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小升初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小学小升初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精选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②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③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④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文中的“花”指的是()
A.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
B. 诸元素之女
C.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D. 以上三项都是(2)①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3)③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4)下列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片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的凋谢。
B.这里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
C.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星星,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即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D.以上三项都是
【答案】(1)D
(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4)略
【解析】【分析】(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把“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是比喻。
(3)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形象生动,是比喻。
连用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故答案为:(1)D
(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4)D
【点评】(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3)考查学生对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下面的话,回答问题。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
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1)我们“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是为了________。
(2)“破绽”在这段话中指的________,老师看出来破绽是因为________。
(3)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________。
【答案】(1)玩竹节人不让老师看见。
(2)我们把书竖起来当屏风;后面的同学伸长了脖子往我们桌上看
(3)玩竹节人很有趣,很吸引人。
【解析】【分析】(1)、(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玩竹节人不让老师看见。
(2)我们把书竖起来当屏风;后面的同学伸长了脖子往我们桌上看
(3)玩竹节人很有趣,很吸引人。
【点评】(1)、(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 )落山涧( ),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 )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坠________ 落山涧________ 拧________ 开叽________ 哩呱啦
(2)写出“居高临下”、“山涧”的意思。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了壮士们的________精神。
【答案】(1)zhuì;jiàn;nǐng;jī
(2)①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向下看,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②山涧:山间的水沟。
(3)顶峰歼敌
(4)行动;决心;坚强不屈、顽强斗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
他正闭目(观赏玩赏欣赏)_______楼上(优良优美优秀)_______的钢琴声。
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②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
忽然,“滴”的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
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
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呀!来人呀!
③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跑进来。
④楼上是谁,怎么往天花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⑤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⑥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句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⑦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⑧不,不!你不要(搅扰打扰干扰)_______他,我自己看看吧。
⑨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
琴边放着一盆水。
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
啊!原来贝多芬苦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
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
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⑩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赞叹赞美赞颂)_______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文中的横线上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填空回答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第八自然段的“他”是指________。
(3)默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句子实在事物和由此产生的联想分别是什么?
(4)文章通过一位旅客在旅店里的所见所闻,赞美了贝多芬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1)欣赏
;优美
;打扰
;赞叹
(2)住旅店的客人
;贝多芬
(3)实在事物: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高亢
由此产生的联想: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4)刻苦勤奋,专心弹琴的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对词语的掌握,(2)考查的是对文中他的理解,(3)考
查的是产生的联想,(4)考查的是中心思想。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5.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往事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什么?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2)第二、三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作用是_____
A. 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 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介意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 写一段趋势,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3)根据上下文,试推断下面词语的含义。
应:________
菡萏:________
(4)“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
【答案】(1)对象是母亲!点睛之笔是倒数第四段!
(2)D
(3)应:顺应的意思。
;菡萏:含苞待放的意思。
(4)指我担心母亲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难以表达。
【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点睛之笔是倒数第四段,(2)考查的是第8 、9自然段的作用,(3)考查的是字义,(4)我担心母亲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难以表达。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描写的是________的美丽风光。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________”画出来。
(3)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心情?用波浪线画出来。
(4)最后一句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A. 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 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 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
D. 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答案】(1)草原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4)B
【解析】【分析】(1)、(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最后一句,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草原(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4)B
【点评】(1)、(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最后一句的理解的能力。
7.课文在线。
(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
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
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
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写文章。
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他对自己一点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 (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蒙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模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这段加个小标题:________
(3)通过这段话,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1)měng;蒙古;mēng;蒙人;mú;模样;mó;模糊
(2)关心女佣
(3)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蒙:měng蒙古、mēng蒙人;模:mú模样、mó模糊。
(2)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通过这段话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8.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1)用小标题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
(2)画出文中有“看”的意思的两个词,并体会这两个词的含义。
A ________ B________
(3)他们的脸上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
因为________
(4)从“纵身跳下深谷”和________ 我们看到了五壮士________ 光辉形象。
【答案】(1)壮烈跳崖
(2)眺望:指的是从高处往远处看。
在文中是说五壮士胜利完成了掩护的任务,他们在看远处的群众和部队的主力,表现了他们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望望:是看的意思,在狼牙山五壮士里表示对敌人的蔑视、仇恨。
(3)他们完成了任务,为大部队争取了能转移的时间。
而且杀死了许多敌人,让大部队取得了胜利。
(4)昂首挺胸;视死如归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眺望:指的是从高处往远处看。
在文中是说五壮士胜利完成了掩护的任务,他们在看远处的群众和部队的主力,表现了他们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望望:是看的意思,在狼牙山五壮士里表示对敌人的蔑视、仇恨。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组词。
二、习作作文
9.岁月像小河的流水,带着欢快的笑声流去。
在告别母校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起在这里度过的幸福时光。
我们曾在这里学习做人、增长知识、锻炼身体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能勾起我们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让我们选择母校生活的几个片段写一篇文章,来抒发我们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感谢母校
感谢您,母校。
过去的六个春秋,您用自己拿辛勤的汗水,全身的心机孕育着我们。
您犹如驱赶寒冷的阳光,犹如带来生机的春风,犹如滋润万物的春雨,带给我们快乐与希望。
称您作“妈妈”,的确不过分。
美好的童年时光,是您见证了我的成长,像妈妈一样肩并着肩,陪伴着我,时刻与我分享成就感或分担烦恼。
夏天的夜晚,蝉在校园里的大树上喊着,好像在赞美老师们的辛勤劳动。
看哪!我们老师的办公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每位老师都在争分夺秒地备课,批改作业,手中的笔怎样也不肯停下一刻,即使汗流浃背,也毫不在乎。
沐浴春风后的小草低头哈腰,感谢春风给它带来欢笑,逢春之际,布谷鸟放声歌唱,赞美春天的好!而我们又怎么来感谢和赞美可敬的老师呢?古人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像春蚕那样默默地将知识传递给我们,毫无半句怨言地耐心教导一位又一位调皮的学生,渴望他们早日成才。
在二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班主任用一个个小故事让我悟出了人生的大道理;语文老师手把手叫我写出了一个个苍劲有力的汉字和一篇篇佳句绝伦的好文章;数学老师总是毫不耐烦地慢慢教导我做出一道道的难题;英语老师让我拥有一副能流利说出英语的嘴舌;美术老师
叫我用画去表达人的情感;音乐老师教我用最动听的音乐打动人的心灵……
把脚轻轻踏入宽广的校园,视野立即开阔了许多。
我也开始了回忆之旅。
校园里的篮球场和跑道曾承载着我童年时成为体育明星的梦想。
每当脑海里回忆起那些我在篮球场上努力拼搏的画面,心情便激动不已。
是体育老师把我这样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磨练成健步如飞的学生。
再看看那宏伟壮观的科学楼,它紧附在操场的一旁。
如果说我的母校是一艘知识巨轮,那么科学楼就是一双充满知识与力量的伐桨,不断加快航行的速度,寻找人生的目标!
母校,我感谢您,感谢您的培育之恩,我必将谨从您的教诲,以最好的学习成绩报答您。
10.生活中不乏乐趣,如运动的乐趣、发现奥秘的乐趣、战胜困难的乐趣……请你以“乐趣”为话题,通过具体事例写一写最让你享受的一种乐趣,字数不少于400字。
题目自拟。
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答案】略
11.新的一年又到了,我们又长大了,在新的一年里,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请你以“心愿”为话题写一篇习作,题目自定。
【答案】略
12.如果可以设一个好玩的节日,比如“不穿袜子节”、“睡觉节”、“玩泥巴节”……你打算设立一个怎样的“节日”?同学们,请你发挥想象,脑洞大开,以“________节”为题,写出自己的创意,写清楚设立这个节日的原因,并告诉大家你希望在这个节日里做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要求:表达流畅,文从字顺,言之有序,350字左右。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