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2部分 专题9 基础夯实篇 第1讲 文言实词 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为别那个字。它释义的分类如下:
举例
通 假 字
通 用 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 近、意义也相通的 字,古代可以写这 个,也可以写那个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 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 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类别
假 借 字 通 假 字 古 今 字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_东__方_道__路_上__的_主__人________。
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古义:_求_学__的_人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_出__使_的__人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采分关键词:若、格、岂、就;句式:得无……邪。②采分关键词:
•举、②非臣、之为;所句举式,:岂自…非…叨哉。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 贤良,固欲安之也。”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二千石不能禽.制
禽:通“擒”,捉拿
B.时遂年七十馀,召.见
召:通“诏”,皇帝的命令
C.不副.所闻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化传承与理解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 ——疏通文意阅读
基础夯实篇
第1讲 文言实词




一、文言实词高考四大命题角度
二、推断文言实词意义五大技法
随堂巩固
一、文言实词高考四大命题角度
• 命题角度一 通假字
•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假”
就是“借”的意思)。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荆轲刺秦王》) 古义:_袒__露_一__只_臂__膀_______。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7)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 古义:_宽__容_,__原_谅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 古义:_走_投__无_路_______。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古义:_爪__子_和__牙_齿__,_表__示_得__力_的__帮_手__,_褒__义_词_____________。
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 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郭林宗闻而让.蕃曰 B.尚书责.滂所劾猥多 C.复为太尉黄琼所辟. D.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让:责备 责:责备 辟:举荐 参:参考
•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
• (5)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 ____“辩_”_____通“_变_”______变_化_,________。
•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受”
“授”Biblioteka 传授•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
使……快
____________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__有__利____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______________
⑤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利润、利益
______________
(2)谢 ①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并序》)___推_辞__,_谢__绝_____ ②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__辞_谢_____
• 命题角度三 古今异义
•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
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
类演型变规律。
示例
词义 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 扩大 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等。
词义 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的表示范围缩 缩小 小了,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女子的配偶”。
副:相称
D.上闻遂对,甚说.
说:通“悦”,高兴
解析 A.“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官职名称,“禽制”是对前文
所言“盗贼并起”的处理办法,“禽”按本义讲不通,可考虑其为通假字,“禽”
通“擒”,意为“捉拿、擒获”。B.“召见”是文言文常见的词语,“召”就是
“召”,不通“诏”。C.由成语“名副其实”可推知“副”应译为“相称”。
• 命题角度二 一词多义
•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 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
类型
示例
词的 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 本义 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道歉,认错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__道__谢____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并序》)__告__诉_,__劝_告______
训练 4.(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
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本义为“路
词的 引申义
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 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 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
为“关卡”。
类型
示例
词的 比喻义
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 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 ”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D.根据语境可知“甚说”应是皇上听到龚遂的回答后的愉悦心理,“说”通
“悦”,意为“高兴”。
• (2)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 ①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
• 译文: 来使_我_称__心_满_意_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
举例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 近、意义毫不相干 的字,古代有时也 可以借代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 “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 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 “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 “蚤”通“早”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 几个意义,后为区 别,另造一个新字 (今字)来表示其中的 一个或几个意义
解析 D项“参”此处的意思是“检查,审查”,可结合前句“未审”的意思 理解。
• (2)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 ①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 取不优之议邪?” 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用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
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岂不是自己选择了没有用优礼相待人才的非议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 “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 般是有联系的,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 古今字,都用“通”表示
• 训练1.(链接教材)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1)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 ___“_悟_”_____通“晤”_______面_对_面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解_析___①_采__分_关_键__词_:_废、何以、息、称;句式:宾语前置句。②采分关键词: 遐、__沾_、_恤__、_故_;__句_式__:_被_动__句_式_、__状_语_后__置_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君“生子” 生非异也“性”,善假资于质,物禀赋也(《劝学》) • 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秦“还王” 还柱而走“环(”《荆轲绕刺秦王》)
• 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训练 2.(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举奏的人,都是贪污刻薄残暴的奸贼,是害人之人,难道我会为了
_______________ 自己_的_私__利_玷_污_国_事_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慢”,古代是“怠慢”之义, 转移 今义与“快”相对。
感情 色彩 变化
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 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这就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训练 5.(教材链接)还记得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吗?练一练。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 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 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①“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 意?”遂对曰:②“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
词的 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 假借义 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训练 3.(链接教材)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___变__得_锐__利_,__变_得__锋_利_______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 [参考译文]
•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邻地区闹饥荒, 盗贼四起,太守不能捉拿制服他们。宣帝要选一个能管理(这 个地区)的人,丞相和御史推荐了龚遂,认为他可以胜任,皇 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被召见时, 由于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 那样,心中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对龚遂说:“渤海 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 贼,来使我称心满意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之 地,没有沾沐圣上的恩德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 方官吏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 池塘边耍弄罢了。现在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海濒遐渤远海郡,地处不偏沾远之圣地,化没有,沾沐其圣民上的困恩德于教化饥,寒那里而的百吏姓为不饥寒恤,故使陛下 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所迫,地方官吏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边耍弄
• 译文:
罢了。
蕃不止之,滂怀恨,投板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①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 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 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②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
• (2)“愿倍”伯具言臣“之背”不敢倍违德背也(《鸿门宴》) • 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
• (3)“举属”酒属客(《“嘱赤” 壁赋》)劝人喝酒
• 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共共”其乏困(《“烛供”之武退秦供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