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与耐药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小儿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今后临床对小儿细菌性腹泻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随机抽取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这两年时间里,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疑似患有小儿细菌性腹泻的患儿病例若干例,对其大便标本进行细菌学方法的相关检验。
根据结果对该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
结果小儿细菌性腹泻在婴幼儿人群中比较常见,且在夏季和秋季的发病者较多,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克雷伯菌是该病的三种主要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对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敏感性正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结论对小儿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对临床对该病进行更好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该病的病原菌对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性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应引起医学界的足够重视。
标签:小儿细菌性腹泻;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引起小儿出现腹泻症状的原因有很多,其病原菌也有很多[1]。
由于该类患者的消化系统的发育还不是很成熟,不能对食物的质和量明显变化进行很好的适应,很容易导致其消化功能出现紊乱的现象;再加之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抵御功能不是很好,减弱了其对入侵病原的拮抗能力,从而导致肠道感染病症的发生;有研究显示,采用人工喂养,会使肠道感染的感染率大大增加[2]。
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通常将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3],其中前者较为多见,在婴幼儿人群中比较常见,且在夏季和秋季的发病者较多。
虽然目前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仍是婴幼儿出现死亡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能够导致该病发病的病原菌很多且分布广泛,细菌、真菌、病毒甚至寄生虫都可能会导致该病的发生;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可将病原体带入消化道,被污染的日常用品、手、玩具等都可以作为该病致病菌的传播途径。
为了对小儿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今后临床对小儿细菌性腹泻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笔者进行了本研究。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随机抽取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这两年时间里,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疑似患有小儿细菌性腹泻的患儿病例若干例,对其大便标本进行细菌学方法的相关检验。
根据结果对该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这两年时间里,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疑似患有小儿细菌性腹泻的患儿病例若干例,所有患儿的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对其大便标本进行细菌学方法的相关检验。
所有标本均选用SS平板和疱肉培养管做培养基,血清诊断试剂、生化微量鉴定管、药敏纸片均为笔者所在医院现有。
1.2总体方法随机抽取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这两年时间里,在笔者
所在医院就诊的疑似患有小儿细菌性腹泻的患儿病例若干例,对其大便标本进行细菌学方法的相关检验。
根据结果对该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
1.3菌体培养方法首先将标的培养基本置于二氧化碳孵箱中,空肠弯曲菌的培养基应放入厌氧袋中,在40 ℃以上培养两天,疱肉培养管在35 ℃以上培养1 d,对有气体产生者进行鉴定,没有气体产生者要继续培养1 d。
对达到要求的菌落进行观察,对染色形态、具体生化反应进行记录,并作出血清学诊断,最后进行相关药敏试验。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小儿细菌性腹泻在婴幼儿人群中比较常见,且在夏季和秋季的发病者较多,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克雷伯菌是该病的三种主要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对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敏感性正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具体结果见表1、表2、表3和表4。
3讨论
大肠埃希菌是小儿细菌性腹泻中最主要的病原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耐药,对庆大霉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哌拉两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和丁胺卡那敏感。
但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对小儿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其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通常情况下也不提倡将亚胺培南作为首选药物[4]。
肺炎克雷伯菌是肠道疾病的重要条件致病菌的一种,易导致婴幼儿患迁延性、慢性腹泻,临床上多采用抗生素、微生态调节剂和开胃健脾三类药物联用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明显。
志贺菌能够引发细菌性痢疾,是肠道传染病较为常见的一种,第3代头孢和喹诺酮类的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良好,对细菌性痢疾进行治疗的效果很好。
但喹诺酮类药物对儿童软骨发育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应慎用[5]。
此外,黏菌素和多黏菌素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可能有效,联合使用临床疗效较好;氨苄西林和头孢菌素为临床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是治疗空肠弯曲菌肠炎的首选药物;采用青霉素对产气荚膜梭菌所引发的坏死性肠炎进行治疗[6]。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结果显示,小儿细菌性腹泻在婴幼儿人群中比较常见,且在夏季和秋季的发病者较多,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克雷伯菌是该病的三种主要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对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敏感性正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综上所述,对小儿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对临床对该病进行更好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该病的病原菌对抗生素类
药物的敏感性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应引起医学界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55-869.
[2]刘玉华,何凤屏,罗君,等.小儿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分布与耐药性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4):1170-1171.
[3]蒋晓光,俞钱华,占建华.肺炎克雷伯菌致婴幼儿肠炎52例临床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2):1476.
[4]邓秋连,邓力,谢永强,等.儿童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1):39-43.
[5]沈和萍,吴蔚.小儿空肠弯曲菌肠炎534例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640-641.
[6]梁文青,区文玑,龚四堂,等.小儿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临床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842-843.
(本文编辑:刘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