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明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明代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传奇是明代戏曲创作的主体,代表着明代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它开创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新天地:
第一节明传奇创作流变
一、“传奇”一词内涵的发展演化:
“传奇”一词的最初含义,约略同于“志怪”。

“传”者,志也、记也;“奇”者,怪也。

“传奇”即记述奇人奇事。

“传奇”之名,最初见于中唐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该小说曾被题名为《传奇》。

在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的元杂剧。

在明嘉靖之后,一方面由于杂剧创作成就的总体衰退,一方面由于传奇类戏曲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名称就专指明代戏曲创作中以南曲为主谱成的中长篇戏曲。

三、明代传奇创作流变
(一)明初传奇创作的道学气和八股化:
明代初年,一方面继承元末高明《琵琶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观念,一方面受明初政府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思想、加强对戏曲表演艺术的积极干预和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表现于传奇创作,就呈现出明显的道学气和八股化。

这集中体现在邱濬和邵璨的传奇作品:
1、邱濬的《五伦全备记》:
叙述伍子胥的后人五伦全与其异母弟五伦备等人既是忠臣孝子,又是夫妻和睦、兄弟友善、朋友信任的五伦典型。

该剧纯属道德说教,缺乏动人的色彩,因而被明人斥为“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

”它是明初枯燥无味的道学家戏剧的发轫之作。

2、邵璨的《香囊记》:
写宋代张九成与新婚妻贞娘的悲欢离合故事。

全剧宣扬的是“忠臣孝子重纲常,慈母贞妻德允藏,兄弟爱慕朋友义”等伦理思想。

在结构上,该剧对《琵琶记》、《拜月亭》多有承袭,在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

《香囊记》开辟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的流弊。

3、较少受道学气及八股化影响的传奇作品。

《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

这些剧本在艺术上虽然也有缺陷,但总体来讲,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较高。

(二)直面现实、颇具战斗精神的明中期传奇创作:
明嘉靖后,伴随着明社会日益激烈的内忧外患斗争,明代的传奇创作较之明前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此时的传奇创作作品都一般能正视现实,表现现实斗争,其间寄予了强烈的战斗精神。

“三大传奇”的出现是此时传奇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这三部作品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1、李开先的《宝剑记》:
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主要演绎了水浒英雄林冲的故事。

在此剧中,林冲是一个主动出击,自觉自愿地和以高俅、童贯为代表的奸党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其中体现出了主人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精神。

人物形象刻画逼真,曲词比较清畅,尤其是《夜奔》一曲对主人公心理的刻画描摹尽致。

2、梁辰鱼的《浣纱记》:
梁辰鱼是魏良辅的学生。

该剧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它对新昆腔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浣纱记》通过西施、范蠡的悲欢离合演出了吴越两国的兴亡。

由于他们的爱情信物是一缕浣纱,因而得名。

作品歌颂了为国家利益而牺牲儿女私情的西施和范蠡。

在这一故事的叙述中,作者也表现了悖论的历史悲剧意识和苍凉沉重的王朝兴衰之感:“呀,看满目兴亡真凄惨,笑吴是何人越水谁?”
3、相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作的《鸣凤记》:
该剧取材于当时发生的政治斗争事件,演绎了以夏言、杨继盛为代表的忠臣和以严嵩父子为代表的奸臣的政治斗争,既深刻揭露了当时政治的腐朽和残酷,又歌颂了忠臣义士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忠臣形象。

《鸣凤记》堪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

(三)明代后期传奇创作的繁荣
在明代后期的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传奇创作进入了高潮期和繁荣期。

以汤显祖为杰出代表的传奇作家,成为明代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简言之,明代后期传奇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从声腔发展来看,昆腔传奇几乎一统天下,与此同时,弋阳腔也与其他地方戏结合起来,上演了丰富多彩的传奇剧目。

2、从思想倾向来看,此时的传奇创作重在宣扬个性解放的文化观念,对压抑人个性发展的封建专制制度给予了严厉的批判。

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等作品
3、从创作题材来看,此时出现了各类题材的戏曲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对黑暗现实给予了控诉和反抗。

(1)歌颂忠贞、斥责奸佞的爱国主义剧作:如李梅实、冯梦龙的《精忠旗》写岳飞抗金受害、卖国贼秦桧终遭冥诛,
(2)歌颂清官、诅咒奸邪的剧作:如《珍珠记》、《袁文正还魂记》歌颂了包拯,。

(3)道德说教与宗教演示剧:前者如《忠孝记》、《全德记》、《四美记》,都充满着陈腐的封建道德劝戒。

后者如《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充满了因果报应的种种恐怖场景。

(4)表现男女爱情的剧作:这类剧作以喜剧和悲剧两种形式存在。

喜剧方面的代表作品是高濂创作的《玉簪记》,悲剧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周朝俊的《红梅记》、孟称舜的《娇红记》。

(5)揭露社会黑暗的剧作:其中以万历年间的孙钟龄较为出名。

他所创作的《东郭记》和《醉乡记》,合称为《白雪楼二种曲》。

4、从理论探讨来看,此时出现了大量的戏曲研究成果。

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沈璟写作了大量的曲学论著,其中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成为后世曲家的填谱法则。

吕天成创作的《曲品》,是继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之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徐渭的学生王骥德创作的《曲律》是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结。

第二节吴江派与临川派的戏曲活动与论争
一、沈璟与吴江派作家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
1、沈璟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
总体来讲,沈璟的曲学主张比他的戏曲创作影响较大。

沈璟的戏曲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倡导“命意皆主风世”,即要求戏曲创作承担起宣传伦理教化的功能,这实际是中国传统“文以载道”观念的继续;二是提出戏曲创作的本色论,即要
求戏曲创作的语言通俗易懂;三是提出了戏曲创作的声律论,即要求戏曲创作中的语言应该符合昆腔声律的要求,这是沈璟曲学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方面,也是他以一贯之的主张
沈璟精通音律,他的戏曲论著大致有《南词韵选》、《遵制正吴编》、《论词六则》、《唱曲当知》、《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等。

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最后一种。

它又名为《南词全谱》,是沈璟在前人论曲的基础上,对昆曲的七百一十九个曲牌进行考订,规范曲牌的句法格式,确定声律音韵,分别正字和衬字,标出板眼,成为后人制曲和唱曲的规范,在当时和后世都发生了重大影响。

(2)吴江派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
在沈璟曲学理论主张的旗帜下,集中了余姚人吕天成和叶宪祖、苏州人冯梦龙和袁于令、上海人范文若、嘉兴人卜世臣、吴江人沈自晋等昆曲作家,他们大都是沈璟的子侄、门生或朋友,且对昆曲格律十分讲究,所以被称为吴江派作家群。

他们总体来讲,与沈璟一样,戏曲作品影响不很大,而在戏曲理论上的探讨影响较大。

A、吕天成:曾用昆曲格律校正过包括“临川四梦”在内的28种南戏和传奇。

戏剧创作有杂剧《齐东绝倒》流传于世。

《曲品》,是继徐渭《南词叙录》之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沈璟和汤显祖,在书中被并列为上上品。

对于“沈汤之争”,他提出“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是十分公允的论断。

B、叶宪祖:有《骂座记》、《易水寒》12种杂剧流传至今,《金锁记》。

他的剧作多以历史人物作为表现对象。

C、冯梦龙:从曲目、排场两方面入手改编了包括《牡丹亭》在内的多本传奇,至今尚存《新灌圆》14种。

创作的传奇有《双雄记》、《万事足》。

此外,徐渭的学生王骥德虽然不是吴江派的成员,但与沈璟、吕天成等曲学家订交不浅。

他的《曲律》专著,是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结。

2临川派作家的创作:
又称玉茗堂派作家群,是以著名传奇家汤显祖为代表而形成的一个戏曲创作流派。

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受当时主情论哲学思潮和日益发展的佛学思想的影响,汤显祖的传奇创作习惯于以男女至情反对“理教”对人“欲”过度扼杀,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

受其影响,在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宗汤和学汤的戏曲作家和作品。

因而,在戏曲史上,往往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或者称以汤显祖室名为题的“玉茗堂派”。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将江苏人吴炳、安徽人阮大铖、浙江人孟称舜归入临川派作家群。

A、孟称舜:创作流传下来的传奇主要有《娇红记》、《二胥记》、《贞文记》,其中以《娇红记》影响最大。

主题主要有二:一是提倡“始若不正,卒归于正”的伦理观,暗含着对理学教条的纠偏;二是倡导“同心子”的爱情观,显示出对单纯才子佳人爱情剧的提高。

该剧以悲剧见长,中国悲剧以“怨谱”定名,《娇红记》是较早的一部传奇。

B、吴柄:传奇作品有《西园记》、《画中人》、《疗妒羹》、《绿牡丹》、《情邮记》、合称为“粲花斋五种曲。

”他的剧作场面生动,巧合不断,具备可看可演的戏剧性;所作文词雅洁优美,情境交融,具有可赏可感的文学性;心理描摹细致入微。

C阮大铖:人品恶劣。

创作的传奇有《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合称为“石巢四种。

”其剧作文采斐然,辞情华赡,剧情曲折离奇,可观性较强。

3、“沈汤之争”:
是明代曲坛上汤显祖和沈璟之间关于戏曲创作的论争。

当时,从合律的要求出发,沈璟、吕玉绳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改写成《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极大不满:“《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

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相同了。

”“沈汤之争”于是由此发生。

论争的实质问题就是戏曲创作应以合律为主,有利于剧本的舞台演出?还是以意趣神色为主,符合剧本文学的文学属性。

汤显祖显然注重的是后一点,他在给吕姜山的信里明确地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时时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他所说的“意”,是指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思想;所说的“趣”,即指情趣、艺术构思;所说的“神”,指气韵、艺术形象生动可感;所说的“色”,即艺术语言的准确鲜明。

这四者在作品中应和谐统一。

这一封信是对吴江派的有力反击。

他们之间的论争不仅标志着明代后期传奇创作的繁荣,也标志着中国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

第二节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二、汤显祖的思想追求与其悲剧结局:
,在汤显祖的思想中,既有明末舒张个性的进步思潮的特点,又不乏传统文人入世出世之间的矛盾情结。

具体来讲,汤显祖的矛盾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王术”社会理想,但理想最终归于毁灭:
汤显祖所企望的“王术”社会的基本内涵是:治平之世,礼仪之国,举贤任能、薄赋轻徭、丰衣足食。

汤显祖对社会理想的这种追求实际是对中国儒家仁政思想的自觉继承,当然,其中也赋予了时代的新特点,既有对贪欲和权势欲的反对,又有对常人之情的重视。

为实现此理想,汤显祖进行了一系列的作为,并对黑暗的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然而最终都归于失败。

在此状况下,他并没有像孔子、屈原、杜甫那样执着地信守自己的社会理想,而是亲手毁灭了这一理想。

他的《南柯梦》传奇采用象征的艺术方式,在以高昂的调子讴歌“王术”理想之后,随即不无痛苦地写出了理想的破灭,把“王术”理想连同黑暗现实一起埋葬在自己的笔下。

2、企望“仙游”,但并没有落入看破红尘的彻底沉沦:
社会理想破灭之后,汤显祖转而求助于“谈玄礼佛”。

然而,在宗教学说的追求中,汤显祖并没有彻底沉沦进去,而是认识到他们的虚幻性
3、“至情论”思想的提出与实践:
受王守仁“心学”和泰州学派深刻影响,汤显祖产生了至情论的思想。

这一思想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世界与人生都是由情组成并推动发展的,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的旋律。

二是认为至情是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三是认为文学作品是感悟至情的最有效方式
二、汤显祖创作概况:
最为世人称道的是他的传奇作品“临川四梦”,又称为《玉茗堂四梦》,这四部作品分别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一)、《紫钗记》它本于唐传奇《霍小玉传》,同时也借鉴了《大宋宣和逸事》中的部分情节。

汤显祖在创作过程中,对原作最重要的改动是把女主人公的身份由妓女改为良家女子,把原作中李益负心与小玉痴情的矛盾,改为多情的霍小玉与专横的卢太尉之间
的对立,而李益只是在二者之间的游移不定。

从故事情节来讲,该传奇演述唐代诗人李益在长安流寓时,于元宵夜拾得霍小玉所遗失的紫玉钗,于是以钗为聘礼,托媒求婚。

魂后,李益赴洛阳考中状元,从军立功。

为将李益招为东床,卢太尉反复笼络并进而软禁李益,还派人到霍小玉处传言李益已招赘卢府。

小玉相思成疾,为寻找李益,耗尽家财,最后在生计无着情况下,不得不典卖紫玉钗,却又为卢太尉所锝。

太尉以钗为凭,声言小玉已经改嫁,迫使李益与自己女儿成亲。

后来,黄衫客路见不平,挺身相助,将李益挟持到已经染病的霍小玉处,于是夫妻二人始得团圆。

该传奇的成功之处在于以紫玉钗为道具,通过对霍小玉和李益之间的爱情悲欢离合故事的演绎,塑造了霍小玉和黄衫客两位动人的形象。

从艺术成绩来看,该传奇作品关目较为平板,语言较为绮丽,使它成为文人学士的“案头之书”,而非本色当行的“场上之曲”。

(二)、《南柯记》:全剧共44出,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

该剧叙淳于棼酒醉于古槐树旁,梦入蚂蚁族所建的大槐安国,成为当朝驸马。

其妻瑶芳公主于父王面前为淳于棼求得官职,并因此而由南柯太守升为左丞相。

后来,檀萝国派兵欲抢夺瑶芳公主,淳于棼统兵解围,救出夫人,但夫人终因惊变病亡。

还朝后的淳于棼从此在京中淫逸腐化,为右相所嫉妒,为皇上所防范,最终以“非俺族类,其心必异”为由遣送回人家。

主题上,该书表现为三:
1、对理想社会政治的描绘:作者描写槐安国的政治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一年成聚,二年成邑,到三年而成都。

”写南柯郡的治绩是“只见青山浓翠,绿水渊环,草树光辉,鸟兽肥润。

但有人家所在,园池整洁,檐宇森齐。

何止苟美苟完,且是兴仁兴让”流露了作者从儒家仁政出发的政治理想。

2、对黑暗政治的揭露:通过淳于棼的经历,对当时的社会官场的黑暗提出了控诉。

裙带关系之重要、君心之难测、官场之倾扎,是作者的深刻体验,此体验即通过淳于棼的兴、衰之变迁得到了演绎。

3、对“情”之本质的思考:
《南柯记》传奇也通过淳于棼的经历,体现了作者对“情”之进一步思考。

淳于棼由人而入蚂蚁国,反映了人的现实要求被压抑而导致的异化;在蚂蚁国的淫乱,是一重更深的异化,是人的精神的完全堕落。

作者通过淳于棼的经历,体现了对《牡丹亭》中
至情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思考。

淳于棼梦醒后,对蚂蚁穴之情缘念念不忘,这体现了其对梦中际遇的执着,所以在该剧结尾,作者安排老禅师挥剑斩情缘的情节。

(三)《邯郸记》:本事源于唐传奇《枕中记》。

该剧以外结构套内结构的叙事模式,写卢生科场失意后在邯郸道中旅舍遇到道士吕洞宾,送他一个磁枕,进入梦中。

梦中他既享尽荣华富贵,又历尽宦海沉浮。

醒来方知是一场春梦,店中黄粱尚未蒸熟。

卢生于是悟破人生,随吕洞宾出家而去。

主题上,该书表现为三:
1、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批判:通过卢生梦中的经历,描摹了一幅官场社会的群丑图。

卢生的发迹一者是靠裙带关系,一者靠钱财贿赂。

宇文丞相对卢生之陷害、萧嵩之暧昧、玄宗之好色与糊涂等,都充分揭露了现实政治之黑暗。

3、对“情”之本质的思考:
作者通过卢生的形象,揭示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情就是人生,情永远不可得到满足。

人生的过程是由一个个欲望集合成的,欲望极易发生异化,极宜偏离情之“正”的轨道。

第三节《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