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老师,去了哪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老师,去了哪儿
类型: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园大班幼师随笔,幼儿园幼师随笔标题:幼儿教师教育随笔:老师,去了哪儿
自从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后,很多语句都深深映入了我的脑海。

如——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是了解幼儿、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和发展。


“幼儿的学习内容是广泛的,幼儿自己的生活是其学习最重要的途径。


“如果无视《指南》各领域、各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将导致教育低效甚至无效,幼儿各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在其生活和游戏中自然地发生并一体化地进行。


“幼儿教育应重视那些对幼儿成长为人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的因素,如:爱学、会学、主动、坚持、专注及负责任的态度……”
在学习《指南》的整个过程中,这些语句洗涤和冲击着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将幼儿放大在教师的面前,促使教师不得不去思考:幼儿是谁?幼儿的喜怒哀乐是什么?幼儿是怎样学习和发展的?在《指南》的学习中,教师们重新思考了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

为此,大家考虑得最多的就是:我们该如何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进而实现《指南》的教育追求,有效地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不经意间,我在校园中看到了这样三个场景。

场景一:
那一天,许多老师来参观幼儿园,我也因此跟随人流走进了小班教室。

看到许多参观者围在一起,我便好奇地探头张望。

小班的南南注视着人群,慢悠悠地朝参观老师的方向走去,并大声地询问参观老师。

南南:“老师,你们来我们幼儿园做什么?”
参观老师逗趣地回答:“你们幼儿园好,小朋友聪明,我们是来学习的!”
南南像煞有介事地说道:“哦,那我教你们做‘小医院’游戏口
巴!这是打针的注射器(边说边演示了起来),这样往上拉,药水就
会进去,然后往下摁,药水就会出来,我还不是很会,因为这个
游戏我刚刚开始玩……”
南南认真和专注的神情让我忍不住笑出声,下意识地寻找班主任
老师的身影,可老师去了哪儿?在稍远的角落里,我看到了班主任
老师正默默注视着与陌生人(参观教师)交谈的南南,眼神中充满
鼓励和赞许,却没有向南南的方向移动半步。

场景二:
那一天,我在操场上察看运动设施的安全性等问题。

两个中班的
孩子急匆匆向我走来,大方地向我出示了挂在胸前的“记者证”,然后和我交谈了起来。

小记者自信地问我:“刘老师,我们可以采访你吗?”
我微笑着回答他们:“可以,你们问吧。


没想到,小记者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人怎样可以当上领导?”“哦!”孩子的问题实在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迟疑了一会
儿,回答说:“应该是工作认真和做事情有办法吧!”小记者继续
一本正经地发问:“我们还想问问为什么我们幼儿园有叫苹果班、草莓班的,却没有叫香梨班的?”我反问道:“你是不是很喜欢香梨?”小记者点了点头:“嗯!”“听了你们的建议,刘老师决定
以后班级的命名就由你们自己来商量,也许就会有香梨班了……”孩子们似乎很满意我的回答,在带来的纸上记录了一番,带着微
笑走了。

望着孩子们远去的身影,我刻意寻找了一下老师的身影,可老师去了哪儿?只见她远远地站在班级门口望着孩子们,却没有
向孩子们的方向迈步。

场景三:
上午10点,我在沙坑旁看到三个大班的孩子头靠头地看着地面,
走近一看,原来他们拿着温度计在观察。

看到我的出现,他们就
与我攀谈了起来:“刘老师,我们今天要测量三次,9点一次、10点一次、11点一次。

”我有点纳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孩子们立刻回答我:“在不同的时间沙子的温度应该是不同的,测一
测就知道了。

”“嗯,有道理,实验结束后,别忘了也告诉我—
下结果。

”我特意关照孩子们。

“ok!”孩子们呼应了我—下,赶紧忙着他们的测量去了。

我再次张望寻找老师的身影,可老师去了哪儿?这次,老师彻底不在孩子们身边,显然,孩子们是自己来到沙池边的。

三次与幼儿的偶遇让我久久不能忘却,他们的表现让我惊讶:小班幼儿看到大群陌生人时怯生生地主动“搭讪刀和表达,中班幼儿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大班幼儿的探索自主自律。

三次偶遇之后,更让我好奇的是为何看不见教师追随的身影,她们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个性需要张扬,潜能的发挥需要自由的感觉
小班教师这样回答我:“南南是个无拘无束的幼儿,从来到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是这样的。

南南的表达自然、流畅、充满想象,不需要有人为他‘开路’,哪怕是感到害怕和困难的时候,他也会充满勇气!我要做的只是放开手退到后面,给予南南自由,这就是最好的支持。


我的心中,轻轻地为教师喝彩,这是一个把幼儿当书来阅读的教师。

让自己从南南的视野中消失,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南南的个性,给南南自由自在的感觉,自主地从与陌生人交往中学习和成长,
南南的潜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激发。

成长需要独立,思考的独立需要自由的体验
中班教师这样告诉我:“不想让幼儿变得千篇一律,变得谨小慎微、唯命是从。

想试着让幼儿走出教室,在没有教师的陪伴下独
立完成任务。

采访谁?走哪一条路?问什么问题?该怎样记录?这些
有点难的任务全部都得由他们独立思考、决定、判断和选择,直
至完成。

如果教师依旧陪在幼儿身边的话,一切又都恢复到幼儿
依赖教师的状态,尤其在对问题的思考上,幼儿特别会依赖教师。


我的心中,轻轻地为教师喝彩,这是一个有全面发展意识的教师。

让自己从幼儿的身旁“消失”,是为了让幼儿能自由地体验、独
立地思考。

这充分利用了幼儿身边的人和事以及生活本身,让幼
儿自由和丰富地体验,无论是成功抑或是失败。

教师关注到了幼
儿看不见、摸不到,却须臾不可缺的学习品质和人格的发展:主动、坚持、勇敢、负责任的态度、活跃的思维、对自己的信心、
对他人的信赖……而这珍贵的一切从教师的退后和大胆的尝试开始。

规则需要理解,认知的发展需要自由的空间
大班教师这样告诉我:“大班幼儿需要理解规则的意义才能产生
自我控制力,真正地执行规则。

让幼儿从感兴趣的沙池测温开始,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由,让他们制订每一天的实验内容,自
主实践自己的设想,讨论和分析实验的结果。

在充满强烈兴趣和
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幼儿变得专注而自律。

他们能够每天行走在
教室与沙池之间,从来没有失信于自己的实验目标。


我的心中,轻轻地为教师喝彩,这是一个能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
学习的教师。

教师让自己彻底从幼儿中间“消失”,为的是让幼
儿拥有智慧。

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于工作,所以,规则和
认知不可分。

信任和自由促使浓烈自我兴趣的产生,在兴趣支配
下的幼儿变得专注。

专注是思维活动,能产生智慧,但智慧需要
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更需要行动的自由。

人的行动越多
地运用智慧,就越趋向于睿智、平静和守纪律。

看似复杂的培养,被教师举重若轻地用自由和信任解决了,用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完
成了。

完成了与三位教师的交谈,我的内心无比满足。

“老师,去了哪儿?”这个问题又回荡在我的脑海。

教师们退到了幼儿的身后,退
出了幼儿的视野,退出了幼儿的活动,却向有效教育迈出了一大步。

他们更加明白幼儿是谁,需要什么,如何学习和发展。

这些
问题在学习《指南》之后成为教师们脑海中的自问,由此也带来
了教师教育行为的变化。

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智慧来
实现《指南》的教育价值和追求,也同时经历着自我的成长和变化。

教师是幼儿的“环境”,如果要问“老师,去了哪儿”——
他们将追随《指南》的意义而成长,让自己成为一条流动和变化
的河,以此来为幼儿创造充满生命力量的成长环境。

自从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后,很多语句都深深映入了我的脑海。

如——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是了解幼儿、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和发展。


“幼儿的学习内容是广泛的,幼儿自己的生活是其学习最重要的途径。


“如果无视《指南》各领域、各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将导致教育低效甚至无效,幼儿各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在其生活和游戏中自然地发生并一体化地进行。


“幼儿教育应重视那些对幼儿成长为人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的因素,如:爱学、会学、主动、坚持、专注及负责任的态度……”
在学习《指南》的整个过程中,这些语句洗涤和冲击着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将幼儿放大在教师的面前,促使教师不得不去思考:幼儿是谁?幼儿的喜怒哀乐是什么?幼儿是怎样学习和发展的?在《指南》的学习中,教师们重新思考了教师和幼儿之
间的关系。

为此,大家考虑得最多的就是:我们该如何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进而实现《指南》的教育追求,有效地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不经意间,我在校园中看到了这样三个场景。

场景一:
那一天,许多老师来参观幼儿园,我也因此跟随人流走进了小班教室。

看到许多参观者围在一起,我便好奇地探头张望。

小班的南南注视着人群,慢悠悠地朝参观老师的方向走去,并大声地询问参观老师。

南南:“老师,你们来我们幼儿园做什么?”
参观老师逗趣地回答:“你们幼儿园好,小朋友聪明,我们是来学习的!”
南南像煞有介事地说道:“哦,那我教你们做‘小医院’游戏口巴!这是打针的注射器(边说边演示了起来),这样往上拉,药水就会进去,然后往下摁,药水就会出来,我还不是很会,因为这个游戏我刚刚开始玩……”
南南认真和专注的神情让我忍不住笑出声,下意识地寻找班主任
老师的身影,可老师去了哪儿?在稍远的角落里,我看到了班主任
老师正默默注视着与陌生人(参观教师)交谈的南南,眼神中充满
鼓励和赞许,却没有向南南的方向移动半步。

场景二:
那一天,我在操场上察看运动设施的安全性等问题。

两个中班的
孩子急匆匆向我走来,大方地向我出示了挂在胸前的“记者证”,然后和我交谈了起来。

小记者自信地问我:“刘老师,我们可以采访你吗?”
我微笑着回答他们:“可以,你们问吧。


没想到,小记者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人怎样可以当上领导?”“哦!”孩子的问题实在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迟疑了一会儿,回答说:“应该是工作认真和做事情有办法吧!”小记者继续
一本正经地发问:“我们还想问问为什么我们幼儿园有叫苹果班、草莓班的,却没有叫香梨班的?”我反问道:“你是不是很喜欢香
梨?”小记者点了点头:“嗯!”“听了你们的建议,刘老师决定
以后班级的命名就由你们自己来商量,也许就会有香梨班了……”孩子们似乎很满意我的回答,在带来的纸上记录了一番,带着微
笑走了。

望着孩子们远去的身影,我刻意寻找了一下老师的身影,可老师去了哪儿?只见她远远地站在班级门口望着孩子们,却没有
向孩子们的方向迈步。

场景三:
上午10点,我在沙坑旁看到三个大班的孩子头靠头地看着地面,
走近一看,原来他们拿着温度计在观察。

看到我的出现,他们就
与我攀谈了起来:“刘老师,我们今天要测量三次,9点一次、10点一次、11点一次。

”我有点纳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孩子们立刻回答我:“在不同的时间沙子的温度应该是不同的,测一
测就知道了。

”“嗯,有道理,实验结束后,别忘了也告诉我—
下结果。

”我特意关照孩子们。

“ok!”孩子们呼应了我—下,赶
紧忙着他们的测量去了。

我再次张望寻找老师的身影,可老师去了哪儿?这次,老师彻底不
在孩子们身边,显然,孩子们是自己来到沙池边的。

三次与幼儿的偶遇让我久久不能忘却,他们的表现让我惊讶:小
班幼儿看到大群陌生人时怯生生地主动“搭讪刀和表达,中班幼
儿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大班幼儿的探索自主自律。


次偶遇之后,更让我好奇的是为何看不见教师追随的身影,她们
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个性需要张扬,潜能的发挥需要自由的感觉
小班教师这样回答我:“南南是个无拘无束的幼儿,从来到幼儿
园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是这样的。

南南的表达自然、流畅、充满想象,不需要有人为他‘开路’,哪怕是感到害怕和困难的时候,
他也会充满勇气!我要做的只是放开手退到后面,给予南南自由,
这就是最好的支持。


我的心中,轻轻地为教师喝彩,这是一个把幼儿当书来阅读的教师。

让自己从南南的视野中消失,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南南的个性,
给南南自由自在的感觉,自主地从与陌生人交往中学习和成长,
南南的潜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激发。

成长需要独立,思考的独立需要自由的体验
中班教师这样告诉我:“不想让幼儿变得千篇一律,变得谨小慎微、唯命是从。

想试着让幼儿走出教室,在没有教师的陪伴下独
立完成任务。

采访谁?走哪一条路?问什么问题?该怎样记录?这些
有点难的任务全部都得由他们独立思考、决定、判断和选择,直
至完成。

如果教师依旧陪在幼儿身边的话,一切又都恢复到幼儿
依赖教师的状态,尤其在对问题的思考上,幼儿特别会依赖教师。


我的心中,轻轻地为教师喝彩,这是一个有全面发展意识的教师。

让自己从幼儿的身旁“消失”,是为了让幼儿能自由地体验、独
立地思考。

这充分利用了幼儿身边的人和事以及生活本身,让幼
儿自由和丰富地体验,无论是成功抑或是失败。

教师关注到了幼
儿看不见、摸不到,却须臾不可缺的学习品质和人格的发展:主动、坚持、勇敢、负责任的态度、活跃的思维、对自己的信心、
对他人的信赖……而这珍贵的一切从教师的退后和大胆的尝试开始。

规则需要理解,认知的发展需要自由的空间
大班教师这样告诉我:“大班幼儿需要理解规则的意义才能产生
自我控制力,真正地执行规则。

让幼儿从感兴趣的沙池测温开始,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由,让他们制订每一天的实验内容,自
主实践自己的设想,讨论和分析实验的结果。

在充满强烈兴趣和
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幼儿变得专注而自律。

他们能够每天行走在
教室与沙池之间,从来没有失信于自己的实验目标。


我的心中,轻轻地为教师喝彩,这是一个能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
学习的教师。

教师让自己彻底从幼儿中间“消失”,为的是让幼
儿拥有智慧。

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于工作,所以,规则和
认知不可分。

信任和自由促使浓烈自我兴趣的产生,在兴趣支配
下的幼儿变得专注。

专注是思维活动,能产生智慧,但智慧需要
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更需要行动的自由。

人的行动越多
地运用智慧,就越趋向于睿智、平静和守纪律。

看似复杂的培养,
被教师举重若轻地用自由和信任解决了,用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完成了。

完成了与三位教师的交谈,我的内心无比满足。

“老师,去了哪儿?”这个问题又回荡在我的脑海。

教师们退到了幼儿的身后,退出了幼儿的视野,退出了幼儿的活动,却向有效教育迈出了一大步。

他们更加明白幼儿是谁,需要什么,如何学习和发展。

这些问题在学习《指南》之后成为教师们脑海中的自问,由此也带来了教师教育行为的变化。

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实现《指南》的教育价值和追求,也同时经历着自我的成长和变化。

教师是幼儿的“环境”,如果要问“老师,去了哪儿”——他们将追随《指南》的意义而成长,让自己成为一条流动和变化的河,以此来为幼儿创造充满生命力量的成长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