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2年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2022年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考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
一、课外阅读提升。
滴水穿石的启示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
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
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qiè)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
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
但他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zī)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1093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
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
就是到了晚年,他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正是因为齐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
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联系上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微不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本文一共写了三位有恒心,有毅力,最终成就事业的人物:
a.明代著名医药学家______,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______;
b.美国发明家______,毕生孜孜不倦,拥有1093项______;
c.现代著名书画家____,不教一日闲过,书画技艺达到______。
3.“滴水穿石”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延伸阅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林冲)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①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朝那庙里来。
进了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②进入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
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
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有爆响声。
林冲跳起身来,从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
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
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
林冲举手,一枪先戳倒差拨。
陆虞候叫声:“饶命!”
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
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
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了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哪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
(有删改)1.从句①对林冲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②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写出了林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三、课外阅读我能行。
失根的兰花
①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
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
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
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图,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
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
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
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
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
离国之苦。
萍还有水可借,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
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
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
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流泪是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彩色版画”指的是( )
A.回忆中的童年生活
B.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
C.童年时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D.成年后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4.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没落下去的手掌
那一分钟,他是生气了。
早上,他去喊还赖在被窝里的女儿起来读书。
喊第一声,女儿唔的一声算是答应了他。
待到他给女儿把洗脸水打好,女儿都还没起。
他又喊了第二声。
女儿还是唔的一声答应了他。
他去给女儿做早餐。
早餐做好,他回身看女儿,哪里有女儿的影子!他急奔进卧室,这个小祖宗,怎么这样慢啊,再慢下去,可就迟到了。
“婷婷,你快起呀,再不起,就迟到了。
”这次喊的时候.他没注意到女儿已经在穿衣服了。
女儿看也没看心急的他,从嘴里蹦出一句话:“你瞎了啊。
你没看见我在起吗?”
他当即就有了种站不稳的感觉,他想不到自己伟大的父爱换回来的竟然是女儿的一句“你瞎了”。
在他心中,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与“伟大的父爱”匹配的,女儿要什么,他都肯买,哪怕是花掉他一个星期薪水的物件,只要女儿喜欢,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买。
他一直在努力地让父爱的阳光照满女儿青春的每一个角落——给她撒娇的怀抱。
为她做世界上最好吃的盔西,把她打扮堡漂漂亮亮的!
伟大的父爱换来的却是“你瞎了”,一阵颤栗后,他伸出了手,他想给女儿一记响亮的耳光,得给她点记忆。
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
十几岁的女儿看着他站不稳的身形似乎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什么。
但执拗的她没有开口认错.她只是把头埋下去默默地穿着衣服裤子。
他的大手快要抡到女儿脸上的时候,他怔住了,这只手掌,可还从未打过女儿啊,这只手掌。
有的只是留给女儿的欢笑:曾经拉着女儿爬过山,曾经用来刮过女儿的小鼻子,曾经,曾经用来拥过女儿入怀!
不,不,这太残忍了,他收回了那只欲打下去的手掌,这只手掌若落下去,将击碎他在女儿心中温暖慈爱的形象!他默默地对女儿说:“早餐做好了。
你吃了,赶紧上学去。
”在他心中,一个“逼”女儿认错的主意也想好了。
中午,女儿放学,他要去上班了,他对女儿说:“婷婷,爸爸的眼睛看不见了,怎么上得了班啊?上不了班,又拿什么给你交学费,拿什么给你买牛奶啊!”晚上下班回来,女儿拿着作业请他签字,他说:“婷婷,爸爸的眼睛瞎
了啊,难道你不知道爸爸是瞎子吗?”他想上厕所了,他对女儿说:“婷婷,快来拉爸去厕所吧。
爸的眼睛瞎了呢,一看一个模糊。
直打昏哩。
”
看完电视洗了脚,他对女儿说:“婷婷,给爸找双鞋子来吧,爸爸是瞎子呢,看不见哩。
”他看见女儿的头一次又一次地埋低下去。
他在等——第三天的时候,执拗的女儿终于忍不住了,女儿“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爸爸,你打我吧,打你不懂事的女儿吧!”他呵呵地笑了。
女儿终于在他的温婉中认错了……
后来,他还在女儿的作文中看到女儿写了这件事。
女儿说,爸爸的温婉堪称天下第一,如果他当时就给了我一巴掌,也是我活该,反正我说错了,该打!爸爸的伟大在于让我不认错都不行,我如果不认错。
我将无法承受他给予我的父爱。
我为有这样一个温婉的父亲而骄傲,他的慈祥和睿智将我的心灵照亮,并将鼓励我前进: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遏事三思的人。
爸爸,我爱你!
“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遇事三思的人。
”这样的结果,他可彻彻底底地没想到!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照满:_________________。
②睿智: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父亲有种“站不稳的感觉”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画横线的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呵呵地笑了,女儿终于在他的温婉中认错了……”,父亲笑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要以“没落下的手掌”为题目?
6.你怎样理解“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遇事三思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儿子的礼物
今年春节,我生平第一次收到儿子用自己劳动报酬买的礼物——一块德芙巧克力,就是我平时最喜欢却舍不得买的那种。
把那块东西放在我手心里时,儿子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辉煌的表情。
儿子二十岁了,在一个自修大专班读书,钱是他业余打工挣来的。
他在一家卡拉OK厅当服务员,从晚上6点干到午夜12点,第二天一早,赶两趟车去学校上课。
儿子读中学时,用眼下父母们的标准衡量,他要属“不及格”之列:一看电视就来劲,一翻书本就打呵欠,一碰上考试就发抖。
我对他嚷得最多的是:“看看人家的孩子!父母这辈子不指望享你的福,你总要自立于社会吧!”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儿子便垂头不语。
现在回想,在这“激将”的后面实际是在发泄作父母的心理的不平衡。
捧着儿子的礼物,心不由地轻轻发痛,那么多冷言冷语,他全以宽容和理解消化了,没有怨怪,没有疏远,只是悄悄地给了我一份证明。
对母亲来说,儿子送一块巧克力抑或一幢房子,在意义上没有区别。
他的爸爸、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都分别收到一份小小的惊喜。
每位亲人的爱好他都点点滴滴想到了,真是难为了他的细心和周到。
儿子从小性格宽厚,待人真诚,做事勤快,动手能力强——这些优点,过去我都忽略了,或者说漠视了,因为学校的成绩单上不记这一些的分数。
我感谢社会在他第一次迈出脚时就给予他一个成功,并肯定他立足社会的能力,这对一个成绩单上留下许多失败记录的年轻人来说,足以撑起他一生的自信。
也许,这才是他给我的最好礼物。
1.文中插叙的部分是第___自然段,其作用是:__________。
2.“因为学校的成绩单上不记这一些的分数”,请说说是哪些方面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对文题“儿子的礼物”的理解。
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自然段中破折号的用法是()。
A.声音的延长B.解释说明C.表示转折D.表示中断5.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父母对子女应该多些理解和鼓励,子女对父母也应该多些理解和回报。
B.宽厚、真诚、勤快、动手能力强,这些才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C.作者反思过去,认识到只重视儿子的学习成绩,以致忽视了他身上许多优点是不对的,并表示了深深的自责。
D.在作者看来,年轻人踏入社会的首次成功,足以撑起一生的自信。
六、课外短文。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
我指着条幅问爷
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说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
才好消化吸收嘛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
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
其实,这就是‘煮
书’。
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
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
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
很难把语文学好。
”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
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
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
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
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
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____)
B.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____)
C.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
(____)
2.阅读短文后填空。
(1)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认为“煮书”是。
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煮书”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写出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想象可以走多远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并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
譬如他捡到了一块怪异的石头,他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块宝石,可能价值连城。
”同学们当然哄堂大笑。
可是他并不在意,他常会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外一种看法。
久而久之,老师把这个孩子的问题反映到了孩子的父亲那里。
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孩子是在撒谎,而是在进行想象。
父亲没有批评他,只是暗中观察孩子是否真的像老师说的那样在说谎。
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造的硬币。
”孩子的姐姐拿过来看,发现这是一枚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
孩子的姐姐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教训他,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
可是父亲听了把孩子叫过来,说:“我怎么能责备你呢,你的想象力真伟大。
”
对于孩子父亲的“怂恿”行为,许多人都不以为然,认为这势必害了孩子,他长大以后会变成一个满口大话的虚伪的人。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却成了著名的科学家,他名字叫达尔文▪严。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进化论”就是建在超乎常人的想象和为此进行
的大量实物证明之上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
1.解释词语。
(1)价值连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哄堂大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画出当老师和同学们说达尔文“说谎”时,达尔文的父亲是怎样做的。
3.短文举了哪两个例子来说明达尔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短文说明了大胆想象的重要性。
(______)
(2)短文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人。
(______)
(3)短文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相同。
(______)
5.你喜欢短文中的父亲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敬重卑微
①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②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
它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
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
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③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④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
我仿佛看见汹
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⑤( )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 )
会全军覆灭。
⑥生命的微小、体力的单薄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
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⑦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
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
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⑧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
千里之堤.(tīd 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读音。
2.在第⑤、⑧段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将“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不含问号的句子,但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一句与前文“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
5.“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理解。
我家门前有一片红云杉林,我们全家都很喜欢它。
奶奶喜欢红云杉的秀丽,她说这是来自蓬莱仙境的女儿。
她的比喻很贴切。
你看,红云杉的树干是红色的,远远望去,仿佛是鲤鱼仙子红光闪闪的长裙,伞状的树冠绿莹莹的,如同仙子头上璀璨的翡翠装饰。
鲜花盛开的夏季,晨雾在林间缓缓流动,缠绕着每一株红云杉,看上去恰似仙子身上长长的飘带。
每当果实成熟,奶奶就带着我,将红红的果子采下,嗑出紫红色的小种子,一把一把向林间空地撒去,让空地上长出更多的红云杉。
爷爷对红云杉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每逢万木落叶,大雪封山,千山万岭银装素裹时,唯有红云杉勇敢地挺着红干绿冠的身躯,爷爷抖动着长长的银须,伸出那双林业工人的大手,连声赞叹:“好样的,好样的!”
一次我和爷爷去护林爷爷指着一片白色的沙地对我说这是一块多灾而又贫瘠的土地那红云杉为什么长得这么好
“因为它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土地是生养它们的母亲啊!”
爷爷这番深情的话扣动着我的心扉,是啊,母亲无论多么贫穷,忠实的儿女都不会嫌弃她。
哦,红云杉,你是家乡坚强勇敢的卫士,你是大地母亲忠实优秀的儿女。
1.给短文拟个标题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缺标点处加上标点。
3.按要求填空。
(1)如果你不认识“恰”字,可以用查字法查字典。
部首是,除部首外有画,用“恰”字组三个词:、、。
(2)如果你知道“嫌”字的读音,要查这个字的意思,要用查字法。
文中“嫌弃”是的意思。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忠实——()贫瘠——()喜欢——()
5.本文采用的叙述方法是:()
A.先总述,后分述,最后再总述。
B.先分述,最后总述。
C.先总述,然后分述。
D.逐次分述。
6.文章画“”部分是_______说的话;本文结尾一句话是_______发出的赞叹。
7.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外阅读。
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历尽艰辛,来到宛子山前。
在宛子山波月洞内,有一个千年尸魔白骨精,凶残、狡猾并善于伪装,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它一心想吃唐僧肉。
它利用孙悟空外出巡山的机会,先后变成上山送斋的村姑与朝山进香的老妪,花言巧语使唐僧和八戒上了当,可两次均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它的化身。
然而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
白骨精第三次化为一个老丈,利用唐僧面慈心软、善恶不分的弱点,三施攻心计,孙悟空一再揭露其妖怪面目,而唐僧执迷不悟,不仅不准孙悟空去打这个妖怪,还念紧箍咒来惩戒孙悟空。
孙悟空为了取经,忍住痛苦,终将老丈打下深涧。
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姑息孙悟空。
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孙悟空恳求师父收回成命,唐僧不允,孙悟空只得返回花果山。
孙悟空走后,白骨精将波月洞化成天王庙,唐僧、沙僧中计就擒,八戒乘隙逃走,去花果山请孙悟空来救师父。
回来的途中,孙悟空打死前去赴宴的白骨精之母金蟾大仙,自己变成老妖模样来到洞内,伺机搭救师父。
在宴前,孙悟空为用事实教育唐僧,设计诱使白骨精重新变化成村姑、老妪和老丈的模样,使唐僧目睹妖怪的本来面目,唐僧幡然悔悟。
这时,孙悟空现出本相,消灭了白骨精及众妖魔。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写下来。
能言善辩——(____________)一意孤行——(____________)
2.请你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下列人物。
唐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悟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骨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骨精分别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模样来迷惑唐僧,最后又假冒佛祖名义迫使唐僧____________,自己_______________。
4.孙悟空是怎样使唐僧认识到妖怪的本来面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你还读过其中的哪些故事?请写出几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课外阅读。
阅读需要一种激情
阅读,需要一种激情。
无论阅读何种书刊,只要我们觉得有必要或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