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优秀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6篇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篇一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

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今天的这节师徒结对课,通过几位老师细致的点评,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我们通常说古诗难教,实则不难,只是自己没有找对方法和技巧。

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导入花费时间过长
在导入过程中,我描述了李白的《静夜思》的诗句意思让学生猜测诗名,但是学生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由于让他们预习过这首诗,所以他们没有多加思考就回答是《夜书所见》,后来经过我的再次深入点拨才将他们引回了正题,在前面导入上时间花的有点多,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二、释题上的偏差
在引导学生释题时,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中的“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指那个人在看书,有的同学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用手做了一个写的动作,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书”是“写”的意思,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

由于自己课前准备不够,所以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
虽然我平时在课堂上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课堂老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所以在学生对诗歌不熟悉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句意理解,就难上加难了。

朗读的方式有很多,齐读、泛读、领读、诵读等等,形式多样,其实多读并不难,关键是要如何通过读,让学生体会诗歌感情。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是采用齐读,然后采用断句读,逐句读,最后结束时在有感情齐读,以读给这堂课堂画上一个休止符。

但是尽管这样,还是在读的把握上存在很多的不足,我的指导老师陈老师给我指出来:读要有层次感,从刚开始的单纯的读一步一步递增到最后以情入境,让学生将自己当成诗人,怀揣着思念家乡之情动情的朗读。

听了陈老师的话,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在朗读上把握的不足,给学生朗读时间太少,课前准备还是存在不足。

四、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整节课下来感觉前松后紧,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背诵诗歌和巩固记忆,究其原因,还是课堂驾驭能力不足,除了经验少是一方面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学思路设计的不够合理,和课堂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

这种能力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靠的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深入反思、逐步改进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语文教学,看似简单轻松,实则小课堂有大智慧。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课堂效率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信只要抱着一颗虔诚之心,去学习,去反思,去改善,必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二
一、引入
1、教师季节引入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同学们换上了长衣服,天气一天天凉爽起来,秋天来了。


咱们一起和作者们到课文里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丽景色吧!
2、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
教师:一起来读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看看讲了什么。

学生读完后教师适当引导。

3、引入古诗学习
教师: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二、读准古诗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齐读古诗。

2、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李天竣读请学生来发现他的读学生提出的读里的字音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读准:声、情、促、深、灯、明学生自由练习再读。

(反思:这个环节课堂的生成非常好,正好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孩子字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书写。

很好!)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那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解词(2)明句
4、悟诗情
教师:这是以前的大哥哥姐姐总结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争取以后我们能超过他们,好吗?
生:好!
(二)解诗题
1、(1)你认为解诗题是什么意思?
(2)来一起读读古诗的题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胡正:我觉得夜书的意思晚上。

所见的意思是;所看见的。

师:对。

我们经常说的所见所闻就是看见的和听见的。

但是夜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不同意见吗?
肖路:书应该是看书。

师:看来我们解诗题还不太成功,没关系,也许等咱们学习完了这首古诗就能解释了!以后咱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都要注意,如果一开始不能解决的问题,等慢慢学习中再解决。

(三)知作者
1、什么是知作者呢?
2、那怎么去了解作者?昨天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扩展学习里你查找了作者的资料了吗?在交流的时候先说在什么地方找的资料。

杨紫鑫:我在《语文课外扩展阅读》上找到了作者的资料。

万鑫淼:我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里找到了。

马涛:我上网查找了资料。

老师:非常好,来我们看看马涛的资料(老师念)原来作者是宋朝的
杨紫鑫:(枪着说)南宋。

老师:哦,更准确。

(板书在作者的旁边)现在咱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查找作者资料的方法,像杨紫鑫、万鑫淼这样是
学生:查找书!
老师:像马涛这样是
学生:上网!(教师把这些方法补充板书在小黑板上)
(反思: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好,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怎么查找作者资料)
(四)明诗义
教师:明古诗的意义必须要弄明白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1、解词
(1)老师引导学生在古诗里找到不明白的词语。

(2)回忆和学习新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老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解释词语的方法,注意,可以想想以前我们学习《揠苗助长》的时候用过的方法。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回忆出了:画画、换词、查字典、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动作、看图、)
(反思:这个环节很好,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
老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样新的本领。

用看注释来解释词语。

(板书)请大家看语文书35页,看到注释,跟着我读注释,请大家看,你们找到的这些词语在注释里是什么意思,自己读读,读好了举手。

(学生练习)
老师:好,我们来看看你们找到的这些词语的意思。

注意,我们采用比赛的方法,男女同学枪答(这个游戏环节设计好,因为没有事前确定是哪个词语,还没事前确定谁来答,所以学生很集中精力。

在引导时,我注意了
萧萧学生说是风声音,我让他说明白,让听的人懂他的语言。

挑、促织让学生看图理解,并看着图用诗里的话说说孩子在做什么。

篱落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来理解)
3、明句义
(1)老师: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老师:现在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老师:我看到大家很多选择了最后两行诗,来谁来给大家说说。

生:知道有两个儿童在捉蛐蛐,夜晚的时候篱笆旁边有一盏灯还在亮着。

老师:老师提醒大家,儿童可以说孩子或者小孩。

注意,为什么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生:因为有灯光!
师:对了,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时候我说过,有时后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诗句、词语的顺序。

好,我们这样来说说:因为所以
(生自由说。


师:我们再这样说一说:知道是因为(生自由练习)
师:好,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面的:因为看到了篱笆旁边那盏闪烁的等,所以(生说)看到了篱笆旁边的灯在闪烁是因为好的,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思;在课堂上我没有这么清楚的处理,感觉当时有一点罗嗦,不过总体是这样的思路)
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有个孩子举手了。

他说他知道了诗的题目的意思。

我让他说,他当着全班同学说了:夜晚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景物。

(反思:这个时候的课堂生成非常好,但是
应该再轻轻引导学生在体会一下)
师:那么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五)悟诗情
师:这首诗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来写的呢?我们来看图画
(反思:这个环节的处理不是很好,因为到底有些什么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呢?我自己都没想好,以前看过有劳市是用音乐、录象、画面来帮助理解体会。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三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

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

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产生了几点疑问:
一、重阳节为什么叫老人节,什么时候产生这个称谓的?
二、山东兄弟指谁?
三、重阳是指天还是节日?
四、重阳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九九重阳这一天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关于重阳的诗歌比较多。

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此诗是王维一qi岁时旅居长安所作。

九月九日,橘红橙绿,黄菊盛开,金桂飘香,红叶流丹。

正是游览的好季节。

但王维写此诗时才一qi岁,并不是老人,所以唐朝应该不是叫老人节。

宋李清照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看来宋朝同样很注重重阳节的。

而毛主席词《采桑子重阳》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人生易老、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但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

在我们这儿,是不时新过重阳的,只有一些单位挂一两幅标语了事。

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没有山,登高是没有的,菊花也少有人种,菊花酒没有听说过。

这里是洋河酒的家乡,正流行的蓝色经典就盛产于此。

茱萸也没有人能说清是什么。

在我印象中,唯一能和重阳节沾上边的,就是我们这有个重九诗会,那一天,不少道中之人在一起觞咏之间,畅叙友情,写诗作词,自娱自乐。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入的字
词的时候是最大的难点。

《夜书所见》在备课就猜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以及对后两句出现倒装句的情况可能存在困难。

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

这时,学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于让学生下定论,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

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

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让学生抓住知(料想)就马上能理解了。

学完了古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然后我又重新回到课题,让学生说说书字到底怎么理解,这回大家都能明确地说出是写的意思了。

有了这样的基础,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靠自学理解。

三年级《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在浩淼的古诗长河中,有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乡,或讴歌大好河山同一主题的古诗比比皆是。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也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

最近,笔者尝试进行了主题建构式的古诗教学,既以一个母线为主题,整合多种古今相似阅读资源,进行较为开放的语文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在诗中漫步,往诗外畅游,思接千载,遨游万里。

通过实践发现,古诗教学中的主题建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

下面简要描述将《夜书所见》和《泊船瓜洲》两首古诗,放置在同一单元主题想家的心情中的教学策略。

一、研读文本,开发母线主题
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两位诗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但是思念家乡、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却是相同的。

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返回家园在诗人心中的渴望。

继而从主题出发,上下延展,左右逢源,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微型母线主题──想家的心情。

二、再现意境,拨动情感心弦
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此时,就需要根据古诗中提供的意象,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原诗意境。

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中,向读者呈现了多个意境:凄清寒冷的江上秋景、温馨可亲的家居休闲场景需要教师超越时空,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勾勒的场景,通过意境的再现,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

在介绍叶绍翁离家在外的背景知识外,教师提出了教学要求:
走近诗人,成为他的知心朋友,通过学习古诗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

引导学生诵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让学生试着从诗句中感受江边的诗人听到了什么?再辅以梧桐树叶被风吹过的沙沙声,在音响效果的作用下,学生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江边的凉意,感受到了孤独。

除了从听觉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之外,让学生从视觉上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引导学生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体会作者看到的场景,学生潜心会诗,一个个温馨的意象出现在学生眼前:稀稀落落的篱笆、低矮的茅屋、昏暗的灯光、提着灯笼的儿童这不仅是意象的组合,更是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化再现。

学生仿佛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听到了孩子的欢笑声,看到了孩子灿烂的笑容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三、借助意象,解读内心世界
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紧紧抓住这一中介,让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当学生伴随着意象进入诗境的时候,教师略带眷恋的叙说:望着这稀稀落落的篱笆、望着昏黄的灯光,望着两个调皮的小孩、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是一种浓浓的家的感觉,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学生说:我真想去抓抓蟋蟀;有的说:我真想回到童年;有的说:我想回家了一句句未经雕琢的话语,不经意间理解了诗句中的动客情,凭借着意象的召唤,引领学生感受到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正当学生在《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思乡恋家的情结中切己体察、感同身受时,教师呈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根据教学图片,简要介绍了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然后,让学生凭借着注释,读通顺古诗,也来猜一猜这位诗人心里在想什么?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了江南花红柳绿的勃勃生机,更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体会到了诗人强烈的思家情绪和深深的无奈。

四、古今融合,建构立体课堂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感受。

此时,相似主题的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比较朗读中,再次引领学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礼,从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

此时,同一主题:想家的心情。

已经紧紧地建构在一起。

想家的心情,这不仅是王安石的想法,也是叶绍翁的内心所需。

自古以来,无论游子走到哪儿,家是永远的牵挂。

想家的心情,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那都是一样的。

在学生内心形成了这样的情感认同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教师深情地配乐朗诵: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的到,谁也说不清。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在教师的娓娓述说中,学生与古代诗人、现代诗人的心产生了共鸣,通过主题构建,在古今同一主题的诗歌整合中,在学生立体的、多频道的接收中,在超越时空的跨度中,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从而建构起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如此的主题构建型的古诗教学,能引导学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地欣赏古诗,使语文教学有了鲜活的灵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了一份洒脱和厚重,少了一份苍白和飘浮。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