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厌食(王雪峰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证论治 1、脾胃湿热
组方原则 治法:清热燥湿,健脾助运 方药:藿朴三仁汤(经验方) 常用药:广藿香、厚朴、姜 半夏、茯苓、苦杏仁、薏 苡仁、豆蔻、炒苍术、胡 黄连 常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宣 畅三焦气机;半夏、厚朴;藿香 芳香化湿;滑石、竹叶、通草利 湿清热。 药物加减:大便不畅,加槟 榔、枳实、莱菔子;小便黄少, 加滑石、甘草。
刺四缝疗法 在患儿第2、3、4、5 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 中点,即四缝穴处,皮肤 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8 号普通注射针头,速针刺 0.5-1mm深,刺后挤出 黄白色黏液,隔3日刺1次 。用于脾胃气虚证、脾失 健运证、脾胃湿热证。( 推荐级别:D)
敷贴疗法
方法一:党参30g,白术15g,砂仁20g,木香10g,
用于厌食各证伴有食积者。(推荐级别:B)
两胁胀满,平素烦躁易怒,夜寐欠安,兴奋躁动
口苦泛酸,嗳气呃逆,大便失调。
舌红,苔薄黄,脉细小弦,指纹紫滞。
辨证分析
本证多见于平素急躁易怒的患儿,与精神及情 志因素有关。除厌食外,两胁胀满,兴奋躁动,口 苦泛酸,嗳气呃逆, 舌红,苔薄黄,脉细小弦,
指纹紫滞为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以运脾开胃为基本原则。 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 复转运之机,则脾胃调和,脾运复健,胃纳 自开。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雪峰教授


《指南》文献依据分级及推荐级别 《指南》厌食的术语和定义
厌食的诊断及需鉴别的病种
厌食的辨证与治疗
厌食的中成药及外治
《指南》的编写目的
规范中医儿科的临床诊断、治疗 为临床医师提供儿科常见病中医标准化处理的策略与方法 促进中医儿科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推拿疗法
主穴: 补脾经、大肠经 运八卦 掐揉四横纹 摩腹 揉中脘、足三里 捏脊
推拿疗法
加减穴: 脾胃气虚证:加补大肠,补肾经,推 三关,推上七节骨。 脾胃阴虚证:加分手阴阳,揉三阴交 ,揉涌泉。 伴有食积者:加清胃经,揉板门。每 日1次,7日为1疗程。(推荐级别: D)
推拿疗法
推荐级别:D
5、肝旺脾虚
组方原则 治法 :疏肝健脾,理气和胃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景岳全书》) 常用药:柴胡、川芎、枳实、 香附、陈皮、厚朴、炒白芍、 法半夏、甘草。 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 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 气。
药物加减:烦躁不宁,夜寐 不安者,加茯神、钩藤;口苦泛 酸者,加黄连、吴茱萸;嗳气呃 逆者,加旋覆花、赭石。
推荐级别:D
3、脾胃气虚
组方原则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小儿要证 直诀》)加减
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 脾益气;陈皮、佩兰、砂仁醒脾助运 ;神曲、鸡内金消食开胃;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 甘草、陈皮、佩兰、砂仁、 六神曲、炒鸡内金。
药物加减:大便溏薄者,加炮姜、 肉豆蔻;腕腹胀者,加木香、厚朴、 莱菔子。
C 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Ⅲ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Ⅳ或Ⅴ级研究结果支持
指南适用范围
《指南》提出厌食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厌食的诊断和治疗。
《指南》肺炎喘嗽的术语和定义
术语:厌食
定义:厌食是以长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临床主症。
相当于西医的“厌食症”。
次数
病轻者1次/日 病重者2~3次 /日 3次/日
推荐级 别
D
保和片
0.26g/ 片 10ml/支
脾胃湿热 脾失健运 脾失健运
D
山麦健脾口服液
2次/日 3次/日 2次/日 2-3次/日 2次/日 2次/日 3次/日 2次/日
D
健胃消食口服液 醒脾养儿颗粒
10ml/支 2g/袋
脾胃气虚 脾胃气虚
D D
三棱15g,莪术15g。研细末,过100目筛,取上药 1.5g,加入适量麻油、冰片溶液调成膏状,涂在1cm2 大小的塑料纸上,用橡皮膏固定在神阙穴上。 每次贴敷2~12小时,每日1次,敷贴后热敷2次, 7日为1疗程。用于脾胃气虚证、脾胃阴虚证、脾失健 运证。(推荐级别:D)
敷贴疗法
方法二:胡黄连3g,青皮1.5g,陈皮1.5g,三 棱1.5g,莪术1.5g,五谷虫3g,莱菔子3g。 研末,过60目筛,装袋。 每晚敷于患儿脐部(神阙穴)和腰背部(命 门穴),夜敷昼去,连续用药4周,为1疗程。
,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脾失健运
证候 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至拒食
,面色少华,精神尚可
口淡乏味,时有流涎,嗳气呃逆,恶心,大 便软溏。 舌淡红,苔薄白或腻,脉濡,指纹淡红。
辨证分析
本证为厌食初期表现,病情尚轻,除厌食外,其
他症状不著,精神、形体、舌质正常,舌苔薄腻为其
特征。若失于调治,病情迁延,损伤脾气,则易转为 脾胃气虚证。
D-木糖醇检查:D-木糖排泄率降低。
血清瘦素检查:显著低于正常儿。
与厌食鉴别的病种列表
厌食 四季 四季 四季 积滞 疰夏 “春夏剧,
秋冬瘥”
主证 其他 表现 体重 精神 食欲不振 厌恶进食 食而乏味 不思乳食 食而不化 腹胀 嗳吐酸腐 大便酸臭 食欲不振 大便不调 或有发热 正常 精神倦怠
证据选择及推荐建议级别
本《指南》证据的采集主要为随机临床试验,还包括 :同期对照研究、历史对照研究、病例报道、非对照 研究和专家意见。 本《指南》参照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 Delphi分级标准,项目组根据中医特色对其修订, 形成推荐建议的级别。
指南的文献依据分级及推荐级别
文献依据分级 Ⅰ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果清晰,假阳性或假阴性 的错误很低 Ⅱ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果不确定,假阳性或假阴 性的错误很高 Ⅲ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和古今中医专家共识 Ⅳ 非随机,历史对照和当代中医专家共识 Ⅴ 病例报告,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4、脾胃阴虚
证候
不思饮食,厌恶进食,
面色少华,盗汗
唇红而干,手足心热,形体偏瘦,大便燥结, 小便黄少。 舌红,苔花剥,脉细数,指纹紫或红。
辨证分析
本证见于温热病后或素体阴虚,或嗜食香燥辛
辣伤阴者,以食少饮多、盗汗、手足心热,大便干
结、体瘦肤干,舌红少苔为特征。
5、肝旺脾弱
证候
食欲不振,厌恶进食,形体偏瘦,
厌食诊断
长期的食欲
减退或消失, 食量减少为 主要症状。
病史:
临床因素
表现: 食量较正常同龄儿童减少1/3以上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血微量元素检查:血锌正常或降低。
唾液淀粉酶检查:正常或降低。
胃电图检查:餐前胃电参数f、F低于健康儿童; 餐后胃电参数f、F、Vpp、Ra低于健康; 同一导联餐后胃电参数f、F、Vpp、Ra比餐前降低; 胃电节律紊乱率高于健康儿童。
3、脾胃气虚
证候 不思进食,厌恶进食甚至拒食
面色少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形体偏瘦 唇色淡,口淡乏味,腕腹胀,大便稀溏。 舌淡胖边有齿印,色淡红,苔薄白,脉细软, 指纹淡红。
辨证分析
本证多见于脾胃素虚,或脾运失健迁延失治者
,以不思乳食,面色少华,神疲肢倦,形体偏瘦为
辨证依据。若迁延不愈,气血耗损,形体日渐消瘦 ,则转为疳证。。
正常或稍低于正 正常 常 精神尚好 活动如常 精神尚好
厌食的辨证与治疗
1.脾胃湿热证
证候: 不思进食,厌恶进食甚至拒食 口渴不欲饮,肢体倦怠 口臭,时有恶心,甚则呕吐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 黄少。 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辨证分析
除厌食外,肢体倦怠,口渴不欲饮,口臭,时
有恶心,甚则呕吐大便干结或臭秽,舌红,苔黄腻
辨证施治与调护
脾胃气虚者,治以健脾益气为主; 脾胃阴虚者,施以养胃育阴为主; 肝旺脾虚者,则以抑木扶土法; 脾失健运者,则当健运为先; 脾胃湿热者,治以清化助运。 需要注意:消导不宜过峻,燥湿不宜滋腻,以 防损脾碍胃,影响纳化,以“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为 原则。 注重调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养,合理膳食 结构,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方能取效。
《指南》研制的指导思想
“形式上与国际接轨,内容上反映中医 古今共识与学科进展,以利中医儿科诊疗指 南推广全国、推向世界。”
项目组工作要求
必须以切合儿科临床实际应用为原则,尽量寻找、选 取证据强度高的研究报道资料,实事求是地面对文献研究 提供的证据,据此提出各项建议的推荐级别。 文献检索方法:采取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相 结合的方法 专家调查方法:按Delphi法制作、统计问卷,向以中医儿 科医师为主的专家(高级职称者)群体征求建议,形成专家 共识。
推荐级别:D
4、脾胃阴虚
组方原则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经 验方)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玉 竹、石斛、乌梅、白芍、甘 草、焦山楂、麦芽。
常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养 胃育阴;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焦山楂、炒麦芽开胃助运。
药物加减:口渴烦躁者,加天花
粉、芦根、胡黄连;大便干结加火麻 仁、郁李仁、瓜蒌仁;夜寐不宁,手 足心热加牡丹皮、、莲子心、酸枣仁 兼脾气虚弱加山药、太子参。
捏脊法: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 上,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 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 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如此反复5次,但捏第3次时, 每捏3把,将皮肤提起1次,重提脾俞、胃俞, 每日治疗1次。1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用于脾 胃气虚证、脾失健运证。(推荐级别:D)
推荐级别:D
中成药
药名
王氏保赤丸
规格
60粒 /0.15g
证型
脾胃湿热
用法
6个月以内,5粒/次; 6个月~2岁每增加1个月增加1 粒; 2~7岁每增加半岁增加5粒; <3岁1片; 3~6岁2片; >6岁3片 <3岁5ml; 3~6岁5ml; >6岁10ml 每服10ml; 3岁以下儿童美服5ml 1岁以内2g; 1~2岁4g; 3~6岁4g 7~14岁6~8g
推荐级别:D
2、脾失健运
组方原则 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苍术、陈皮、枳壳、 广藿香、六神曲、麦芽、焦 三楂。
常用苍术燥湿运脾;陈皮、枳壳、藿 香理气醒脾和中;神曲、炒麦芽、焦山楂 消食开胃。 药物加减:嗳气泛恶者,加姜半夏、 竹茹;大便软溏,加山药、薏苡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