,找出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如:明代冯梦龙《杜十娘》与同时代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市民阶级的兴起,市民趣味的体现)。

②提倡跨学科研究。

③打破“欧洲中心说”,把比较文学的研究扩展到全世界。

④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

2.代表人物:
韦勒克,反对孤立地研究国别文学史,批评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
方法,不赞成梵第根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隔开将美学评价排除在比较文学之外的做法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

总之,比较文学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
1.共同点:都赞同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

2.不同点:①在研究方法上,美国学派将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的表研究纳入
比较文学之中,同时还主张跨学科的研究。

②在研究方法上,美国学派从对文学外在关系历史证实转向了文学
内在结构的文学分析。

3.融合:
①法国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批评法国学派的狭隘,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

②美国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指出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虽然发生激烈的争论,但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4.教堂山会议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

韦勒克宣读了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评。

这篇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学者的宣言书,并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这次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转折点,法美两国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

于是,比较文学理论更趋成熟,这一学科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四、环球文学
指世界上所有文学与作品的总和,或所有民族文学的结合体。

作品平等,可作研究对象。

在批评方法上主张多元,倡导东西方文学比较。

五、前苏联学派主要观点:
①前苏联把比较文学改为“历史比较文学”把比较文学分为“类型学”和“文学联系与影响”两部分;
②把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间的文学比较也纳入比较文学的范围;
③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对文学的影响;
④重视维护文学的民族特性;
⑤反对“欧洲中心论”却流露出“苏联中心论”的倾向。

代表人物:
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课程,比较文艺学研究,形式主义流派就俄国作品与西欧作品进行比较。

六、中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着重研究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用影响研究的方法);
②着重研究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异同及导致异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原因,探索各民族的特点及发展规律(用平行研究的方法);
③积极开展中西诗学比较;
④提出“阐发研究”的新方法;
⑤赞成苏联学派的观点。

代表人物: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等人提出建立“中国学派”的设想
【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七、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促使国际比较文学界进行反思和探索,推动着比较文学向更新更高的阶段前进。

1.第一股潮流是理论大潮。

6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出现了令人注目的所谓“诗学复兴”现象,大批的理论著作面世,各种新的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接踵而至,冲击着西方的比较文学界。

积极作用:比较文学理论化,一是指研究对象从传统研究的课题转向理论性课题拓展,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二是侧重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它的理论指导、理论基础、理论架构。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负面作用:忽视对文学作品的具体研究,忘记其审美分析与文学性因素。

2.第二股潮流是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西方学者的自觉,把目光寄托在东方文学身上。

率先开展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是旅居海外的华裔学者,刘若愚(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文论)、叶维廉(模子说)、叶嘉莹(用西方理论来解读中国古代诗歌)等,中西皆通。

他们试图用西方文艺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释中国的文学理论,辨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同时他们反对迷信西方理论而削足之举。

3.第三股浪潮是“文化研究”热潮。

在这股浪潮的冲击和推动之下,比较文学界对文化理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在文本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的视角,在文化层面上探寻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总之,呈现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相结合的趋势。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方法
一、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
1.跨越性
是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

只有那些跨越了民族界限、文化体系界限、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不具备跨越性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便不是他的研究对象。

举例:譬如“莎士比亚在中国”“歌德与杜甫”一类的研究课题,由于他们跨越了国家民族的界限,属于两种民族文学间的比较研究,
因此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而“莎士比亚在英国”“李白与杜甫”这样的课题,由于他们
属于民族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不具备跨越性,因而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文学与音乐”“佛教对中国诗词的影响”是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属于比较文学。

而“诗词曲赋异同论”一类的题目不具有跨越性,便不属于比较文学。

2.可比性
可比性来自客观存在,不应该是人为的、外加的东西。

作为意识形态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这些规律与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异性,这些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举例:阿Q与堂〃吉诃德,表面看来无法比较,然而研究者从他们的内在精神来考察,就发现了他们的可比性。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和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似乎风牛马不相及,当研究者把非主要人物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的时候,这两个形象就显出了它们独特的比较研究的价值。

◎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关系有三个方面
①亲缘关系
各民族文学之间联系、接受与放送②类同关系
跟民族文学之间相关、相同与相异③交叉关系
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跨越性
比较研究的课题和目的必须在文学上;不管研究中涉及文化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内容有多深多广,研究过程应该紧紧围绕着文学这个中心,有利于解决文学问题。

综上所述,文学性、可比性、文学性是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三者缺一不可。

二、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A.影响研究
1.概念
就是要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2.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为放送、传播、接受三方面,由此也可划分出三种学问:
①流传学
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②渊源学
这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的来源。

这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目的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媒介分为个人、环境与文字材料等三种,文字材料最为重要。

译介学也属此类。

B.平行研究
1.概念
是指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可以把不同时代、地域、地位、水平的作家作品都放在可比性的条件下,在一定的研究目的的选择下,进入研究视野。

它注重的文学现象间的相似与相异,通过异同的比较来发掘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探讨其内在联系,研究文学的共同规律及其民族特性。


2.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平行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类学
指对文学种类、文学体裁的比较研究。

②主题学
即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的表现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

③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各民族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诗学泛指一般文学理论)。

④形象学
专门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的他民族(异国)的形象,研究在不同文化体系中,文学作品如何构造他种文化的形象。

C.历史类型学研究
前苏联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继承了19世纪末的“历史比较学派”创始人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观点,文学发展是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处于人类社会同一发展阶段上的不同民族,由于其心理过程的一致性,会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文学现象。

20世纪20-30年
代,日尔蒙斯基继承前说,提出“历史类型学”。

D.阐发研究(中国学者的创造)
1.定义
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它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2.特点
阐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地借用文学理论模式的比较文学研究策略和方法。

其核心是跨文化的文化理论,因此具有普遍意义。

现代阐释学强调对作品理论的纵向历史性,为阐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阐发研究是双向的,相互的。

我们要考虑其是否适用于具体的阐释对象,使阐发研究走上科学之路,防
止主观随意性。

E.跨学科研究
1.定义
就是着眼于文学与它外部的联系,把文学与人类的其他知识领域以及其它创造性活动,作为两个比较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包括他们之间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印证、相互阐发的关系,相互对立、相互促进的关系等,从一个新的层面来认识文学的特征和本质。

2.表现
文学与艺术的其他门类: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始彼此关联、相互渗透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 1、2是比较文学史上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1.历史的实证的方法:
注重事实的考据,力求根据各种途径(传记、日记、书信、回忆录、游记、访谈录等)探微索隐,搜取文学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事实(作品与作品之间、作家与作家之间、文学运动与文学运动之间等),以确凿的证据来说明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2.审美的批评的方法:
运用审美的批评的方法,致力于发掘文学现象之间,主要是无事实联系的文
学现象之间的内在美学价值。

3.阐发法:
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它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这是中国学者的创造。

4.异同比较法:
跨文化的“异同比较法”,既有类比,又有对比,从求同出发,进而辨异,进而探究其深层原因。

同时,在异同的比较中,发现各自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价值,寻求相互理解沟通与融合。

5.文化模子寻根法
简称“寻根法”,叶维廉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模子,不要用一个既定的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文学之上。

中西比较文学首先要求其“共相”,即“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与美学据点”,共相的寻求应以文化模子的寻根为基础,从两个模子同时进行寻根探源。

第二编文学范围内部的比较研

第一章文类学
一、概念
1.定义
文类学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它属于文学批评的一
支。

2.文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1)文学的分类
①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②四分法:诗歌、戏剧、小说、散文
③童庆炳分类:典型、意境、意象(再现类、表情类、表意类)
(2)文学体裁研究
“缺类”现象,即一种文类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有,而在他果或他民族文学中则没有。

这个现象是文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表现得最为明显。

(如中国古代有没有叙事诗的传统?中国戏剧为何产生晚?中国
有无悲剧,若存在,悲剧在中国为何没有象希腊悲剧那么具有崇高的地位?有无史诗?
(3)文类理论批评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全收50篇,上编论文类历史,即文类在不同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下编则是文类理论,考察文类的美学问题。

刘勰认为文体还是可以归纳的,“若总归其途,则数穷八体”,归纳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体。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共26章,其中谈悲剧多达14章。

张静二因此认为,《诗学》根本上就是悲剧的诗学,并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与刘勰的理论相比较。

(4)文类实用批评
即从文类观点来探讨具体作品。

目的有二,首先是建立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某些作品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可以经由文类的观念找出来加以沟通结合,可以通过识别其文类来了解作品。

如李商隐《锦瑟》是底是爱情诗、悼亡诗、咏物诗或是自伤诗,争论了近千年,无有结论,只有明辨文类,才易把握作品。

(5)文学风格的研究
风格属评议分析,其研究实际上是比较文学与语言学的结合。

例:鲁迅与果戈理(幽默、讽刺)、契诃夫(人物少、简洁)的
风格的比较。

二、中外文类比较研究方法举要
1、影响研究举要。

从影响研究着手,可以探讨一种文体如何从一国流传到另一国,以及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变异。

对这三者之间的可能联系是个大胆的推测,是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绝句鲁拜体十四行诗
中国波斯欧洲
2、平行研究举要。

中外小说比较研究举例,中国则没有长篇叙事文学的源头。

中国长篇后来的发展轨迹也不如西方分明。

3、中外文类研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文类的混杂性。

在多数具有一定长度的作品中,文类都在不同程度上混为一体;一首稍长的抒情诗总会含有小说和戏剧成分。

一部稍长的小说,也会出现诗和戏剧的成分。

一出稍长的戏剧,同样免不了渗入诗和小说成分。

如《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很好的短篇小说,记事言情,事事都到,而《木兰辞》更经济。

杜甫《石壕吏》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是很好的短小说。

②文类与时代。

文类总是一种历史承传的产物,决定文类选择的重要因素是时代。

每个时代和潮流都有一定文类为代表,如:西方古典主义时期文类代表是悲
剧、喜剧,启蒙运动则是“市民剧”(歌德《浮士德》,席勒《阴谋与爱情》都是剧本),哲理小说等。

中国有汉乐府诗,汉赋、六朝文(散文)唐诗、宋词、宋话本、元曲(杂剧)明清小说。

中西不同时代文类,同样是有可比性,可以取长补短,有研究意义。

③文类与作家。

作家遵循一定文类,又在一定程度扩张它,优秀作家一般不是文类发明者,又一定程度扩张它(变异)
第二章主题学
一、主题学研究概括
1.主题学定义
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的学问。

2.主题研究与主题学的区别
(1)一般的主题研究探究的是一作品或某一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而主题学研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与形式。

(2)主题学直到19世纪才开始发端,而主题研究则是有了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就已经开始了。

2.母题(motive)与主题(theme)
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母题具有客观性。

主题即深藏在作品内部,通过思考和解读才能浮现出来的,作者对生活及其所描写的事件的总的看法。

一般来讲,比较文学中的主题不同于一般文学理论中的主题,在比较文学中往往把主题看成是抽象的。

不同作品有不同主题,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的主题又往往反映着许多无法解决的人类共同难题。

区别:
①主题是抽象的,有主观性;母题是具体的,客观性,无倾向性。

②母题总是那么几个:爱与恨、生与死、聚散离合、喜怒哀乐等等,而主题是无限的。

联系:
一旦母题有了倾向性,有了褒贬意义,它便上升为主题。

可以说,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而母题则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的基础,同时它又在主题中获得再生。

例:《龟兔赛跑》通过对“骄傲”、“意志”、“毅力”几个母题的组合,得出主题——骄者必败,坚持到底就能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