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运通以全方位行销策略,反败为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國運通以全方位行銷策略,反敗為勝
經理人月刊2006-08-29
原著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凱文•凱勒(Kevin Lan)◎編按:本文取材自科特勒和凱勒合著的《行銷管理學》(Marketing Management;2006年第12版)一書,原文篇名〈全方位行銷:以廣泛、整合的觀點來看待行銷管理〉(Holistic Marketing: A Broad, Integrated Perspective to Marketing Management)。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刊登。
作者簡介
科特勒任教於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是行銷學的權威。
凱勒是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塔克商學院(Tuck School of Business)行銷學教授,同時也是備受科特勒肯定的新生代行銷大師。
凱勒將於2006年9月18日來台演講,就打造一流品牌和全方位行銷等議題,提供他兼具理論與實務考量的經驗和建議。
隨著商業環境日趨複雜和科技日新月異,企業必須透過各式各樣直接和間接通路,以販售商品和服務,而顧客也日漸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哪些產品或服務,並且對於自己想在何時、何地、透過何種方式取得產品和服務,有著明確的訴求和要求。
為滿足顧客的多樣化需求,企業的行銷功能再不能像往常一樣,只交由行銷部門獨力負責,或是針對每一項產品或服務,獨立推出行銷活動。
這種未能整合各部門人力和資源的傳統做法,往往使得品牌的表現和公司的業績,未能達到預期的成果。
有鑑於行銷活動的範疇和複雜性不斷擴大增加,科特勒(Philip Kotler)和凱勒(Kevin Lane Keller)提出了「全方位行銷」(holistic marketing)的概念,主張包括顧客、員工、合作夥伴、競爭對手,以及社會整體等,一切都和行銷有關,以一個更為廣泛、整合觀點,有效地發揮行銷功能。
科特勒和凱勒指出,全方位行銷是行銷活動、流程和計畫的設計及執行,反映出行銷成效的廣度和相互依賴程度。
如今,行銷活動早已超越傳統行銷部門的界線,而行銷人員不但必須和事業夥伴及通路,建立起密切的關係,行銷活動的投資報酬率,也成為檢驗行銷成效的重要指標。
在此同時,行銷活動的推展,也必須顧及企業的社會責任及社區參與。
全方位行銷的4大元素,包括:
1.關係行銷(relationship marketing)
2.整合行銷(integrated marketing)
3.內部行銷(internal marketing)
4.績效行銷(performance marketing)
以下以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來說明,如何運用全方位行銷,改變企業的競爭優勢。
跳脫傳統行銷思維:全方位行銷的4個面向
1990年代,美國銀行業面臨重大變革,身為產業領導者的美國運通在1990~1992年間,信用卡的流通量暴跌160萬張,導致6%的虧損。
連續數十年都是績優股的美國運通,股價在1991年創下了每股15美元的新低。
當時,執行長詹姆斯•羅賓森(James Robinson)斥資轉戰金融服務的計畫尚未見成效,公司的旗艦業務(信用卡)又搖搖欲墜。
這家140年的老字號,在長期居於主導地位的銀行產業裡,顯然面臨了競爭優勢遭到侵蝕的重大危機。
現任執行長肯尼斯•錢諾特(Kenneth Chenault;2001年接任執行長一職)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們喪失了和顧客的關連性(relevance)。
我們企圖以少數幾項產品,滿足所有顧客的需求。
」
1993年,哈維•葛洛柏(Harvey Golub)接替羅賓森,成為新任執行長。
錢諾特和一群變革的推動者,終於有機會測試他們長期來不斷倡議的一系列非傳統行銷概念。
錢諾特和葛洛柏所面臨的挑戰是,行銷這門學問在1990年代,已變得更為複雜,幾十年來慣用的大眾行銷技巧不再管用。
因此,美國運通若要讓行銷持續發揮效用,就必須停止將行銷業務局限在行銷部門裡。
在市場變遷快速、消費者善變難掌握的壓力下,美國運通藉由兼顧全方位行銷的四個面向,致力於推動變革,終於獲得驚人的績效和成效。
關係行銷:「會員回饋」「紅利點數」拉攏持卡人
1991年,一群波士頓飯店業者決定杯葛美國運通卡,成功地在全市發動一場名為「波士頓自由派對」(Boston Fee Party)的活動。
飯店業者之所以不滿,是因為美國運通所收取的手續費高於其他發卡銀行。
這場杯葛活動不但為美國運通做了負面宣傳,也充分顯示出:信用卡通路關係的權力分配,已然出現重大改變。
隨著威士卡(Visa)和萬事達卡(Master card)提供大量的企業卡和品牌卡,美國運通對於零售商的影響力不再,連帶地也不再能充分掌握為數多達數百萬的持卡會員。
對美國運通而言,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就是修復公司和不滿業者的關係。
歷經多年努力,到了1996年,時任「旅遊和相關服務事業部門」總裁的錢諾特,已將美國運通卡交易的手續費調降至低於3%,並且成功地和所有參與杯葛活動的業者重新簽約。
葛洛柏和錢諾特同時了解到,修補和現有持卡人之間的關係也同樣重要,因為在競爭對手提供諸多誘因之下,許多卡友已轉而申請和使用別家信用卡。
1995年10月,美國運通修正將其「會員里程」(Membership Miles)計畫更名為「會員回饋」(Membership Rewards)計畫,並提供可換取零售商品和美食贈禮的紅利點數,以及租車、飯店住宿和假期套裝行程等旅遊服務。
結果,卡友反應熱烈,就在同一個月內,該公司因應超過1萬4000名卡友的請求,和
零售巨擘沃爾瑪(Wal-Mart)簽訂協議,讓全球逾2300家的沃爾瑪零售店,都能接受美國運通卡。
在此同時,錢諾特也積極擴充美國運通卡的種類,從原本的4種,增加到60種之多,以鎖定更多顧客區隔。
而為增加美國運通卡的吸引力,錢諾特也加強和各大品牌的結盟合作,就連該公司先前曾經拒絕合作的品牌(擔憂其尊榮的品牌形象可能會遭到稀釋),也被含括在內。
至於始終不曾列入考慮的聯名卡,也在長達10年的抗拒之後,終於在1995年和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結盟合作。
這張名為「Delta SkyMiles Optima」的飛航里程聯名卡,在推出兩年內就躍居全美第二的航空公司認同卡,持卡人超過百萬。
內部行銷:組織上下傳達和執行品質提升計畫
美國運通體認到,若要持續提供優質的顧客服務,將有賴全體員工和公司服務顧客的宗旨協調一致。
為此,該公司將「內部行銷」視為首要之務,在亞利桑納州鳳凰城成立「品質大學」(Quality University),訓練客服人員及客服經理提供優質服務。
此外,美國運通也召集全公司的經理人,成立「經理人委員會」,討論如何評估和提升品質的新方法。
而為了在組織上下傳達和執行品質提升計畫,一場場地品質會議也相繼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