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第2课时)第二次执教教案及教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2课时)
第二次执教教案及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通过多形式的朗读,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体会李博
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3、在想像写话中,学习感恩,更好地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师:同学们,课前一首深情的《感恩的心》又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当中。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杭州青年小钱。
板书:杭州小钱(出示画面)课文是怎样描述他的呢?
3、师:(生齐读)
二、读悟课文,交流感动
1、但是小钱是幸运的,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①齐读,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台湾青年李博士画桥
②师:是啊,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
在我们身边,所以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3至6段,划一划,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2、交流:“感动”
师引语:孩子们,老师从你们的脸上发现大家都被感动了,因为,文章的每字每句都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把那份感动表述出来吧!
句子(1)
①、“这场灾难”指什么灾难?这位台湾青年不知道什么? 他只知道什么?
②、同学们,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不是他冷漠,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清楚不代表他不牵挂,他静静地躺着,内心早已百折千绕了,年青人啊,你在想些什么呢?
③ 交流感悟读(师评价语:
Ⅰ、多么真实的想法,多么感人的话语,读吧!
Ⅱ、多么可敬的年青人啊,读吧!
Ⅲ、内心是矛盾异常,至爱的亲人,素不相识的小钱,年青人,你真让人感动啊!读吧! Ⅳ、他记挂他的父母,但他更牵挂那遥远海峡彼岸的同流着炎黄血液的小钱。
(齐读) 句子(2)
①这段话为什么让你揪心?
②从哪些字词看出余震很强?(突如其来、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不得不)
③师:是啊,在强烈的余震中,他们本应该怎么样啊?
④为什么李博士能沉着站在这里、台湾青年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生交流。
⑤引读:因为心里想着小钱,即便大地开始颤抖, ——
因为心里牵挂着那个十八岁的小钱,即便是房屋开始摇晃, ——
师:是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大的忘我精神。
台湾青年的爱心感动了我们,李博士高尚的医德也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带着那份感动再次读出那令人不可思议的“沉着”、“静静”。
(读整段句子)
句子(3 ①为什么让你感动?(因为手术终于成功了)
②这手术容易吗?从哪儿看出来?
③让我们带着成功的喜悦,带着那份难以言说的艰辛,读这句话吧!
④师: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那么,还流出了什么?(生命的火种、美好的愿望、博大的爱心……)
⑤师:是啊,病毒面前,爱心战胜一切,时间面前,责任心战胜一切,于是小钱生的希望,被人们无私地给予了!
句子(4)
①
最揪住你心的是哪个词?(奔波、连夜)
② “奔波”是什么意思?(辛辛苦苦地往来奔走。
)
你认为怎么样的赶路才称得上“奔波”?
师:“奔波”——必定是时间上—— 生:——长,——紧张。
师:“奔波”——必定是路程上—— 生:——遥远。
③李博士究竟怎样奔波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边示范地图边讲解。
师:骨髓保存只能24个小时,李博士带着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先从慈济医院赶到花莲机场,再由花莲机场赶到台北机场,由于历史原因,台北机场还不能直通大陆,只能跨越台湾海峡转道香港机场,再由香港机场直飞上海机场,再乘飞机赶往杭州,最后乘车到达杭州医院。
李博士就是这样——奔波的。
这一路奔波真可以说是——路途遥远 几经辗转 步履匆匆
④老师这里还有张李博士救助小钱的时间表,想看吗?
请学生读,语速应该稍快。
③引导朗读
这是漫长的奔波(第一大组读)
这是紧张的奔波(第二大组读)
这是争分夺秒的奔波(第三大组读)
④师:整整十几个小时的奔波,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个字“感动”,带着我们的感动再来读读这让人牵肠挂肚的奔波吧。
三、创设情境,深入感悟
1、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
生命之花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重新绽放了。
小钱得救了,他的内心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他怎样感激台湾青年,他怎样感激李博士,他怎样感激所有关心他的人,让我们拿起笔,把他的心声写出来(抒情音乐起)
2、交流。
当然,我们知道感谢的话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完的,最好的感谢就是…(用行动。
)学会感恩,回报社会。
四、回归课题,深化中心
1、师:文章学到这里,让我们再一次回头细细品味文章的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的心中,这还是一座普通的桥吗?
2、生填:跨越海峡的﹍﹍﹍桥(爱心、奉献……)
3、师:同学们,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
什么是爱,这便是深深的爱,什么是情,那便是浓浓的情,什么是奉献,这就是无私的奉献!
4、同学们,让我们铭记,有座桥,它跨越了茫茫的海峡(读题)
同学们,让我们相信,这座桥将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读题)
五、作业(三选一)
1、抄写让你感动的句子。
2、请写下小钱和台湾青年见面的场景。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请将它写下来。
板书:
教后反思:
一、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为了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不容易,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感受那次9.21台湾大地
震的危害之大,从而体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远在海峡彼岸的杭州青年献骨髓的博大爱心。
课上,学生对人物美好思想的体会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了,而是有了更深的感悟。
二、对于“奔波”一词的教学,改第一次试教时仅从资料的的直观体会,变为从字面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再穿插资料直观感受后多层次地有感情朗读,这样,学生对“奔波”一词,理解更深刻了,从而更好地体会到李博士那高尚的医德。
三、板书的设计简洁明了,整个板书以桥为基本形,分别连着两岸骨肉同胞,形象具体又能概括文章内容。
另外,让学生说说这还是一座怎样的桥,如“爱心桥、奉献桥……”等等,既深化课题含义,又受到美好情感的洗礼。
四、让学生代杭州青年写感激的话,既深化了课文感受爱心的主题,又让学生学习感恩,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不再是“谢谢您”等简单的话语,而学生交流后教师的小结,更是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知转化为行动,“学会感恩,回报社会”。
总之,一节课下来,教学环节清晰,重点突出,学生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既感知了文中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以及那无私的奉献,理解了课题的含义,更是从写话中学习了感恩。
当然,如果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更简洁富有感染力,那就更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