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7上《论语》十二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教材7上《论语》十二章
部编教材7年级语文上《论语》十二章
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
【注释】
①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或称“夫子”,相当于“先生”。

《论语》中一般指孔子,有时也指有子、曾子、闵子、冉子等。

曰:即“说”。

②时习:时,指“时中”,意即恰当的时候进行温习(或演习)。

③亦:语助词。

说:通“悦”,高兴、快乐。

④朋:“同门曰朋。

”即指同学,泛指朋友。

自:从。

⑤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

愠(yùn):幽怨,未曾发泄的怨气。

⑥君子:君子在《论语》中有三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

此指有德者。

【语译】
孔子说:“学习,在恰当的时候温习(或演习),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闷气,不也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
【解读】
本章孔子谈“学”“问”“行”,学则学仁,问则辅仁,行则安仁,以及快乐的人生态度。

第一句谈“学”,即“学习”。

在儒家文化中,“学”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

第二,是技能和文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初级六艺称为技能性知识,形而下之学;高级六艺则是文献知识,形而上之学。

“习”即温习,进德修业方面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内温习或演练,“温故而知新”,快乐由此而产生。

学的第一
个含义为“进德”,第二个含义为“修业”,但以进德学仁为主。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

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

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记》)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篇》)讨论学问,辅助成就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

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

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

即不发脾气,不生怨气。

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也是“学”、“问”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更为高远。

这三句话,均涉及到一个“乐”字,佛教强调苦修,离苦而得乐,儒家自始至终强调“快乐”。

如“贫而乐”,孔子自喻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述而篇》)吃粗食,喝淡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面对苍天,仰依大地,其乐无穷。

孔子赞扬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盒饭,一瓢水,居住陋巷,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其乐。

孔子和他弟子对生活的态度讲究“乐”,对学习也讲求“快乐而有趣”。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篇》)本章三句,第一句谈学习之乐,即学仁之乐。

第二句谈问难之乐,即辅仁之乐。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自寻其乐,是一种修道悟道的快乐,即安仁之乐。

君子之乐,是修养极高的快乐。

这三句话谈的是“学”、“问”、“行”。

“学”“问”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前两句概括起来说,谈的是“知”,第三句谈的是“行”。

儒家文化强调先知后行,知为行用,学习应该经世致用,知为社会服务,不应该为知识而知识,为学习而学习,应考虑学以致用。

另外,第①句谈学仁,第②句谈辅仁,第③句谈安仁。

三句话,三个“不亦……乎”连用,句式并列,层次清楚,思路通达,语意贯畅,义脉内注,联系紧密。

【原文】
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④?传不习乎?⑤”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46岁。

他注重内求,处事谨慎。

②三:确数,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反省。

三省:即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

吾身:自身。

③为:介词,替、给。

忠:尽心竭力。

④信:信实、诚信。

⑤传:传授。

【语译】
曾子说:“我每天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交往,信守诺言了吗?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温习了吗?
【解读】
本章记载曾子的内省之功。

曾子的三个问句,用“不……乎”句式,使义脉内通,问而不答。

今天读来也似问给后人回答,蔼然亚圣之风,谆谆教诲,如在耳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是孔门弟子每天正心修身的课程,三省的“三”字是实数,即从三个方面反省。

首先是“忠”。

“忠”是尽心竭力以爱人,忠表现在多方面,对自己要求,“居之不倦,行之以忠”,表现为敬业之忠;“臣事君以忠”,对上级,对领导,对君王尽心竭力,表现为忠君之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从道不从君,表现为忠道之忠。

另有“大忠”、“次忠”、“下忠”之分。

曾子每日慎独静坐反思,所虑之“忠”,属忠人之“忠”。

第二是“信”。

“信”即仁爱之心表现在对朋友的友爱。

友爱的基础即讲信用,“信”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軏,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篇》)“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信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篇》)“忠”“信”是儒家道德条目中重要的两条,内忠外信是进德之本。

第三条是“习”,是修业之本,“习”即温习,在实践中操作,履行所学到的知识,所谓“身体力行”,“躬行履践”,皆是“习”的范围。

进德修业是孔门弟子旦夕不忘的大事,尤其是孔门高足曾参更是如此。

【原文】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③,六十而耳顺④,七十而从心所欲⑤,不逾矩。


【注释】
①有(yò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十有五”即十五。

②立:自立,指通晓周礼,学有所成。

不惑:没有疑惑,指通晓事理。

③天命:即天之所命,泛指上天所有的不可抗拒的法则。

④耳顺:顺耳,能听逆耳之言。

⑤从(zòng):随。

逾:越。

矩:规矩、法度。

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但不超过规矩。

【语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求学,三十岁已能自立,四十岁就没有困惑,五十岁能知道“天命”,六十岁听什么逆耳之言都不计较,到七十岁的时候,既能随心所欲,而又不会超越规矩。


【解读】
孔子对人在各个年龄段可以达到的人生目标作了一系列的概括总结。

这个概括,其一,在“志于学”,立志是关键,“学”则贯穿始终,才能达到“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

“学”是原因,后面各项是结果。

无志无学,即便你90岁、100岁也难有诸项结果。

其二,在“立”,“立”就是“立业”“立身”,到三十岁就能成就事业,立身做人。

其三,“不惑”,知识广博,能辨别是非,对自身的人生目标方向很明确,不再左右摇摆,彷徨观望。

其四,“知天命”,“天命”:有多种解释,一说“上天之命”,一说“自然之命”,即事物的客观规律。

孔子五十学《易经》,
深有体会地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其五,“耳顺”,能听逆耳之言,心胸豁达,宽以待人,耳顺,异解纷呈,均缺切实可行的依据,笔者解为顺耳。

”最后,“从心所欲”,是说年届七十,已是礼制在心,法度在心,“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从心所欲,也不失度。

后人将此则作为孔子一生的年谱研究。

孔子自述一生,不论授业还是出仕,唯以学为重,并善始令终。

三十有“立”后,十年便订一个奋斗目标,激励自己十年上一个台阶,不断进取。

事实上孔子同时也给我们规划了人生目标,提出了言行准则,成为人们规范自身的德行标准。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知识,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就能做老师了。


【解读】
本章谈学习的创新,也是孔子最早给“教师”所下的定义。

在学习方面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博闻强识”,二是“融会贯通”。

多识多记是领悟贯通的基础。

领悟贯通是多识多记的运用和发展,二者不可偏废。

强识多记是“学”,领悟贯通是“思”。

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温故而知新”谈的是学习时的“思”,学习后的“悟”,通悟后即有新体会、新发现、新知识。

在“温”与“知”之间,有一座用“思”与“悟”搭起的桥梁,“温”而有“思”则“悟”,有“悟”则有“知”,有“知”则日新。

能这样做的人,当然就“可以为师矣”,也就有资格去教诲别人了。

反之,只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

另外,这也是孔子给“教师”下的最早的定义,这个定义强调教师的创新精神,不能创新则不能为师。

荀子给老师的定义是“师有四术,而博习不与焉。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故师术有四,而博
习不与焉”(《荀子·致士篇》)。

他认为教师有四个条件:尊严而庄重,年长而守信,口齿清晰,条理清楚,不违反礼义,理解精微而又能判定真伪。

荀子的定义,虽然较为全面,但未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创新”才是教师的本质特征。

韩愈对老师的定义,则将教师的双边互动的关系偏向了一边:“传道授业解惑也”,由双边互动变为单边传授。

一千多年所来,谬误深远,今人不可不知。

【原文】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罔:蒙蔽,迷惑。

则:那么。

②殆: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读书不去思考就会稀里糊涂,只思考却不读书则会有危险。


【解读】
本章谈谈的是“为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学习必须与思考结合。

孔子在《中论·治学篇》也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人师矣。

”意思是不学不思不能有所作为,不能有所收获。

应该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空想不学,无济于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篇》)“温故”却不能“知新”是因为“学而不思”,不“温故”却又想“知新”,那就是因为“思而不学”。

“学而不思”只是迷惑、糊涂,思而不学则有危险、危害。

孔子反复强调的是“学”“思”结合。

“学”“思”不结合,便不辨真伪,学非所学,使心存疑惑,心如茅塞。

因此,孔门弟子子夏甚至把“学”“思”结合看作是实现最高道德境界“仁”的重要途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篇》)子夏强调广博学习,笃守志向,恳切提问,联系实际思考,“仁”在其中矣。

【原文】
6、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②,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篇》
【注释】
①贤哉,回也:即“回也贤哉”,颜回贤能呀。

②箪(dàn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筐。

③堪:忍受,受不了。

【翻译】
孔子说:“多么贤能啊,颜回!一盒饭,一瓢水,住在穷巷陋室中。

其他人无法忍受这烦恼,但颜回却不改其快乐。

真是贤德啊,颜回!”
【解读】
本章记颜子之乐。

儒家是入世的哲学,强调快乐。

其快乐也极有层次感,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修道的快乐,二是悟道的快乐,三是得道的快乐。

儒家的快乐,以道为中心,道的核心是“仁”。

修道,包括学习、交友。

学习的快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交友的快乐,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

”悟道的快乐,如“颜子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

”居无求饱,食无求安。

”悟道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的态度。

入道之初为悟道,得道除去物欲外,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如孔子的快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却不如以践覆它为快乐的人。


【解读】
本章记载“为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知之者,知有此道也。

”第二,“好之者,好而未得也。

”第三,“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朱熹语)。

”“乐之者”是最高境界,因儒家文化讲究生活的快乐,修德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他注重兴趣的培养,但兴趣也是建立在“知之者”和“好之者”之上,兴趣是最高要求,但也不可忽视“知”“好”之过程,“乐而不淫”(快乐却不过度,否则会为兴趣而兴趣,以至陷入媚俗滑稽。

三重境界,是一层递深一层,“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每一层之间用一“不如”作连接比较,层次井然有序。

8.【原文】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

饭,吃,名词作动词。

②曲肱(gōng)而枕之:把胳膊弯曲起来当枕头枕着。

肱,从腕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

枕,枕着,动词。

【语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淡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

那不合道义得来的富和贵,对我来说,犹如天边浮云一样,还值得在意啊。


【解读】
本章记孔子的快乐观兼及财富观。

孔子一生追求快乐,讲究快乐,不主张苦修,如学习的快乐、交友的快乐、修道的快乐、悟道的快乐(见6·11)。

贫而乐,粗食淡水,弯起胳膊做枕头,幕天席地,面对苍天,仰依大地,远山隐约,白云漂漂,其乐无穷,真似悟道“真人”。

孔子何以能达到贫而乐,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呢?关键在于孔子一生致力于“道”的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达到了“仁者爱山爱水,静动自如”的境界。

因此可以久处困约,长处快乐,反之“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见4·12)话又说回来,孔子一生能做到“贫而乐”,是否就是“安于贫”而不求富贵呢?答案是否定的,本篇“富而可求”章便是明证。

孔子并不是贫而乐而安于贫,而是求“和义”之富贵,“君子疾没世名不称焉。

”《卫灵公篇》又如《周易·乾·文言》所说“利者,义之和也。

”只是富贵要求合
乎道义,不合道义,则如“浮云”。

合道义之富贵,何乐而不取也?君子临财,取之有道,快乐就在其中了。

9.【原文】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语译】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解读】
本章孔子谈什么是老师的话题。

“三人行”之“三”有人释为虚数,表示“多”有人释为确数。

“三”字和其他数词配合使用时,有表示“多”或表示“少”,“仅仅有”的意思,如“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与“五”配合使用并有“五”作后续数词,那么“三”则表其“多”,如后续数比“三”少,那么“三”则表其“少”,如“三言两语”“三长两短”表示“寡言少语”,表示“不幸而短夭”,“三人行”之“三”没有后续数词,结合语境看,应表示“少”,“仅仅三人”“三”字表示“少”,表明孔子谦虚“敏而好学”的精神,学习是从正反两方面去学,《道德经》说:“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

”“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

”郑国大夫子产也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

”“师”的含义包括正反两面。

10.【原文】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①!不舍昼夜②。


【注释】
①斯:这。

指河水。

夫:语气词。

②舍:停留,居住。

【语译】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流逝啊!昼夜不息。


【解读】
本章是孔子临川而作的哲学思考,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而不分白天黑夜运行不息,犹江湖河流之水,奔腾而去。

后人据此而用的“水”论颇多,现抄录一段以供参考。

《春秋繁露,山川颂》曰:“水则源泉混混沄沄(yún水势汹涌的样子),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既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防山而能清净,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困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

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之谓也。

11.【原文】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①!不舍昼夜②。


【注释】
①斯:这。

指河水。

夫:语气词。

②舍:停留,居住。

【语译】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流逝啊!昼夜不息。


【解读】
本章是孔子临川而作的哲学思考,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而不分白天黑夜运行不息,犹江湖河流之水,奔腾而去。

后人据此而用的“水”论颇多,现抄录一段以供参考。

《春秋繁露,山川颂》曰:“水则源泉混混沄沄(yún水势汹涌的样子),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既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防山而能清净,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困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

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之谓也。

【原文】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①,匹夫不可夺志也②。


【注释】
①三军:周代诸侯大国有三军,这里代指军队。

夺:改变。

②匹夫:一个普通的人。

【语译】
孔子说:“三军之帅可以被俘虏,而男子汉的志向却是不可以强迫改变的。


【解读】
本章孔子谈“匹夫之志”。

国家之大,可以去“兵”去“食”,百姓不可去“信”;三军之众,可以去“将”去“帅”,布衣不可去“志”。

孔门之“志”,表现为“志于学”,“志于道”,“学”即“学道”,“道”亦表现为“德”,好学、好道、好德均应如好色。

锲而不舍,如江水之奔流,“不舍昼夜”,志向必须坚定,不可须臾停止。

“止,吾止也。

”犹如禾苗“长苗子却不开花,开花却不结果。

”半途而废,必须像颜回一般,“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志于学而不懈怠。

对待过错,不论是“法语之言”,抑或是“巽与之言”,均应虚心接受,认真思索,“过则无惮改。

”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志不可夺的令人敬畏的年轻人。

12.【原文】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而近思②,仁在其中矣。


【注释】
①笃志:坚持,坚守志向。

②切问:切身之问。

近思:近身之思,思考身边的问题。

即联系自身,联系现实思考。

【语译】
子夏说:“广泛学习仁德,切问于仁德,近思于仁德,“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解读】
本章子夏谈获取“仁道”的途径。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问”、“思”、“辨”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行”是社会实践,“知”必须“行”,“知”“行”必须结合。

笃志与笃行相近,
其余三项一一相扣。

《中庸》的五个“之”系代词,所指代的当是“仁”,合而观之,本章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则应该是博学于仁,笃志于仁,审问于仁,慎思于仁,所以“仁在其中矣”。

博学于仁,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属于仁,也属于学。

贤贤,易色,事亲,忠君,信友,谓之学,也属于仁。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好学即学仁。

博学,即博学于仁。

笃志于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以“仁”为终身追求的目标,矢志不渝于仁。

审问于仁,“仁”的修炼,不可不问。

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仁”之境界,涵养天地,浑然天成,浩瀚广博,无始无终,无涯无际,大则天地之间,小则日常习用而不知。

审问即对“仁学”的探究追问。

近思于仁,君子修身,不可离仁,不可不问仁,不可不思仁。

思仁有三:思仁学的融会贯通;思仁学的同取异存;思仁学与修身。

近思是思之切近切实,不是驰骛浮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