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清流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
段(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A.分封制影响深远B.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意识淡漠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B
考点:宗法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识别,理解的能力,难度较低。

中国人的姓是由血缘决定的;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

姓氏是中国人血统渊源的标志,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制传统,决定了中国人对自己的血统特别看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答案选B;A C 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C.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夏商的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
志,国家大事都要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

这样就使王权具有了神秘
的色彩,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所以应选C。

3.右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
C.实行分封制
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
【答案】C
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此题可以直接用排除法排除C项,因为C 项的分封制,秦朝没有实行过,实行的是郡县制。

也可以结合漫画详细信息,无不体现:A.实现了国家统一,B.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A B D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不准确”,均排除;所以,正确答案选C。

4.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B
考点:科举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牵涉三大选官制度:A是指世官制;C是指嫡长子继承制;D是指察举制;A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

B是指科举制,选官的范围扩大。

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同时科举制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因此,正确答案选B。

5.某学生在研究福建地方史时收集到含有“江浙行省”文字的资料。

你认为该资料最早应该出现在()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答案】C
考点:行省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难度较低。

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结合所学知识,所以,正确答案选C,A B D三项均不正确。

6.“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

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答案】D
考点:明朝政治体制。

从材料“今我朝罢丞相”可以看出这是明朝,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管理六部,故选D。

7.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助皇帝,参与决策
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D
考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处之职掌主要是:掌书谕旨,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之数,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

军机处无正式衙署,其办公处所设于内廷隆宗门内,称为值房,无专职官员,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设军机章京办理一切事务。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所以正确答案选D;
A B C 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8.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

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识别概括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根据材料信息“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可以理解为“拆除沿路的炮台”;“指着脑袋”可以理解为“派兵保护”,以及“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符合《辛丑条约》这一条约的特征,所以,正确答案选D;A B C 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9.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
共同对付西方。

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答案】B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日本人把甲午中日战争标榜成“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这明显是在美化侵略战争,故B项正确;AC项与题干信息没有关联,排除;D项羽B项相比,不是最佳理解,故排除。

10.下列属于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清政府军队和地方地主武装联合镇压
B.内部矛盾斗争导致队伍分裂
C.长期受到敌人的围困和封锁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答案】D
考点: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点。

要注意题目要求是“新情况”,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故选D。

11.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
【答案】A
考点:辛亥革命;1787年宪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难度较低。

根据题干信息,主要理解“美国式”,其共和国政府的显著特点就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这是关键;B项不符史实,排除;C、D两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所以,正确答案选A,B C D三项错误。

12.下列有关遵义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制定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
【答案】C
考点:遵义会议。

A项说的是中共二大的成就;B项是在1935年中共六大上做出的;C项是遵义会议的成果,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D项是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13.“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转变关头”是指()
A.抗日战争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解放战争
【答案】A
考点:抗日战争。

从“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可以判断出的是抗日战争,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中国历史上全民族第一次一致对外。

CD属于中国内战;B 也不对,五四运动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政府。

14.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曾经刊登诗歌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

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

“此役”应指()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D
考点:百团大战。

从材料“英帅朱彭筹此役”可以看出这是百团大战,打击了
日军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故选D。

15. 右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

符合其主题的是()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D
考点:抗日战争。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漫画可以看出日军的一只脚深陷中国大陆的泥潭,这说明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而另一只脚又因发动太平洋战争也不能自拔,这说明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因此③④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①②项与漫画信息无关,故排除。

1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

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③“井冈山”精神④“长征”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④③
【答案】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五四”精神形成于五四运动中,时间是1919年;“延安”精神形成于抗战时期(1937――1945);“井冈山”精神形成于土地革命开始至长征前(1927—1934),“长征”精神形成于长征中(1934-1936),故选择C项。

17.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

”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 )
A.开国大典
B.1949年北京政协会议
C.北平和平解放
D.全国一届人大
【答案】A
考点:开国大典。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1919年五月四日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1949年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仪式,故选A。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民主、平等
C.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D.人民当家做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此题没有难度。

根据所学知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 B D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体现的两大原则”,故排除,所以,正确答案选C。

19.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你认为邓小平最好的回答应该是( )
A.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破除个人崇拜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D.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政治制度
【答案】A
考点:文化大革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灾难,即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缺乏正常监督运作的体制机制。

那么,要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就必须从改革制度着手,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所以,正确答案选A;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20.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合于解决中国的( )
①少数民族问题
②台湾问题
③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
④香港、澳门问题
A.①②④B.①③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考点:一国两制构想。

一国两制的内容是一个中国,两种制度,这只是解决港澳台地区而行的,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不适用。

故选C。

21.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在()
【答案】A
考点:台湾问题。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同志就叶剑英的上述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故本题选A。

22. 右图所示是一枚金箔小型纪念章,这枚小型纪念章所纪念的重大事件,就其国际意义而言正确的是()
A.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B.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
C.在中国领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D.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答案】D
考点: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题干中“国际意
义”这一关键信息,A、B两项是香港回归的国内意义,C项表述不正确,只有D项符合题意23.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A.社会制度不同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D.享有权利不同
【答案】A
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区分识别历史事物的能力,此题有一定难度。

根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自治区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是指“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以及将来回归祖国的台湾等特定地区。

但二“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社会制度不同。

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民族自治区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付诸实施后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仍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正确答案选A,B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4.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

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宣布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B.1949年与苏联建交
C.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提出,中国在与印度代表团就两国边界问题一事,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就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主要是因为,它自此成为了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成为了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故,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均不正确。

25.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

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答案】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迁移,并灵活运用的能力,此题有一定难度。

根据题干信息,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是我国外交重大发展的时期。

在此时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一条线,一大片”,所取得的外交成就依次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结合选项按时间先后排列,故,正确答案选B ;A C D三项排序错误,均排除。

26.中共领导人曾谈到:“……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
不敢妄动。

”下列方针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两个拳头打人
【答案】C
考点: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二战之后,世界政坛上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对立集团,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和新中国建立之初时,以苏联为首的人民民主国家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支持新生的政权,而美国却敌视并且不承认新中国,还阻挠中国的统一,所以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政治和外交上就倒向了苏联一边,称为“一边倒”的外交思想。

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就此,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
A.“三个世界”政策 B.“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政策
C.“求同存异”的方针D.“不结盟”政策
【答案】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抓住题干“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结合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及进程,很容易得出,在这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会议上,中国贡献给世界宝贵财富,即“求同存异”的方针,这是周恩来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是周恩来辩证思维方式的实践范例。

自此“万隆精神”载入史册,影响深远。

所以,正确答案选C,A B D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28.1990年到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发展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答案】A
考点:新时期的外交。

根据题目“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知,中国参加的活动都是联合国组织的国际关系活动,所以这一时期的中国开展的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9.中国积极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的组织是()
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 世界贸易组织
C. 上海合作组织
D. 石油输出国组织
【答案】C
考点:区域集团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主导地位和作用的只有上海合作组织。

故选C。

ABD项都是中国参与,但是并未起到主导地位。

30.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
A.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考点:中共二大。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并不符合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以说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而中国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也就是题干中说的“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故C项正确。

31.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

因此,这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A. 规定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B. 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民主的广泛性
C. 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利的唯一机关
D. 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D
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依据所学知识,1954年的一届人大的主要功绩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故选D。

A、B、D三项都不属于一届人大的功绩。

32. 《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大的是()
A、割让大片领土
B、清政府巨额的赔款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答案】D
考点:《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时代背景下签订的,内容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影响最大。

故选D。

C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要求;AB两项对民族工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33. 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的是()
A、《八一宣言》发表
B、一二·九运动爆发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答案】C
考点: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峙战争走向了和平,它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选C。

AB项是在1935年;D项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建立。

34.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
B、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
C、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D、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答案】C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国民党正式决定和共产党合作,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C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5.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A、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变化
C、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变化
D、中国革命的方式发生变化
【答案】B
考点:长征。

长征是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大转移,这是革命中心发生的变化,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故选B。

A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CD项错误,中国革命性质和方式并未发生变化。

36.某一个朝代地方上出现洪灾,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下令工部全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同时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

有关官员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

这一情况出现在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答案】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安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