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2023-2024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一、选择题
1.(1分)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
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
2.(1分)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B.神经递质C.胰岛素D.糖原
3.(1分)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组织中的( )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4.(1分)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缓冲物质可以维持细胞外液pH值的相对稳定
B.运动是水分排出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将减少
C.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D.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肝脏产热增多
5.(1分)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更换一种材料进行实验前,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
C.从加入盐酸或NaOH后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溶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是,一般以pH为横轴
6.(1分)对下列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B.细胞分裂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
C.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D.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7.(1分)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能缩手,能感觉疼痛B.不能缩手,能感觉疼痛C.能缩手,不能感觉疼痛D.不能缩手,不能感觉疼痛
8.(1分)如果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受损,用针刺指尖,正确的判断是(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9.(1分)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10.(1分)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
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1.(1分)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2.(1分)大熊猫常被作为友好使者运送到国外,其在被运输过程中,甲状腺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甲状腺素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紧张等刺激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
B.M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等特定的靶细胞
D.大熊猫在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先下降再恢复
13.(1分)以下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
C.二次免疫反应主要由记忆细胞快速产生抗体
D.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
14.(1分)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表达,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D.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15.(1分)下面是有关燕麦实验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燕麦胚芽鞘的某些部位纵向插入了云母片.请分析图中a至f的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一组是( )
A.a<b、c=d、e<f B.a>b、c=d、e=f
C.a<b、c=d、e=f D.a>b、c=d、e<f
16.(1分)下列生产或实验过程中,不能使用吲哚乙酸的是( )
A.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进生根
B.处理青涩的生香蕉转变为熟香蕉
C.处理去雄的番茄花蕾育出无籽果实
D.处理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使其继续生长
17.(1分)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侧光使植物弯曲生长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都比向光侧低
B.生长素处理插条是,浸泡法与沾蘸法相比所需生长素溶液浓度较高
C.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时,可以促进植物细胞中乙烯的合成
D.茎的背重力生长与顶端优势都体现了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的特点
18.(1分)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赤霉素与生长素对促进植物细胞生长有相似的效应
B.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C.对大豆幼苗进行一段时间的单侧光照射后幼苗会向光生长
D.生长素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19.(1分)植物的果实从开始发育到完全成熟的过程中,主要由下列哪些激素共同起作用( )
①萘乙酸 ②生长素 ③2,4-D ④细胞分裂素 ⑤乙烯。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⑤
20.(1分)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多次取样,取其平均值
B.得出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不一致则舍弃
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
D.无论样方选取的多少,只要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实密度
21.(1分)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随机分布在校园内的桂花
D.杨树在公路旁每隔5米种植1棵
22.(1分)如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
A.总量将增加B.种群数量将保持恒定C.种群密度将下降
D.保持稳定型增长
A.k值是固定的B.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C.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D.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达为:t年后种群数量;N t =N 0入的t次方
23.(1分)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呈“J”型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24.(1分)为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某同学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
A.羊吃草属于捕食关系
B.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而发生竞争关系C.水稻和稗草是寄生关系
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
25.(1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26.(1分)如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27.(1分)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
A.有效避免竞争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D.以上都正确
28.(1分)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生态特征发展期成熟期
A营养结构简单复杂
B有机物总量较少较多
C自动调节能力强弱
D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较高
A.A B.B C.C D.D
29.(1分)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30.(1分)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就是化学信息
31.(1分)假设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 三者的关系是( )
A.a>b=c B.a=b+c C.a>b+c D.a<b+c
32.(1分)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33.(1分)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B.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34.(1分)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①②⑥中碳的循环主要以CO 2和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C.当前的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35.(1分)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
确的是( )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B.作物轮作、套种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36.(1分)生态农业是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
二、非选择题
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以上都是
37.(1分)甘草、五灵脂可作药材,橡胶树可提取橡胶,人们受响尾蛇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启发研制成了“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这些都说明野生生物具有( )38.(6分)根据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A、B、C、D、E表示液体成分,a、b、c、d、e、f表示物质交换的某些生理过程.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 (只写字母).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不断变化,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体外
的变化和体内
的结果.
(2)A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 ,d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作用.A
和B的成分相比,最大的不同时B中含有的蛋白质
.
39.(10分)图1为神经细胞结构模式图.图2所示为拉尔夫•斯坦曼(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现的树突状细胞(DC),这种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卫兵”,能激活T细胞,并让白细胞识别、记忆并攻击入侵的病原体.图3表示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反射弧中,与感受器相连的是神经细胞的
(填“树突”或“轴突”),与轴突相连的是另一个神经细胞的
.
(2)神经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存在大量的突起.从细胞水平上分析,突起的形成是
的结果;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
,有利于神经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实现.
(3)神经细胞既具有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的作用,又具有分泌作用.如神经细胞通过分泌
实现神经细胞之间兴奋的传递;
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能够通过分泌
调节水盐平衡.人在吃食物时会刺激口腔味觉感受器,导致
(填离子)内流,引发动作电位,并通过传入神经传至唾液分泌中枢引起唾液分泌,这是 反射.
(4)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并激活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效应T细胞.人体
内与图3中的树突状细胞具有相似作用的细胞还有
.
40.(8分)血糖浓度保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由图可知,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胰岛素与 结合后,一方面使 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
面促进
合成,从而加速对葡萄糖的利用.
(2)某人因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若给其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
.
(3)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其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此外也作用于胰岛组织中的神
经末梢或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因此血糖平衡受
的调节
(4)在运动过程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
,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平衡,同时,胰岛素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胰岛
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
41.(8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萘乙酸(NAA)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预实验,结
果如图所示.在预实验的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探究萘乙酸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
(1)材料用具: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月季枝条若干、烧杯、培养皿、量筒、NAA、蒸馏水等.
(2)配制一系列具有浓度梯度的萘乙酸溶液5份,编号为1~5号.
(3)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月季枝条随机均分为5等份;
第二步:将5份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在1~5号NAA溶液中:
第三步:一天后,取出枝条分别进行扦插;
第四步:每天对扦插的枝条生根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预实验中,当NAA的浓度为12mg•L-1时,几乎不生根的原因是.正式实验中配制的NAA溶液浓度应该依次为.(浓度梯度差为1.0mg/L).
②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因变量是,同时要严格控制的无关变量有.
③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的意义是.
④水平放置的根,具有向重力性生长的现象,有人发现在植物根向重力性弯曲部位除了生长素的分布不同外,在近地侧同时也集中了大部分的乙烯.由此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的结果.
42.(8分)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发蓝藻爆发,使水域生态遭到破坏.控制蓝藻疯长,同时“变废为宝”是减轻“绿包灾害”的有效途径.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蓝藻与其他水生生物构成了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由于某些蓝藻具有气囊,在水域中有趋表聚集的现象,这一群落中 不同水层中生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结构.
(2)从细胞结构分析,蓝藻属于生物,很多蓝藻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这在生物界是十分独特的,这对促进生态系统的和两大重要功能,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少量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排入水体,一般不会使水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为水域生态系统具有能力,其基础是.
43.(11分)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如表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单位:J/hm2•a)
营养级同化量未被利用量分解者分解量呼吸释放量
A 2.48×1011 2.00×109 1.20×1010 3.60×1010
B 2.40×107 6.00×105 4.00×105 2.30×107
C7.50×108 2.40×107 6.00×1067.16×108
(1)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 J/hm2•a,这部分能量是指 .
(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3)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 .
(4)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弃耕后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①研究者通常采用 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假设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2只,第二次捕获3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则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约为 .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②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 t=N0•λt(其中N t代表t天后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田鼠的起始数量).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 .
③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 .
44.(12分)由东亚飞蝗引发的蝗灾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请分析并回答:
(1)甲图为某地区两年来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
①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受到等因素的影响.
②东亚飞蝗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在其繁殖期及时疏松土壤,可以影响其种群的,以降低种群密度.另外可适当引入与其有关系的生物,抑制其种群数量增长.
③人们还可以利用性引诱剂来防治蝗灾,此方法可以直接改变种群的,从而使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2)蝗虫体内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作为优质蛋白质食品的来源.在某地乡村,有人利用局部荒地与耕地结合建立起如乙图所示的养殖和生产模式.
①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在此生态系统中有条捕食食物链.能量在该系统流动过程中的特点是.
②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比较,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中的能量,实现了物质的和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