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
作者:江涛常斌
来源:《重庆行政》2020年第04期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亲自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4月15日,重庆市委召开全会,对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部署。

重庆市沙坪坝区作为联动成渝地区的关键纽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板块、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主战场,将围绕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发挥科教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使沙坪坝区成为成渝地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地、新科技诞生地和新产业策源地。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站位高度和认识深度决定了工作力度。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

沙坪坝区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战略站位,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准确把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
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产业体系完备,对科技人才等要素有较强吸引力,对周边乃至西部具有较强辐射带动效应,是国家的战略大后方,是我国南向、西向开放的门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后,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决策,这是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优化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决策,是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优化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沙坪坝区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以更加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全面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中。

(二)准确把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定位
定位明确方向,目标引领未来。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助力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其中,“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核心载体,是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建设的综合性目标;“科技创新中心”是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科创中心之后,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又一个科创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是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更宽视野对重庆改革开放的战略谋划;“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与“创造高品质生活”一脉相承,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了“暖色”和“温度”。

沙坪坝区将坚决领会好、领悟好、领办好中央和市委的各项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地把目标要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加快建设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承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高地”、传承巴渝历史文脉的“文化名城”、彰显重庆山水魅力的“美丽都市”,在服从服务“两中心两地”目标建设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三)准确把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使成渝地区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沙坪坝区作为联动成都的关键纽带,这一重大战略给我们带来了夯实基础设施、补齐功能短板,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集聚科技资源、增添创新动能,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等新机遇,为沙坪坝区发展带来诸多政策利好、项目利好,必将极大提振市场预期和社会预期。

沙坪坝区将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把这些重大战略机遇与沙坪坝区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融入、主动作为,进一步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扩大优势,努力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践中贡献智慧力量,在推动重庆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中展现担当作为。

二、深化思想认识,准确把握沙坪坝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历史方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首位,以创新引领发展,突出了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建设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既是中央、市委交给沙坪坝区的政治任务,也是沙坪坝区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我们有条件、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担负使命、走在前列。

(一)是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的必然选择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国在载人航天、高温超导、量子通信、北斗导航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防安全提供了坚强支撑。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落地后,第一时间提出要围绕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吸引科技资源、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以及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升协同创新发展的能力,并明确提出要打造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

沙坪坝区作为重庆重要的主城区,区位重要、资源富集、基础良好,是联动成都的关键纽带,是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核心战场,建设
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是我们顺应中央战略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必然选择。

(二)是发挥区域科创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
作为中西部地区一直以来的科教名区和重庆市唯一的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沙坪坝区是全市推动科技创新的先行者、探索者、推动者。

2019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9件、居全市第一,“创新”已然成为沙坪坝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战略上看,沙坪坝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高新区、主城区都市圈等战略机遇叠加,是“重庆向西”布局中唯一凸显创新、开放两大优势集成的行政区,具备以创新、开放“双轮”驱动“双城”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

从区位上看,沙坪坝区位于东西向成渝经济主轴同南北向重庆科学城创新主轴的黄金交集地,扼一体化发展之要冲,居科学城之腹心,处在发挥“合纵连横”作用的突出战略位置,西部槽谷地带广袤的城市拓展空间也为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優质的落地空间。

从资源上看,沙坪坝区拥有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16所,市(省)级以上科研平台300多个,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32家,科技型企业超600家,有科技工作者10万人、硕博士3万名、“两院”院士28名,人口平均年龄仅34岁,是重庆人口结构最年轻、最时尚、最具活力的城区,为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良好的要素保障。

可以说,打造“科创智核”,是立足沙坪坝区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坚持错位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是破解当前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沙坪坝区科创资源相对富集,但仍存在一些瓶颈短板,需要通过建设“科创智核”,集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打破补齐。

一是高端创新资源匮乏。

整个成渝地区“双一流”大学仅10所,低于长三角地区的35所、京津冀地区的41所;大科学装置仅1个,低于长三角地区的15个、京津冀地区的9个;沙坪坝区“双一流”大学仅重庆大学1所,无大科学装置。

二是协同创新能力不强,大学城高校与周边高校的合作不够紧密,科技创新优势未能充分利用,每年仅1%的高校毕业生留在沙坪坝区就业;全区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占比不到1/5,高新技术企业仅97家,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1%左右,低于海淀、南山等发达地区水平,缺少站在行业科技发展前沿、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精尖”人才。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偏低,成果转化通道仍处于初探阶段,科技金融服务供给、知识产权等方面短板较多,高校科技成果与本地产业结合不充分,就地转化力度明显不足。

四是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相对较小、发展动能偏弱,电子信息产业一家独大但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新技术楼宇缺乏统筹规划,分布零散、物业管理低端、产业集聚不强,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低于主城平均水平,创新承载的空间不足。

五是区域间创新联动不够。

区域创新已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成渝高校间、本地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的联动不够,研发设施共用机制不够顺畅,科技人才交流不够频繁,技术成果共享不够充分,阻碍了创新技术的传播和转化。

三、强化责任担当,在服从服务全局发展中实现自身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沙坪坝区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科创智核”战略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在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推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科技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助力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做大科技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

沙坪坝区将主动融入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一城多园”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驻区高校与成都高校合作共建,高起点建设成渝高校协同创新基地(联合创新中心),高标准打造产业化平台,高质量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

以第四代产业园区为标准,加快推进青凤高科产业园建设,集中承接新型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智能制造项目入驻落地。

对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支持重庆大学等重点高校“双一流”建设,不断增强驻区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

整合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重庆应用数学中心、成渝高校联合创新中心和在区高校的科研力量,引进、孵化一批优质科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超瞬态物质科学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军民协同创新平台布局沙坪坝区。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深化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完善全链条企业孵化体系,实施“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隐形冠军”企业。

(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创新兴起和发展壮大的土壤,建设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长期奋斗、共同努力。

坚定不移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财税、金融、奖励、人才等创新政策包,在落实好行政许可承诺办结时限压缩821%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五减一预约”行动,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结时限,努力打造创新优惠政策的“洼地”和创新优质服务的“高地”。

以青凤高科产业园和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等区域为重点,探索布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落户,推动高校、院所、企业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建共享。

建设人才信息大数据库,打好“校友”牌,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沙磁菁英计划”,着力引进一批曾经在沙坪坝区就学就读的高科技领军人才,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机制,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推动成渝地区人才自由流动。

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阻碍
创新创造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创新主体利益。

举办创新品牌活动,办好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会、智能生物制造国际论坛,在全社会厚植创新意识、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

(三)健全科技创新机制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把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科创智核”建设的最终目的。

沙坪坝区创新资源富集,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成渝地区前列,但产业化应用转化较低。

要消除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院内院外的围墙,构建财税、金融、知识产权、市场中介、人才市场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环境,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充分活跃起来。

要健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产学研用联动,更好搭建政府协会、科研高校、实体企业的交流合作平台,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共促科技成果转化。

要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共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引进扶持一批完全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持续办好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做好军民融合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服务。

要健全多元化、跨区域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发挥集成电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中新互联互通投资基金等政府性引导性资金作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扩面放量,支持科技企业分类上市。

要深化与成都武侯区等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努力在共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协作、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创新项目联合招引等领域取得突破合作。

(四)培育科技创新产业
產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

产业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效抓手,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力支撑。

沙坪坝区将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优化服务链、培育产业链,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

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巩固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系列行动,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经济产业集群。

要推动集设计、制造、封测为一体的芯片产业链补链成群,发展以增材制造设备、智能测控装备、智能物流装备等为重点的高端装备集群,培育壮大以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为重点的“芯核器网服”产业集群。

要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小康三电、高孚动力、万普隆研究院等项目建设为支撑,提档升级汽车、装备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下一代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整合医疗资源优势,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着力发展新型医疗材料、智能诊断设备等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集群。

当前,沙坪坝区正处于“机遇集成、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也具有许多独特优势、迎来系列战略机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自觉落实“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在推动重庆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中贡献智慧力量、展现担当作为。

作者:江涛,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书记常斌,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区长
责任编辑:马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