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06-18T15:10:02.7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张阳
[导读] 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残疾、劳动丧失等状况。
张阳(黄冈市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方法。
方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仅予以脑卒中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系统化的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巴氏指数”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促进功能恢复,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及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预后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193-02
脑卒中是一种与患者年龄、嗜好、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因素相关的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然而,随着现代临床急救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完善与提高,脑卒中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存活患者预后不良问题严重,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语言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生活质量[1]。
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残疾、劳动丧失等状况。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的重要性、安全性及其影响,对我院2010年01月至2011年06月所收治的9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予以分组研究。
现将本次研究方法、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0例脑卒中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01月至2011年06月所收治的住院病例,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31~74岁,平均(61.3±5.7)岁;病程为5h~4.5d;右侧偏瘫43例、左侧偏瘫47例;以上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且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肌力下降和语言表达障碍,无合并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无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或其它严重疾病急性期患者。
随机将上述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经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偏瘫部位、病情、基础疾病谱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与早期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血压,营养脑细胞,控制脑水肿,改善脑血液循环等脑卒中常规治疗,以及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生命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再发展后48h,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原则,实施早期康复训练(脑梗死为3~5d后;脑出血为5~14d,随出血量酌情选择):①心理疏导,脑卒中患者常存在焦虑、恐惧、烦躁、悲观、抑郁等负面情绪,临床医师应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着重强调早期康复训练重要性;②床上训练、早期坐位训练及坐位平衡感训练,以保持患者最佳肢位,维持关节活动范围,行患肢被动运动时间及次数视患者病情适当增减;③站立训练、步行训练,指导患者保持抬臂,伸展髋、膝状态站立站,待患者患侧肢体负重能力提高后,可适当进行迈步训练,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及时间,期间应由护理人员或其家属密切协助、严格监护,以防跌倒加重病情。
1.3 考核指标考核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评分”[2]及“巴氏指数”[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评分方法;Fugl-Meyer评分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正常为100分,上肢0~66分、下肢0~34分):总积分<50分表示患肢有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表示患肢有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表示患肢有中度运动障碍及手功能障碍、96~99分表示患肢仅有轻度运动障碍;巴氏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损、100分为正常。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各考核指标统计结果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考核指标统计结果比较
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并发症现象,均全程参与治疗及研究;经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巴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巴氏指数”较治疗前,观察组得分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及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脑卒中的治疗不再只限于降低死亡率、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及肢体功能已成为治疗该病的主要目的与共识[4]。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对部分脑卒中患者予以系统、科学的早期康复训练,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极大的提高了患者预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及生存、生活质量。
对比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研究资料可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不单结合了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身体素质,还充分结合了患者的心理、生理等因素。
总之, 对脑卒中患者采取早期康复训练较常规治疗、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对患者预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芬,蒋丽君,申玲,等. 脑梗死功能训练时机与疗效关系探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4):223-225.
[2]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8-341.
[3]侯岩芳,刁振明.应用ADL量表实施分级护理对基础护理及分级服务满意度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60-62.
[4]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2002,24(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