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期末训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期末训练试题
引导语:在期末复习中,同学要善于归纳、总结,利用复习的时机稳固根本知识、技能。
以下是鲁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期末训练试题,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时间:120分钟,总分值120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改正句中的错别字。
(2分)
要论,必须不被搽在外表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匡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搽改为
2、根据原文填空。
(4分)
①《岳阳楼记》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②《行路难》中表现诗人心志高远的名句是,。
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景的名句是,。
④《醉花阴》中最能表现女词人“凉意透心,万分憔悴”的名句是, ,。
3.新春伊始,万象更新,请你从《培根随笔》中选出一句格言警句送给你的一位同学或亲人,并写出赠予的理由。
(2分)
4.随着科技的开展,“网上阅读”已经成为时尚。
请你谈对“网上阅读”的看法,要求有自己明确的观点,理由充分,不少于30字。
(2分)
㈠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5、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那么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分)
6、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2分)
㈡[甲]假设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
①此:指滁州。
②掇:拾取,采取。
③上:皇上。
④刺史:代称知州。
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7.解释以下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佳木秀而繁阴。
秀:②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9.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答复)(2分)
10.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2分)
11.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2分)
㈢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那么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国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当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1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
(2分)
①处之远那么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安用重法耶?
14.用文中句子答复以下各题。
(3分)
①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忧乐观。
②乙文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方法是“ ,,”。
③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答复)
㈠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展自我压制。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芒灿烂的明星。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翻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