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归宿,不愿投入这优 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呢?这两句表现了诗人 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 生活的热爱。
5.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 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 来表达。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 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谛。这两句诗点明了 全诗的主旨。
2.疏通诗歌意思。
喧嚣扰攘的尘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建造房舍。结,建造、 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 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如此,这样
译文: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里远离 了尘世,所居之处自然(就)变得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3.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 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 ‘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 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见南山”表现的是陶渊明在东篱采菊 时,无意间一抬头,南山之景映入眼帘。一个 “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饮酒(其五)》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 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 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 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 场的黑暗,隐居田园。代表作有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 园田居》《五柳先生传》。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 五言古诗,借“饮酒”之名,写对世事人生的 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饮酒》(其五)的 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恬淡的氛围是吻合 的;而“望”相较于“见”,更有目 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 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 “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 然矣”。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用了哪些 意象?有何深意?
用了日夕之山气与归林之飞鸟两个意象,渲 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美好和诗人恬淡闲适的 心境。言下之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 有些人为什么要奔波于官场不肯接受这美好
译文: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 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
共同,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间的云气
译文:傍晚山间的云气更加美好,成群的鸟儿 结伴飞回山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辨
译文:在这中间蕴含着生命的真谛,想要分辨 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 车马喧”呢?
6.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首 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从大 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 思想感情。 看到了一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心志高 远、闲适豁达的诗人形象。
7.本诗有何写作特色? (1)景、情、理自然交融
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如“山气日 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在写景中流露 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 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 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的高洁人格。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心远地偏 超凡脱俗 景
饮酒
采菊见山 真意忘言 情
(其五) 山气飞鸟 归隐之意 理
真意忘言 反璞归真
“车马喧”指世俗中的名利。抛却了名利,心 自然就“远”了。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 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2.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 后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见” 字,写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 一下子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 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必备知识 文学常识
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
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
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ຫໍສະໝຸດ 和杂言等形式,也说古风、古诗。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 已忘言”是直接抒情, 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人 生哲理。
(2)语言平淡,意蕴深厚
这首诗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浑然天成,意蕴 深厚。如“心远地自偏”一句,诗人提出只 要心灵避离尘世,即使置身于喧闹的人境, 依旧能够与自然相契合。诗人在本
诗中,将哲理与诗意 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赋予了作品丰富的理 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