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11-B地史学课程设计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II
XXXXXX XXXX
目录
1.课程内容概括和总结-------------------------------------1
(1)地史学总论----------------------------------------2 (2)地史学分论----------------------------------------5
2.我认为《地史学》存在亟待解决的3个最重要科学问题-------10
3.我认为拟采取能真正将地史学好的学习和投入方式----------11
4.预期的学习目标、效果、质量监控措施及其实现、履行情况--12
5.学习感受及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12
6.小论文------------------------------------------------13 参考文献-------------------------------------------------17 附图-----------------------------------------------------18
时光荏苒,一学期的地史学习就这样过去了。
回想当初第一次接触地史学的时候,延续对古生物的喜欢,对地史学也是充满浓厚的兴趣的。
我清楚的记得老师在第一节课便让我们在没有学习地史学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看书读文献在两周内完成《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I,当时我是真的被吓到了,还有一点抱怨老师,但我没有被打倒,而是认真的看书,总结,记下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认真的完成了作业。
其实后面我才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对我后面的学习起了很大的帮助,一方面他更加提起了我对地史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也提高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
后面的学习中老师又举办了两次学生讲课,老师点评的师生互动环节,以及实习课,野外实习等课程,通过这些别样的教学方法我对地史学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一开始的对新的知识的好奇,到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大致的框架;从对课程学习设计一的迷惑,到对第二次设计的感性认识,在这里发生了一个质的改变。
本次课程学习设计包括一下内容:
1 课程内容概括与总结
2 我认为《地史学》存在亟待解决的3个最重要科学问题
3 我认为拟采取能真正将地史学好的学习和投入方式
4 预期的学习目标、效果、质量监控措施及其实现、履行情况
5 学习感受及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6 小论文
1.课程内容概括和总结
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 )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演化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其目的是探讨地壳及地表在过去地质时期中的经历和变迁,阐明地壳发展历史的规律。
地史学课程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地史学总论,二是地史学分论。
总论涉及的研究对象可细分为三部分:一是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和进行地层时空对比(地层学);二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沉积古地理学,);三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他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分离史(历史大地构造学)。
分论部分介绍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在该教材的最后还介绍了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岩石圈事件、生物圈事件、水圈和大气圈事件)以及古生物地史学的主要分支和边缘学科。
1.1地史学总论
(1)地层学:地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利用地质年代学的方法来解决地层的形成顺序,从而建立全球性的统一地质年代表。
地层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属性的,并能与相邻岩层区分开的层状岩石。
地壳上分布的层状岩石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沉积岩、火山岩变质而形成的变质岩。
岩层的特征是指岩层的岩性、所含化石、地球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岩层的属性指的是对岩层的特性进行分析后,对岩层形成的环境、形成方式、形成时间及其在地史中变化规律的推论。
研究岩层形成的时代、新老顺序和各种岩层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科学,叫做地层学。
地层学包括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与此相应
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以组为基本单位。
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
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
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
(2)沉积古地理学:研究地史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恢复古代的沉积环境。
这项工作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借现代沉积环境去认识过去;二是通过沉积地层的各种特征进行岩相分析去推论过去的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就是形成各类沉积物(岩石)的自然条件。
它包括在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诸因素,或是说,是指介质本身所特有的各种因素和地理背景所特有的各种因素的综合。
沉积环境集中表现在沉积岩的岩相(或沉积相)上,后者包括沉积岩或沉积物的岩性、化石诸特征的总和。
在接触具体沉积环境时,特别总是认识古代环境,是相当复杂的。
比如说,长期以来认为我国大陆东部的新生界除沿海第四系属陆相地层,但随着普查与勘探工作的深入,发现距现在海岸数百、近千公里的湖北江汉盆地第三系和陕西渭河盆地第四系中含有有孔虫化石;山东济阳坳陷、苏北盆地、广东三水盆地等下第三系中也发现少量有孔虫和海相介形虫、软体动物、鱼类以及一般不见与陆相地层中的横裂藻和虫管等化石。
说明在地层工作中能及时正确地认识沉积环境,并非易事。
(3)历史大地构造学: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地球内部不断发生着变化,导致地壳或岩石圈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以有节奏的平静演化和急剧变革相交替的方式运动。
一方面是各大陆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导致大陆之间的离合,同时造成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差异。
另一方面是地球表面的差异升降,从而造成不同环境中沉积物性质、结构、构造、几何形态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构造发展状态和过程,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和大地构造分区,恢复不同地区、不同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即为历史构造分析。
历史大地构造学主要包括历史大地构造及其分析方法,槽台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古板块分析方法以及大地构造分区、旋回和阶段。
1.2地史学分论(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
(1)前寒武纪:
a.古地理、古构造:华南板块形成的阶段:古元古代华南板块的陆核已经存在;中新元古代板块边缘增生;晋宁运动之后华南板块进入了稳定的阶段。
震旦纪华南内部为海相沉积。
华北板块形成的阶段:太古宙华北板块的陆核形成;古元古代原地台形成;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形成。
自新元古代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的状态之中。
b.生物面貌:太古代,分子化石,如氨基酸、脂肪酸、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环形化合物和叠层石。
元古代,细菌和藻类以及叠层石繁盛,微古植物和宏观藻出现。
Z 出现伊迪卡拉动物群: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
叠层石也比较繁盛。
(2)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距今约570—400Ma,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早古生代的主要特征:
1.生物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态分异、生物分区);植物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绝灭(mass extinction)事件。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上陆)。
3.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生物界
小壳动物群(small shell-bearing fauna):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第一个广布的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
寒武纪三叶虫属种。
繁多 演化迅速 生态分异明显 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奥陶纪三叶虫主要特征是等尾型 头鞍前叶膨大。
志留纪起三叶虫显著衰退。
小壳动物群复原图
中国东部早古生代古地理
华北板块—∈13—O1滨浅海沉积; O2-C1缺失
其南、北为大洋环境
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
北缘是南秦岭裂谷
东南缘是被动大陆边缘
华夏板块
寒武纪扬子板块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
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寒
武纪华北板块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奥陶纪古地理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
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自西向东依然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
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加剧,导致O3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
中国东部志留纪古构造格局与古地理的显著特征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碰撞拼合 华北板块主体继续处于隆起状态。
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
扬子板块早期海域限于北部 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
志留纪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
(3)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约4.09—2.5亿年,它分为三个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晚古生代的主要特征:
生物史: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始大量繁盛,形成最早的森林、昆虫和煤;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 F-F, P-T之交大绝灭。
沉积史:全球C-P冰川;陆相沉积开始发育;铁和铝风化矿床:膏、油气和煤。
构造史:经向Pangea的形成。
联合古陆分裂复原图
(4)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约250-65Ma年,它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gymnosperm, dinosaur, ammonite ages); T/J (conodont, ammonite, reptile et al.), E/K (dinosaur, ammonite et al.) mass extinction.
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
构造史:联合大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Tethys)逐渐萎缩,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
生物界:
1.陆生植物的演化阶段
T1: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如肋木Pleuromeia(Pz的孓遗, 干旱气候)。
T2-K1:裸子植物苏铁(cycad)、松柏(conifers)、银杏(gingkgo)繁盛;真蕨类(spore-plants)仍繁盛。
K2:被子植物(angiosperm)繁盛,如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Platanu), K1有辽宁古果,水生灌木。
2. 陆生脊椎动物的演化阶段
T1+2: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迷齿两栖类和爬行类中的二齿兽类繁盛。
T3-K1:恐龙、鸟类及真骨、全骨鱼类。
K2:出现哺乳动物的有胎盘类。
3.海生无脊椎动物
面貌:双壳类、菊石类、六射珊瑚、箭石、有孔虫、牙形石、腹足类, 腕足等。
海生双壳类繁盛,取代腕足类:如T1+2的Pseudoclaraia(假克氏蛤)
菊石类:T1简单齿菊石型缝合线,如 Ophicearas(蛇菊石)。
J菊石型缝合线,如 Hongkongites(香港菊石)。
K缝合线趋于简单,如Nipponites(日本菊石)。
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
许氏创孔海百合
中生代地史:
中国三叠纪地史表现为:在时间上的二分性,在空间上的三分性。
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
1.湘黔桂高地形成并分隔东西海盆,东西分异明朗化。
东部小盆地内的火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
2.大规模海退。
3.黔南、右江裂陷槽,T11开始出现深水沉积,褶皱上升。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发生的时间T2\T3\J1 由黄汲清(1945)命名。
2.表现:
Ⅰ.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
大海退,古气候重大变化。
Ⅱ.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开始发育。
Ⅲ.板块拼合—印支FB形成:秦岭FB, Bayan Har FB, 三江FB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Ⅳ.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
Circum-Pacific开始发育。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变为东西差异。
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及断陷盆地。
西部:大型稳定盆地,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
海相沉积: 仅限于青藏高原,台湾和黑龙江东部。
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2.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 形成松辽、华北、江汉盆地。
3.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
4.成矿作用
盆地的形成导致油气的形成,华南地区断陷小盆地内往往形成膏盐等非金属矿产。
岩浆、火山活动形成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
(5)新生代
新生代距今约65Ma年至今,它分为两个纪:第三纪、第四纪。
新生代的生物界:
1.哺乳动物mammals
哺乳动物在Kz适应辐射,占领各生态领域,有胎盘哺乳动物主要类别(目)。
2.被子植物(angiosperm)的发展
从K1开始发育,Kz繁盛, 可分为两阶段。
E木本植物发展阶段:乔木、灌木为主。
N草本植物大发展和C4植物出现阶段,大量现代种属出现,蕨类和裸子植物减少。
C4植物(玉米高粱小米等赖旱植物)同化 CO2 的速率是 C3植物(米麦豆枫蜂蜜、木本及喜冷潮湿草本)的两倍。
第三纪植物地理分区:泛北极植物区(包括我国北方)、南极植物区、热带植物区。
3.其他门类-other life
海生无脊椎动物 双壳类、腹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货币虫-R)、抱球虫。
淡水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介形虫、昆虫等。
中国新生界地层和古地理
沉积特征:
1.东部为大型稳定类型盆地沉积,时有海泛发生,沉积物类型受古气候控制。
2.盆地形成是裂谷作用的结果:如华北盆地E1有玄武岩,反映地幔上隆,形成地堑—箕状断陷,E2-3充填之后裂谷发育结束。
3.沿海长白山—辽东半岛—武夷山一带为隆起带,大部分遭受剥蚀,仅发育一些小断陷盆地和零星玄武岩。
中国第四纪的基本特征:青藏高原快速整体抬升;大西北为高山深盆;内蒙-晋陕高原风蚀作用显著;华南中低山丘陵上升剥蚀;大面积沉降的近海平原:松辽、华北、江汉、苏北,大幅度变迁的海岸线。
喜马拉雅运动:
时间: N2-Qp————————Ш
N1 —————————II
E2-E3————————I
意义: 1.特提斯(Tethys)洋闭合,青藏高原强烈上升,形成西高东低大江东去的格局。
2.环太平洋外带,地震、火山及板块构造,及内生矿产的形成。
3. Pangaea继续分裂
2 我认为《地史学》存在亟待解决的3个最重要科学问题
(1).从生物演化、沉积演变和构造岩浆活动的突出变化,都可将地球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用不同的根据划分的主要阶段,其分界或转折点虽然不尽相合,却表现大体的一致性。
这就说明,地球的历史发展与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一致,是间歇和分阶段的,具有不定的周期(节律)性。
阶段划分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不同事物或事物的不同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本夹具有差异性而形成的。
由于事物这间普遍互相关联并受到共同因素的控制,这种不一致也可能是由于资料不全、研究处理不当所形成的。
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运用当代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方法开展多学科结合的深人研究,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地球不同层圈发展过程及其与开放的地外天广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并修正反映各方面发展变化的地史发展主要阶段,进一步总结其规律性并探索其形成机制。
因此,我认为当前地史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地史发展中的阶段性和演化节律问题
(2).地层学研究中等时性特别是全球等时性问题。
层序地层学研究中首先需要对海平面升降是否真正具有等时性作深入的剖析。
因为地史中引起海平面升降的原因既有全球性的大陆冰盖消长、大洋中脊强烈扩张等因素,也有区域性甚至地方性的构造升降、陆源碎屑供应速率等原因,需要予以小心分辨。
此外,目前流行的层序地层模式主要来自新生代以来大西洋沿岸的被动大陆缘外陆棚至上陆坡地带。
对于不同地史阶段、不同类型沉积盆地(舍内陆盆地和深海洋盆)中不同级别层序发育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等时性对比尚少研究,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今世界环境与资源是世界性的两大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因此,我认为地史学另外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地质历史时期的矿产资源与构造,环境,生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地史时期全球气候是怎么变化的?受那些因素影响?当今的全球变暖怎样应?现在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的人类该如何应对?
3 我认为拟采取能真正将地史学好的学习和投入方式
学习《地史学》重要,掌握学习《地史学》的方法更重要。
一、课前认真预习
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
对于地史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地史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
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
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二、主动提高效率的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
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
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
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达标检测、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
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
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
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
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
四、认真对待实习
有不认识的化石要及时请教老师,做好记录,及时补充古生物、地史的相关知识,只有实践才能更好的认识并掌握相关地史的内容,更好的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实践的能力。
五、做好思想准备,调整好学习心态
在上的第一节课时,老师就告诉我们地史难学,在未学习古生物地史之前就从高年级同学那里听说古生物地史难学。
因此我们大部分同学在学习古生物地史时都带有一些不正常的学习心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紧张、畏惧心理古生物地史难学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害怕上地史课,害怕做地史作业,害怕老师课堂提问,害怕老师的个别谈话,怕上实习、怕动手,千方百计地回避学习,胆怯的心弦一天到晚紧绷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知识,久而久之,越怕越难学,越难越怕学。
(2)“一口吃个胖子”的心理。
想把成绩搞上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仍没有什么大的起色,随即产生“反正学不好了”和“我不是学习的料”的错误心理。
(3)消极心理。
学习松松垮垮、马马虎虎,懒惰思想较重,学习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上课时经常“开小差”,盼望着“快下课”,老师提问大都说“不会。
”
诚然,古生物地史是难学,但绝非学不好,只要按地史学科的特点去学习,按照前面谈到的去做,理解注重思考地史的发展过程,不死记硬背,常动手,常开动脑筋思考,不要一碰到问题就问同学或老师。
在学习中要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学习中去寻找乐趣,就能培养自己学习地史的兴趣。
4 预期的学习目标、效果、质量监控措施及其实现、履行情况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地史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通过考试我明白了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的重要性,死记硬背是学不好地史的,需要的是理解记忆。
比如,石炭系的温度与环境与它的构造运动是有很大关系的,关系在哪儿?怎么关联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与思考。
总的来说,我认真的按照自己的计划与目标做了,掌握了地史学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我获得了一种如何学好地史甚至地质学的态度与思想。
课堂上,我带着自己的思考与问题积极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掌握了老师教的知识,并学会了如何思考提出问题。
课后,我不满足课堂上所讲的有限知识,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问题查阅资料。
比如:我现在就对分子地层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总的学习过
程是预习、上课、复习这三步。
理论知识重要,实践知识也很重要。
在实习课上,我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野外实习中,就是对自己的一个综合检测。
我对自己不懂得现象积极提问,很好的查漏补缺。
在课程前和后的两篇论文中,我梳理概括了所学的知识,并写了一篇小论文。
前后两次的总结中,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一次是学习的过程;第二次是学习加掌握复习的过程。
最后就是考试了,我积极备考,努力获得一个好成绩。
5 学习感受及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地史学是地球科学范围内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历史性的分支学科。
其研究的中心都与时间有联系,可概括为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三个方面。
其研究的内容和任务随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地球认识的深入热不断发展,基本上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地表层状岩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比,地质时代的确定和地岑系统的建立;地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和时空分布特征,恢复地史中海平面升降和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变;地层的沉积和岩浆岩石组合时空分布特征,动植物群生物区系统性质以及古地磁研究指示的古纬度位置,再造古大陆古海洋分布格局,探讨古板块漂移分合历史,岩石圈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之间的重大关系。
展望21世纪,地史学的发展又有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要继续运用当代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开展多学科结合的深入研究,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地球不同圈层发展过程及其与开放的地外天外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未来更多未知地史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更加全面和完善的认识,并进一步总结形成机制及规律性,建立新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地史学的发展不是一种偶然,探索其中的奥秘是地史学长期追求的目标和任务。
6.小论文:
由叠层石测年想到的
摘要:叠层石明暗纹层对厚度呈周期性变化, 这些周期性变化被解释为月节律和季节节律, 结合S 型叠层石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得到如下古天文信息: 10 亿年前的中元古代晚期, 一年至少有516±20 天、12.9±0.5 个月, 一个月有40 天, 一天最多16.99±0.66 小时, 古黄赤交角为29.2~30.6°。
通过对海百合的茎详细研究,发现其茎板(l ~ 2 级)总数基本上为376个(成年个体) 每1cm茎节*茎茎(m)为一系数K =5.85。
其茎板数是否与叠层石的明暗条纹一样具有测定地史时期的一年的天数?
关键词:叠层石,明暗条纹,周期性变化,海百合,茎板
记得在地史课上,龚老师在讲的叠层石的时候给我们讲过:我们的一个学长通过对叠层石的研究,得出了10亿年前的地-日-月关系。
当时这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回来便下载了这篇文献,然后又看了一些叠层石的相关资料,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后来,在准备本科生科研立项的时候,导师给我们的主题是关于海百合类的,让我们先阅读海百合的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